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梓誉村的木制工艺品工业功能区。潘一旭 摄
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山村,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县首个省级文保单位就坐落于此;这里有着我县首个村级工业功能区,其仿古木制相框已经垄断了整个义乌市场。这是个充满文明气息的村庄。
古村居中的木雕
一直来,梓誉村以蔡氏宗祠和钟英堂闻名遐迩。蔡氏宗祠由牌坊式门、楼门厅、穿堂、后厅等建筑组成,钟英堂为三合院式住宅建筑。两处抬梁、梁枋、门窗装修,无不体现了当时木雕工艺的精湛技艺。木雕的内容涉及面广,有山水、花卉、飞禽走兽、人物等,园雕、浮雕、镶贴交相生辉,文物古迹里出色的木雕技艺令人神往。如今,梓誉村民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仿古的木雕相框成了该村经济发展的支柱。
新村成了木制工业园
在梓誉村大坪畈,放眼所见的是一幢幢鳞次栉比的厂房,10多家木制工艺品生产企业就聚集在这里,繁忙而喧闹的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加班加点赶制产品,这里就是梓誉村工业功能区。据了解,除了工业功能区外,梓誉村还有10多家企业,总数达26家,从业人员达500余人,其中长期在该村打工的外来民工就达百余人,每到上下班时间,公路两边就像赶集般热闹。目前,梓誉村涌现了以红太阳工艺厂、红金霞木制工艺品厂、伟民工艺品厂、鼎鼎工艺品厂、佳美工艺品厂等一批上规模的企业。
1995年,该村红太阳工艺厂厂长蔡志平利用自己会木工活的一技之长,联系到原料消耗少、附加值高的相框业务,随后,该村的蔡新扬也加入木制相框的行列。在他们的带动下,到1999年底,梓誉生产木制相框的大小企业达到了16家,产值达300多万元。梓誉人瞄准市场,不断开发新产品,逐渐从普通相框转到了仿古相框。
随着企业的发展,梓誉村的木制工艺品产品逐渐从单一的相框发展到了木制玩具、平板画等系列,而且仿古相框在义乌市场的占有率已从三四年前的80%上升到100%,形成“一统天下”的局面。
为何梓誉的仿古相框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该村具有离义乌市场近、不少企业在义乌有窗口、有规模效应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产业链完整。梓誉村党支部书记、鼎鼎工艺品厂厂长蔡志森认为,该村的仿古木制相框有完整的配套服务,这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也是该村相框业在毛利率只有5%的现状下长期生存下来的主要因素。生产相框的配套产品如玻璃、后板、支架、纸盒等都能一起进货,液化气也能集中供应,而且均为送货上门,村里还有三辆每天来往于义乌与梓誉间的零担车,材料采购既方便、成本又低,这是其他地方无法做到的。
下山脱贫奔梓誉
梓誉村南侧,有一幢幢别墅式的小洋楼与老村的古民居相映成趣,原来这里就是下山脱贫小区,居住着来自9个自然村的村民,他们都属于本村和附近行政村的自然村。目前,16户下山脱贫的农户已经入住。在下山脱贫小区的农户全部在企业上班,当上了工人。梓誉村劳动力紧张,下山脱贫小区不但集聚了人口,促进了村级工业的发展,同时也为自身脱贫创造了条件。
横路坪自然村的蔡长庆进入下山脱贫小区后造了3间两层房子,目前夫妻俩均在厂里上班。蔡长庆说,原来在横路坪几乎没有经济收入,自进入梓誉下山脱贫小区后,家里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估计三年就能把造房子欠下的债务还清。
环境人居和谐发展
近年来,梓誉村开展了大手笔的环境整治。原来600多米长的溪边堆满了木制品废弃料,而现在溪道已变得整洁,溪中建起了23条小水坝,这是该村经过去年两个月整治的结果。当时在清溪筑坝的过程中,仅垃圾和污泥,每天三辆拖拉机就运了十天。蔡氏宗祠操场原来全为污泥地,地上堆满了杂料,现在取而代之的是石板、鹅卵石地面。
环境变美了,青山也更绿了。梓誉村有1000多亩旱地,这些旱地都种上了板栗,经过十多年的抚育,板栗早已进入收获期。前些年价格行情好时,板栗收入超千元的农户数量不少。由于近年板栗价格下降,管理也没跟上,收入有所下降。村里计划对板栗进行改造,间伐后套种香榧。
伴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村里经济的发展,人与人的关系也更加和谐。村支书蔡志森说,由于大家都忙于上班,夫妻间连争吵的机会也没有,家庭和睦是村民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了,带动了三产的兴旺,集聚了人气,到梓誉卖菜、卖水果的小商贩络绎不绝。
梓誉村名片
梓誉村位于双溪乡西南部,距东阳横锦水库库尾5公里。该村原有农户290多户,经过下山移民,目前有312户,人口近1000人,为我县的板栗专业村、木制品加工专业村。村里的蔡氏宗祠和钟英堂为我县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蔡氏宗祠建于明崇祯年间,钟英堂建于清乾隆年间。两处建筑风格独特,木雕工艺精湛。该村的仿古相框已垄断整个义乌市场,村里的木制加工企业后浪赶前浪,在优胜劣汰中不断发展,目前加工企业已达2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