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新闻网
浙新办[2006]51号 浙ICP备07000304号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在线投稿
首 页|新闻中心|专题报道|民声在线|磐安视频|磐安旅游|理论园地|海螺评论|大盘山文学|生活频道|政务公告|磐安摄影|浙江网联
   您当前的位置 :磐安新闻网 > 专栏 > 大盘山文学 > 散文 正文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种田
张本高
www.panews.cn 磐安新闻网 来源: 磐安新闻网  2016-08-17 21:02

  偶而之间,想写篇东西,说说种田这事,但又随即想到这么古老的话题,还有谁会看?经再三犹豫,觉得还是要写,是否有人愿意看,就不管它了。

  “种田”有两种内涵,从广义上说,种田就是农业生产,是一种职业和身份;从狭义上来说就是种稻子,也就是插秧,是一项农活。农耕社会时追求自给自足,因而生产项目非常多,但“种田”总是占据着中心的位置。昔时系列的农耕仪礼,就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比如春节本称过年,“年”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形象符号,上半部从“禾”,下半部从“人”,整体就是一个人举着谷穗的样子,古人还有“年者,取禾一熟也”的说法。在江南的稻作文化区域,除了年节祭祀社神之外,在水稻栽培过程中,从育秧到稻子收割,还有系列独特礼仪,而这些活动的主题可以八个字来概括,就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我的故乡,先辈们都讲究“精耕细作”,而种田就是最讲究精耕细作、最具技术含量的一项农事活动。为了能种上稻子,原已干硬了的水田要耕三遍、耙三遍,又重新把它耖平,这就是所谓的“春耕”。耕也好,耙也好,每一项都有讲究,不能偷工减料,如果还有硬梆梆的土块留着,秧苗就插不下去,若搞得太烂,泥土的通透性不好,又不利于稻子生长,耖田的技术性更高,若耖得不平,低处的秧苗会因水太深而发黄,甚至死去,高处的秧苗又会被晒枯,难以存活。耕耙之外,还要把田堘向内一侧干裂的泥土铲下,重新砌上烂泥,以免田堘漏水。通过这一道道工序,原来干硬的稻田又变得绿水盈盈了,为稻禾的生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因为水稻的育秧期较长,水田育秧需时两月,后来改用半旱秧田,可提前十多天,也需一个半月左右,所以在春耕开始前,人们已经在育秧了。育秧也是一项精细农活,秧田不用牛耕,都是人工操作,特别是半旱秧田,要把秧板搞成桌子一样平平坦坦,播种后沟里蓄水,使泥土保持湿润,但又不能漫上秧板,要等种子全部泛青后才把水漫上去,而且,自始自终秧田不能缺水,否则秧板硬了,秧苗就拔不起来。

  在农耕社会,种田绝对是农民心目中一件庄重的,甚至是神圣的大事。春耕开始后,在风里雨里,赶着牛,背着犁或耙,踩着泥泞,辛辛苦苦,若逢干旱,更是心急如焚,为的不就是能把田种了吗?若耽误了季节,种不下去了,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希望不就破灭了吗?农耕社会里,各行各业的人都很敬业,都要把自己的活儿干好,珍惜业界的荣誉。种田地虽然是比较粗犷的,但也有自家的规矩和讲究,谁的农活干得好,作物长得好,谁就在别人的眼中有分量,谁家的农活干的不像话,种的作物也不像样,谁在别人的眼里就没有什么分量。而种田就是极有技术含量的,有些人其他的农活都行,但就是“不会种田”,有的虽说也会种,但种不好,种起来像“拉牛尿”、像“调龙灯”。而且,种田不能拖延时日,要一两天就结束,因此要请人的农户得提前预约好,临时去请往往是请不到的。

  请人帮忙种田。早上要吃“秧酒”,然后去秧田拔秧,拔秧回来再吃早饭。中饭一般是由户主送到田头去吃,下午的点心是吃粽子,也送到田头。如果都已种好了,晚餐就有“请客”的意思,特别客气,桌上那盘“乌肉”,每块都好几两重,每人一块,你可以吃了,也可以带回家给老婆孩子吃……

  农忙时村庄的氛围是紧张的,鸡叫头遍,请人种田的农户的女主人就要起身做饭了。种田的人吃了“秧酒”去拔秧,天还只蒙蒙亮。这第一次拔秧就称为“开秧门”,所有的农田都种了后,又把秧田也耕翻种了稻子,就叫“关秧门”,期间常能听到人们之间关切的问候:“秧门关了吗?”若被问的说:“已关了啦。”对方会说:“好,好,这就放心了。”

  种田的高手称“田师父”,是很受人尊敬的,他也要一起去拔秧,但他不用挑秧。种田这项农活是你技艺越好,就干得越多,但报酬大家都一样,你只是得到大伙的一份尊敬而已。

  把秧挑到大田后,就一个一个均匀地抛进田里。接下去就看看怎么种。“怎么种”是有规律可循的:弯的田块是顺着它的“弯”种,如果弯度向田堘凸出,就靠田里壁种,向田里壁凸出的就靠田堘种,一般的梯田都如此,如果有大弯又有小弯,对小弯就略弯取直。如果田块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菱形、多边形,就先从中间种起,把两头距离最长的地方作为第一趟先种。不管哪个种法,田堘边那行稻的行距必须合规,要通得过田耙,疏密要在第二、三行去调整,这叫“包边”。有俗语说:“女人织布看布边,男人种田看田边”,就是说即使是边上、角落上也要合规,不能马虎。

