久居大山深处,日日面对秀山丽水,难免产生“审美疲劳”,体会不到大自然的无穷奥秘。这不,有朋友向我推荐仁川百杖潭,任由他说得如何引人胜,我都不为所动。后来,还是机缘巧合,他到仁川镇任职,提供了既看朋友又观美景的便利,我才下了初探百杖潭的决心。百杖潭位于仁川镇西南端,与缙云县交界,磐安置县前属缙云县管辖。宋时即见于记载,先是崇福禅师求雨的故事,再是杨添遂知府遇潭神的传说。乾隆八年(1743),著名地理学家齐召南游览了百杖潭,并留下了《百杖潭记》。
一个晴朗的周末,我们带上饮具和米、速冻水饺等食品,从胡庄村沿一条新劈的简易公路走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刀劈斧削的跌水崖。一泓清泉从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上流下,穿过森林,越过山村,进入平阔的山丘坡地,来到跌水崖,终于无可凭依,凌虚而下,跌成飞丝碎玉,飘落在岩脚的石面上。太阳斜照过来,弥漫的水雾间,升起一道彩虹。猛然觉得,当年朱自清先生如能身临其境,也许会写一篇传世佳作跌水崖,一如他写过的白水。
过了跌水崖就是石下村,一条弯弯扭扭很窄的山道,导引着我们拾级而上。远近林中,鸟儿飞鸣,远一声,近一声,轻一声,重一声,逍遥自在。正当我们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之时,眼前忽然出现一大片墨黑的乱石堆。仔细寻去,可见几块巨石巧妙地搭成一可容五六人的岩洞,人称之为仙人洞。置身洞中,丝丝凉风从岩缝中吹来,顿觉神清气爽,暑气顿时全消。陪同的朋友说,这洞冬暖夏凉,据传上联百杖潭,下通东海龙宫。
通往百杖潭的百步峻是古人从壁立的岩石上凿开的一条甬道,宽不足两尺。侧身倾听,前头隐隐传来哗哗的水声。驻足观望,龙盘石阵一览无余:形状酷似行走的老人,正背着一袋宝物风尘仆仆地从远方归来,当地人称“仙翁送宝”;位于“仙翁送宝”背后的石笋峰,状若葫芦,恰似“仙翁”背负太多而遗失的酒壶;而在一块竖石上横架着一长形巨石,一端凌空上翘,形似一门瞄准远方的大炮,自然就是“大炮石”了。
“百杖龙潭像玉盘,岩腰飞瀑散林峦。”百杖潭到了,看看方位,就处在百步峻万丈绝壁之下。初入百杖潭,惊诧于这潭水的绿,让人想起梅雨潭的绿来。学生时代,我能通篇背诵朱自清的《绿》,却体会不到他的心境。如今,来到汪汪一碧的潭边,掬一捧水入口,甜丝丝的。坐在平坦的潭口,将双足伸入潭水,一股凉意袭透全身,驱走了倦意。放眼望云,百杖潭四周皆为光滑石壁,寸草不生。《一通志》载:“有三潭,周围皆石,多百余丈,水深莫测,岩瀑泻练。”果然不虚。
百杖潭是个统称,由米筛潭、藏龙潭和祈雨潭组成,三潭之间由三级瀑布相连。第一级瀑布高10米,宽2米,呈幕帘状泄入米筛潭中。第二级瀑布高15米,宽5米,呈喷泻状落入藏龙潭,溢出的潭水再从47米高的潭口跌落祈雨潭。时值盛夏枯水期,然百杖潭瀑布水源充沛,声似滚雷,形如匹练。诚如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说:“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是“山行之极观”。至于这潭名,当地还有一个传说:胡庄附近有块央塘山,山上有条白龙因触犯戒律,被得道高僧追赶逃到潭中。高僧为了让白龙出来受罚,用他的禅杖在潭里捣了一百下,只因潭水太深白龙还是没有出来。高僧恼怒自己无能而撞
在潭边的巨石上,撞头处形成圆形米筛潭。
吃罢随身携带的点心,日已过午,我们沿龙溪顺流而下。这溪流清澈澄明,蜿蜒流淌,龙王庙前为第一渡,到石下村形成十八渡。“秀瀑孕深潭,绝峰育奇石。龙溪十八渡,石上四重天。”十八渡两岸山峰高耸,峭壁连天,沿途有众多的溪涧和象形巨石,人行其中,妙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