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新闻网
浙新办[2006]51号 浙ICP备07000304号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在线投稿
首 页|新闻中心|专题报道|民声在线|磐安视频|磐安旅游|理论园地|海螺评论|大盘山文学|生活频道|政务公告|磐安摄影|浙江网联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山前:柿子花开
www.panews.cn 磐安新闻网 

页面图片
    
    李汉招老汉和他的柿子林。  孔平  摄

页面图片

李老汉的新房。  孔平  摄

  正是柿子花开时节,5月30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翻越了无数座山峰,我们来到位于半山腰的高二乡山前村。
  说起柿子,李老汉来劲了
  “过去两年,光柿子一项,我家每年收入超过6000元。”站在自家的柿子地里,68岁的李汉招老汉显得颇为兴奋。李老汉告诉记者,柿子生产也分大小年,2005年是大年,他家收获了5000公斤柿子,收入7000余元;去年是小年,收入仍达5000余元。
  李老汉是山前村柿子种植的“元老”,早在1989年就开始种植柿子。目前,他家所有的田地乃至部分山坡地都种上了柿子,面积达10多亩。凭着种植柿子和贝母赚的钱,不久前李老汉盖起了两间新房。
  李老汉外表憨厚,头脑却十分活络。2001年,他听说永康的方山柿在市场上可卖每公斤12元,觉得难以置信。为求证“方山柿神话”,李老汉与另一村民一起,自费到永康实地考察。发现传言非虚后,他带回了1个方山柿和10株方山柿苗木,在村里第一个种起了方山柿。如今,在李老汉家的10余亩柿子中,方山柿占了3亩,去年收获的200公斤方山柿,售价达每公斤4元,是普通柿子售价的3倍。
  人均3亩,柿子成经济“支柱”
  山前村依山而建,是典型的山村。2002年前后正是高二乡大力发展猕猴桃之时,山前村二委却独辟蹊径,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发展了100亩柿子基地。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山前村出产的柿子品质优、口感好,极受市场欢迎,柿子尚未采摘,就被上门收购的温州、台州客商预订一空。尝到甜头的果农种植积极性更高,2006年,该村新发展柿子200亩,均是优良品种如新引进的方山柿。目前,该村柿子种植面积已达500亩,人均3亩。
  老支书张森建告诉记者,目前柿子已成为山前村农户经济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以张森建自家为例,每年可收获柿子5000公斤,收入7000余元,仅柿子一项,家庭人均收入达2300余元。这样的收入水平,在山前村属于中等。据了解,山前村柿子基地中,进入丰产期的只有200多亩。在永康,方山柿可以卖到12元一公斤。可以预见,待到500亩柿子全部进入丰产期,山前村民的收入将来一次“大跃进”。
  目前,山前柿子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但山前村民居安不忘思危。据张森建透露,眼下该村正着手准备组建柿子生产专业合作社,以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勤劳的村民   和谐的村庄
  山前村盛产毛竹,2006年康庄工程开通后,毛竹“身价”达到了每50公斤28—30元。今年是毛竹“大年”,村支书张森建家出售毛竹近4万公斤,收入超2万元。然而,以前因为不通路,这些钱只能全部“烂”在山上。早在1984年,勤劳的山前村民就自力更生修建机耕路,历经八年奋战,依靠全村不到40名壮劳力的投工投劳,硬是修通了5.2公里机耕路。
  三个小时的采访中,印象最深的是山前村民的勤劳。
  “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出工,天黑了才收工”———陪同我们的高二乡宣统委员张金文和驻村干部施泽溪如是说。
  山前村民勤劳,高山蔬菜、茶叶、药材……什么来钱就种什么,但他们并不一味苦干。独辟蹊径发展柿子,实施柿子和药材套种,不断改良品种,摸索发展娇贵的方山柿等等,无不体现出山前村民善动脑筋。
  说起村里的风气,张森建颇为自豪。他说,自建国以来,山前村从未发生过治安案件,甚至没有打架斗殴。近年盘山区域地下六合彩一度猖獗,但该村没有一名村民涉赌,因为山前村民深信:致富惟有靠勤劳,赌博乃是鬼门关。
  柿子花开,果实内藏。山前,盛开的不仅是柿子花,还有勤劳之花、文明之花、幸福之花……      

山前村名片

  山前村辖山前、水尖头、谷担岭三个自然村,共58户、176人。该村地处高山,原先交通极为不便,2006年康庄工程完工给该村经济发展带来了转机。2002年,山前村开始大面积种植柿子,目前种植面积达500多亩,户均达8.6亩,人均达3亩,柿子成为该村农户经济收入的最主要来源。2004年,该村柿子基地被省林业厅列为高山柿高产示范基地。除柿子外,村民收入主要来自出售毛竹及药材种植,药材品种以贝母、白术、元胡为主。

 
编辑: 陈兆贤 作者: 记者 李守华 孔平 潘一旭 来源: 磐安新闻网  2007-05-31 19:09
评论
相关新闻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