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山概况
尖山镇位于浙江中部,地处婺、绍、台“三府”交界处,东南西北距天台、新昌、东阳、磐安诸县城均为50公里左右,是“中国塑料软管城”、省级开发区——浙江磐安工业园区、省级风景名胜区——浙中大峡谷十八涡景区、全国首个生态茶叶市场——浙中生态茶叶市场所在地。尖山镇总面积39.85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1.5万人口。
近年来,尖山镇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浙江省文明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生态镇”、“金华市中心镇”、“金华市文明卫生镇”。今后五年,尖山镇将按照“建设磐安工业园区,争创省级中心镇,打造磐安工业经济中心;开发台地旅游资源,争创省级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打造台地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工作目标,坚持园区开发和旅游开发互动,以园区开发带动旅游业发展,以旅游业发展带动园区发展,努力实现工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双赢”,全力建设实力尖山、活力尖山、魅力尖山、和谐尖山,营造人居的天堂。
工业:一根管子通天下
尖山镇是我国最大的家用电器塑料软管生产基地,也是我国第一根塑料软管的诞生地,素有“一根管子通天下”的美称。1979年全国第一根洗衣机PVC缠绕进排水管在尖山镇诞生,尖山塑料软管产业经历20多年的发展,开创了中空成型、异型挤出、缠绕等三大塑料软管生产工艺。全镇现有塑料软管生产企业300余家,年产值近10亿,以尖山人为主的磐安人生产的塑料软管产值近30亿,主要开发生产空调保温系列、洗衣机进排水管系列、脱排油烟机管系列、吸尘器伸缩管系列等40多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产品在国内外与海尔、格力、海信、新科、格兰士、方太等国内大中型家用电器生产企业相配套,占据国内同类产品70%以上市场份额,并远销美国、日本、韩国、意大利、阿拉伯国家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
依托深厚的产业基础,尖山镇塑料软管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壮大。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土地制约、企业间恶性竞争和相互盗窃商业机密等事件愈演愈烈,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相继外迁徙到上海、广东、南京等大、中城市发展。为了发展、壮大塑料软管产业,遏制本地企业外流,吸引外流企业回归,2001年,尖山镇党委、政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打造中国塑料软管城”的工作目标,拉开了尖山工业园区的建设序幕,并相继被命名为“金华市特色工业园区”、“浙江省塑料软管专业工业园区”。
2003年,刚刚起步的尖山工业园区就面临着全国开发区清理整顿的考验,全省768家开发区被撤销,尖山工业园区被拟保留,并命名为“浙江省磐安工业园区”。从2003年到2006年的四年间,我们七上北京,八次申报材料,使磐安工业园区三次起死回生。2006年9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等国家部委联合审核,浙江磐安工业园区得到正式审批,成为全省104家省级开发区中的一员,结束了磐安没有省级开发区的历史,为磐安“工业强县”发展战略的实施构建了一个发展平台,为磐安构建“开发好两头、保护好中间”(磐安城区和新城区为一头,以磐安工业园区为核心的磐安台地为一头,中间保护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
园区自建设以来,以“拉框架、强招商、优服务”为抓手,实现了良好开局。现已征用土地2000多亩,开发面积2000余亩,初步形成“四横六纵”的道路框架。城镇配套功能渐趋完善,建有日出水量3000吨的自来水厂和110KV输变电所,动工建设三星、四星级宾馆。200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71亿元,上缴国地税1578.41万元,是2001年315.26万元的5.1倍,实现连续五年税收年均增幅达39%。园区招商引资呈现出进区考察企业越来越多、入园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产品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态势。
磐安工业园区以“工业立区、开放活区、旅居兴区”为发展战略,以“三年打基础、五年出成效、七年上台阶、十年建新城”为发展思路,以“工业新城、生态新城、人文新城”为发展目标,以“以塑料制品、汽摩配制造、高新科技产业发展”为产业定位,着力巩固全国最大的家用电器配套塑料软管生产基地,全力打造磐安工业经济中心、全国最大的塑料汽摩配生产基地。
农业:以市场为依托壮大产业
磐安台地发展茶叶历史悠久。早在晋时,“婺州东白”就已声名远播,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婺州东白”已列为贡茶。磐安台地有生态龙井茶园5万多亩,磐安生态龙井茶质量上乘,具有“形美、色香、味纯”之特色,被列入生态龙井茶原产地保护。初建于宋朝的玉山古茶场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是我国茶叶发展史上的“一块活化石”。2003年,尖山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义乌业主投资建设浙中生态茶叶市场,占地30亩,总投资5000万元,一期投资2500万元。浙中生态茶叶市场一期于2005年3月春茶上市前投入使用。茶叶上市季节,每天早晨3时至8时有上万茶农进场交易,呈现出一派交易兴旺景象,去年,市场交易额达1.2亿元。
