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翠葱茏的双峰山下,皿溪静静地流淌而过,把大皿四个村分为两半。千余米长的皿溪上,横卧着十来座石拱桥,成为一道可人的风景。皿三村就在这个大村落的西北角。这里虽然见不到新农村建设中的大拆大建,但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别样的农家庭院风情。
好大一个 “农家庭院”
2006年开展示范整治以来,皿三村完成了4000多平方米路面的硬化,这让该村的卫生面貌有了很大改进。村内主干道惟一一名保洁员由老年协会招标产生,每天工资才10元,但令人意外的是,村内的环境还是比较整洁。陪同的驻村干部介绍,这与几年来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不断加强很有关系。随便走走就可发现,该村房前屋后没有硬化的空地似乎还不少,但村民们没有让它闲着,常常会见到空地上栽种的丝瓜、南瓜、苦瓜、葫芦等蔬菜,还有绿化苗木什么的。屋旁稍大一点的空地,村民往往把它们经营成了果园或菜园,引来此起彼伏的蝉鸣虫叫,让生活在城镇的人们在羡慕中遐想那田园农家之乐,整个村子就如一个大型的农家庭院。走过一间间老房子,有时会突然眼前一亮,见到古色古香的雕花牛腿、窗扇、檐壁、牌坊等。驻村干部告诉记者,该村现在保留下来的老房挺多,其中还有明代和民国初年的“节孝坊”、“前园三层楼”两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呢!
和其他村一样,皿三村近几年新房子越冒越多,现已占三分之一以上。村支部副书记羊少云告诉记者,自从皿三村边的双深(双峰至深泽)公路与400多米的环村道路建成后,全村的交通已很方便。原来村西北推独轮车都难,现在车可以开到家门口,生活大大改善,群众也满意。他说,该村的矛盾纠纷很少,村民们交大病统筹款很主动,一直以来合作医疗参保率很高,基本不用村干部去发动。
200亩毛竹基地活了村集体
前不久,几个诸暨人两次来到皿三村的镇盟坞毛竹基地考察,并多次向村里提出承包该200亩基地要求,每亩每年承包款在100元以上,并且说价格上好商量。今年7月,有村民也提出愿以每年3万元承包该毛竹基地。村支部书记卢兆金说,2006年该村搞示范整治,该毛竹基地给了村里3万多元支持,没这毛竹基地,村里可变不了这个样。
多年以来,皿三村都是个集体经济空壳村,要用钱只能隔三岔五地到村集体山上砍树卖,此举常常被群众骂为“吃子孙饭”。1998年,卢兆金等村干部提出要停止砍树发展毛竹。经过几年培育,镇盟坞山上毛竹明显增多。近几年来,县里以抓毛竹、茶叶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大加快了该基地的发展,该村上马了毛竹低产林改造项目,投入3万多元,在基地里建起了机耕路,修了小桥涵,并组织劈柴复垦、施肥,每年投入都在5000元以上。卢兆金说,现在上级正在抓生态建设,树砍了太可惜,况且镇盟坞恰好在通往该乡横坞景区的路边,发展毛竹基地不但活了集体经济,对该乡旅游开发也是一种支持。
来料加工让“留守者”滋润起来
皿三村村民创收渠道多元化、分散型的特色十分明显,称得上家家户户都做的只有来料加工。10年前,该村就引进了来料加工,卢兆金是双峰乡最早从事来料加工的经纪人。回忆起带头引进来料加工的情景,他说,开始办得很艰难,因为技术不熟练,村民勾一天头花所赚不过1.5元,他只能用“面子”请亲戚朋友到自己家里学着勾。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工钱从每人每天5元到10元,现在平均工资可达每天20元。后来,来料加工进入了双峰每个村。卢兆金介绍,该村现已有经纪人30多个,加工品种已发展到织带、衣夹、竹编、礼品、头花等10多个,他本人的加工点2006年发放加工费达100万元。他说,原先
留在村里的妇女和老人,创收门路几乎没有,现在,这批人绝大部分都做起了来料加工,很多老人不但不用向子女要钱,而且经常用加工费为儿孙们买这买那、给零花钱,日子大不一样。据悉,该村来料加工已占村民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皿三村名片
皿三村位于双峰乡政府所在地,是大皿集镇四个村庄之一。全村共有291户、787人,耕地面积237亩,现集体经济年收入2万元以上,农民人均收入2710元。村民主要以来料加工、劳务输出及多样化的效益农业创收为主。该村保留有较多的老式民房,拥有“节孝坊”、“前园三层楼”两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村里民风淳朴,乡风文明,村民生活闲适、平静、和谐。村班子有很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党群干群关系融洽,为“县级文明村”、“五好党支部”。2006年,该村投资73.5万元,完成了防洪堤、道路硬化、排水排污、消除赤膊墙、亮化、绿化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