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时节,冷水镇小章村桑蚕生产呈现出一派如火如荼的景象。只要漫步在乡间小路,踏入寻常农家,随处可见蚕农忙碌不停的身影,养蚕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在蚕农们的言语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家家栽起“摇钱树”
小章村是我县养蚕第一村,全村134户,384人口,全村共有桑园167亩,户均1.4亩。走进小章村,首先扑入记者眼帘的是耸立在村口的那座以桑叶形状打造而成的特色碑。其次是满眼望不到边的桑树林,一幢幢用红砖建造的小洋楼被桑树林所包围。小章村曾是个贫困村,全村有380多人,耕地面积都只有167亩,再加上多数耕地属山边地,农作物种植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改革开放后,该村积极响应镇政府的号召,大胆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选择了发展种桑养蚕作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20多年来,该村不受蚕茧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坚持走种桑养蚕发展道路,使全村蚕桑业得到迅速发展,种桑面积由最初的20多亩扩大到现在的167亩,家家户户的田地基本都栽上了桑树,农民经济收入持续上升,2006年,全村总产鲜茧3797.5公斤,产值达到120多万元,人均收入达到4660元。小章村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桑蚕小康村”。
一个蚕室就是一个肥料“加工厂”
在蚕农的房前屋后,堆放着一堆堆刚清理出来的蚕渣蚕粪;茅草房里,还堆放着一捆捆刚从桑园上剪下来的桑树枝。小章村村委会主任陶进军告诉记者:这些蚕渣蚕粪是较好的农家肥,大家都把它作为桑树的“基肥”,还施用在水稻、蔬菜、果树上,一个蚕室就是一个肥料“加工厂”、“蚕宝宝”就是生产加工有机肥料的机器。此外,桑树枝晾干后,是最好的薪柴。发展桑蚕产业为蚕农们编织了一条“增收链”。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创造了经济效益。据了解,种一亩桑树每年可供薪柴500公斤,蚕渣蚕粪1000公斤,利用后可实现农户节支增收500多元。小章村大力发展桑蚕产业后到镇上去买化肥的农户少
了,上山乱砍滥伐林木的现象没有了。近几年来,小章村民种香菇,烧蒸汽灶灭菌,大多用桑树枝代替,大大节省了燃料。
聚宝路,蚕农的致富路
小章村内有一条路叫“聚宝路,此路两旁的全部农户家里都养着“蚕宝宝”,“聚宝路”因此而得名。进入小章村的蚕农家中,你就会听到一阵阵“沙、沙、沙”的声音,这声音不是秋天的细雨声,而是成千上万的“蚕宝宝”在吃桑叶时发出的声音。满匾的桑叶刚撒上去,不大一会儿,桑叶就被吃光了,只下了一些脉络。这时,记者看到蚕的灰白色的身体完全露了出来,连成一个平面,像白色的波涛在那里波动。在蚕农家中,记者发现蚕儿住上宽敞明亮、通风透气、卫生整洁的水泥楼房,有的比人住宿的条件还要好,蚕儿比人还要讲究卫生,因而进入蚕室前都要洗手消毒,换上专用鞋。养蚕状元陶冶之的母亲告诉记者,她儿子家只有2个劳动力,可每年要养蚕16张,自己的田地都种上桑树还不够吃,每年都要到邻村租田种桑树,蚕四眠醒后,忙不过来时,她也常常要去帮助干活。由于养蚕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如今,小章村大部分农民都靠养蚕致富,许多蚕农不但办起了各种时尚家用电器,摩托车、手机等,而且建起了漂亮别致的楼房。去年村里还投资25万元对村内的聚宝路、振兴路、和平路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桑园飞出“金凤凰”
小章村山地里种的是桑树,田里种的是桑树,房前屋后种的还是桑树。那天,记者走进小章村时,就被绿叶茂密的桑树包围住了。近处的山布满桑树,现出了一片浓绿,远处的山也布满了桑树,现出一片苍黑,仿佛一个大自然的画师,打翻了调色板,把一切强烈的绿色都倾倒下来涂染了山头似的。据介绍,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后,小章村涌现出了不少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家庭,都是靠养蚕来供养他们上完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村民陶凤秀有四个儿女,现在,三个儿女大学毕业后都已考上了研究生,另一个儿子中专毕业后在温州办企业。陶凤秀说,他家已养了十几年的蚕,每年都养十多张,四个儿女读书,
每年的书学费都是靠养蚕支付的,四个儿女都很听话,星期天或农忙段,都能帮助家里摘桑叶和养蚕,他们读上大学后,还不忘桑事,每年暑假,都要回家采桑养蚕。村民孟跃安也养了十多年的蚕,去年,他的儿子考上了浙江大学。孟跃安说,我们蚕农养蚕就像蚕儿吐丝一样,一切为了儿子,儿子能考上大学,我和妻子养蚕也就更有劲了。陶凤秀和孟跃安都希望村里飞出更多的“金凤凰”。

(记者 杨双福/文 黄威虎/摄 )
小章村名片
小章村位于冷水镇驻地北部,距镇驻地1公里。全村共有农户134户,总人口384人,耕地面积167亩,山林面积3550亩,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4660元。在特色村建设中,投资25万元完成垃圾箱、赤膊墙粉刷、村内防洪堤等规划项目;投资8万元完成了路基平整,主干道的绿化、亮化、美化、洁化;投资12万元完成了村内广场建设,配备了休育健身器材。近几年来,分别被县政府命名为科技示范村,蚕桑专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