磐安台地高山蔬菜产业较为发达,茭白、四季豆、小尖椒等高山蔬菜有大面积种植,尤以茭白为甚,成为磐安台地农民的一大增收品种。“盘龙玉白”、“翠都”茭白等品牌通过省绿色农产品认证。
旅游:打造台地休闲旅游度假基地
尖山镇山水隽秀,人文荟萃,境内山脉、湖泊、峡谷、古刹各具特色,名胜古迹众多。尖山镇地处海拔500多米的高山台地之上,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4.3℃,夏天平均气温26.4℃,比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等地普遍低4-5℃,是夏季避暑纳凉的胜地,人居环境极佳,被旅游专家誉为“浙中承德”,最佳的避暑胜地。在1-2小时的旅游圈内,有国家级景点八个,十分适宜打造休闲旅游度假基地。
省级风景名胜区——浙中大峡谷十八涡景区总面积28平方公里,内有十八涡、高峡平湖、鞍顶山、苍松古道(三松迎宾、月老松、情侣松、夫妻松、孕妇松、龙凤松、护寨松等,夹溪古道又成为盐道,即古代的官道,为古代台州沿海地区送盐到浙中地区的官道)、夹溪寨(为磐安县重点文保单位,地势险恶,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天下第一螺(螺口直径4米,深8米,形状酷似海螺)、千丈崖瀑布、攀桂坊(东阳八字台门两个半,卢宅新宅各为一个,李宅为半个——这是在东磐分县前对东阳八字台门的描述。新宅之八字台门名曰“攀桂坊”,是封建时期皇帝对于五品以上官员的恩赐。)、皇城湖等100多个景点。远古造山运动强烈地形切割和流水长期冲刷造就了“浙中大峡谷”奇观。夹溪为曹娥江源头,河谷与磐安台地之间相对高差在200米以上,溪流两岸陡壁森然对峙,耸立云天,溪涧狭窄蜿蜒,水流湍急,形成无数的跌瀑、险涡和深潭,其中尤以十八涡最负盛名。十八涡两侧危崖相逼,近千米长的河床陡然下跌,水流随势跌落入潭,掀起轩然大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咆哮的激流钻谷穿崖,形成十八个接连不断的险涡和深潭。景区内山峰起伏,怪石嶙峋,瀑潭精美,景观具有奇、秀、险、静、野之特色,是一处集野营探险、旅游避暑、森林保健、水上活动、影视摄制的理想场所。《徽娘•婉心》、《永远的铭记》等剧组相继到十八涡拍摄。
位于城镇东面的鞍顶山,为金华、绍兴、台州“三府”交界之地,有“一脚踏三府、天人敲天鼓”之称,海拔834余米,是二十一世纪金华市迎接第一缕曙光升起的地方。
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省文明村、金华市魅力村庄——管头村,位于海拔520多米的高山台地,素有“火山台地 空中乡村”之称,距金华市级中心镇——尖山镇1.5公里,全村240户756人,农民人均纯收入5955元,主要依靠茶叶、外出经商(办厂)和务工收入。该村建筑特色明显,新农村建设采取新村开发和老村改造有机结合,新村全部按照庭院式别墅建设,老村被称为“乌石村”,是全部用黑色火山石垒成的古民居,建筑特色古朴、典雅,保存完好,周边环境十分优美,有连片500亩优质茶园、毛竹园、千年古道、千年古树(主要为南方红豆杉、香榧、枫树)等,古建筑专家和旅游专家高度认可“乌石村”的保护和开发价值。管头村充分利用其优势开发乌石农家乐,投资5万元委托江南游报旅游策划中心编制了管头村旅游发展规划。“乌石农家乐”于2005年9月28日正式对外营业,营业以来,“农家乐”旅游项目火热,别具一格的乌石老屋,绿色新鲜的高山蔬菜,浓郁的乡村气息,清新天然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来自上海、宁波、杭州等大中城市及金华、义乌、东阳、新昌等周边县市游客30000多人,营业额达100多万元,成了上海等都市老年朋友的旅游度假基地。承接了《徽娘•婉心》、《永远的铭记》等剧组的接待工作,得到了蓝正龙、马伊俐、郑晓宁、万美汐等著名演员和刘新等著名导演的高度评价。“乌石村农家乐”开发得到了茅临生副省长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原省政协主席刘枫为“乌石村农家乐”题词,著名导演吴子牛在畅游管头村后,欣然题下“我爱乌石村!”的肺腑之言。农家乐开发取得初步成效,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丰富了示范整治工程内涵,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尖山镇旅游配套能力不断提升。由义乌业主投资2500万元三星级宾馆——三洲大酒店即将动工建设;由南京回归企业投资3000万元的“双星”四星级宾馆完成设计;由义乌业主投资2000万元的全省首家私人投资的青少年宫项目完成挂牌。
农村:因地制宜 彰显特色
尖山镇新农村建设突出“量力而行、规划先行、突出‘五化’、彰显特色”的工作重点。
一是注重规划先行。加强村庄规划和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变村容村貌,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尖山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把规划放在首要位置,把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与城镇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相衔接。抓住磐安工业园区总规扩容修编之机,启动尖山镇第五轮城镇总体规划。启动村庄规划修编工作,立足特色搞好村庄规划,建设具有山乡特色的新农村。按照“因村制宜、彰显特色”原则,把22个行政村分为园中村、城中村、特色村、农家乐村、文化村、山村等类型,立足各村特色,因地制宜搞好村庄规划。委托义乌城市规划设计院对塘头、陈村、陈界、银村、廷潭岗五个“园中村”进行统一规划,分步分村实施,避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拆大建,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和村庄建设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