  从一坵大田的中间开始种第一趟,称为“派趟”,一趟种六行稻苗,第一个下水的称“派头趟”,他的六行稻苗的横直和疏密就是样板了。第二个下去的叫“包趟”,然后是第三、第四个……,在大田上依次排开,就像蓝天上的雁阵。这样的种法难度很大,要在空旷的大田中央徒手种出六行稻,直向要直,横向要平,谈何容易。其实,只要从这头到那头牵一条绳,靠着绳种,而且每个人都带一条绳,都靠着绳种,那就省力多了,但奇怪的是农耕社会时期的种田手们都不带绳,认为带绳就是无能,就不光彩,他们宁愿累一些,紧张一些,也要徒手种,这对今天习惯了快餐式文化消费的人们来说,难以理解,但在当时各行各业的从业者,真的有许多人想把自己的技艺精益求精,推向极致。

  谁种第一趟,也就是谁来“派头趟”?当然是田师父啊。如果没有田师父,就由眼前这伙人中谁种得最直最快,就由谁来“派头趟”,通常也是当仁不让。田师父因为有实力,不急不躁,他先站在这一边的中间向对面看去,在对面找到一个对应的点,然后到对面的那个点上插上一根扁担,又回到这头,下田直向种上七棵秧苗,成一直线,再回到田堘上,用一根草叶照一照,看看这七棵稻苗的延长线是否会落在对面的扁担上,如有偏差就调整一下,然后以这七棵秧苗为准种成六行,这样头就开好了,大方向就定了。技艺好的,在种到对面时,第一行的终点真的就落在扁担插着的位置。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那么,第二、第三、第四个……又谁先上?当然是技术水平高的先上,不用推托的。因为种田是“好样不学学坏样”,第一个如果出现了一点小小的弯,第二个、第三个就会放大,但第二个如果有本事,会把第一个留下的小弯尽量拉直。再说你如果速度不行,别人赶上来,与你平了,他只能在边上等你,那就很尴尬了。一起种田的几个人虽然都是临时拼凑起来,却是一个小集体,别人的点赞或批评,大家都有份,而且种田是你追我赶式的,你想偷懒,想慢慢来都是不可能的。

  种田的质量除了稻行要直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讲究。你种得太浅,风一吹,秧苗就会浮起来,造成缺株,种得太深,又不利于禾苗的生长,疏密不当,也会影响稻谷的产量。那些令人敬佩的高手,往往都能种得快又种得直,深浅适宜,疏密得当。这当中有什么诀窍吗?诀窍应该是有的,但主要是因他们练好了内功,有较好的体能,有高度集中而不松懈的精神状态。他们拿秧的左手不是贪舒服放在膝盖上,当右手插秧时,左手的大拇指已经把秧分好向右手送过去,又因他把臀部下沉,做好功马,双眼紧紧看着前面的稻行,能准确确定右手该插在哪儿,横向插好一排就要向后退一步,为了避免秧苗插着足迹而插不牢的麻烦,双脚后退时要直线退,不能乱踩,可谓是双手、双足、双眼同时并用,精神高度集中,如果思想上稍有松懈,原本直直的稻行就会走样。高手们种的田块是直向、横向都像线条一样直,甚至对角线也是直的,疏密适宜,合规合矩,看上去非常舒服。当你看到原来像明镜一样的水田,被描上一片青葱的图案,你会觉得他们真的是把蓝图画在蓝天下,把文章写在大地上的高手。

  种田之所以被看重,被认真对待,不仅因为季节性强,技术性高,而且也因真的很苦很累。第一天、第二天休工后,不仅腰酸背痛,在床上躺了一夜,起来后双腿也痛了,但你还得去种。初夏时天气忽冷忽热,忽晴忽雨,热天是太阳烤着背,汗水挂在脸上,雨天则要穿着蓑衣戴着竹笠,都要坚持下去。一位大爷说,那次我们十多个人去种一坵大田,路途很远,秧挑到后,天色突变,乌云压顶,电闪雷鸣,大雨瓢泼而下,田里尽是一片急溅的水泡。我们只好站在田垅上淋雨。等了好久,雨也没有停的意思,只是雨势小了些,总不能老等下去呀,再等就种不下啦,大伙说种吧,不能等了,并叫我“派头趟”,我也只好当仁不让。种了一会儿后,雨势又转大,密集的雨点打在蓑衣上梆梆作响,因为我已“孤军深入”田中,与大伙拉开一大截距离。那些在气压低、空气沉闷时特别活跃的蚂蟥,成群结队而来,重重叠叠地叮满我的双脚,恣意吸血,虽然又痒又痛,但又不好停下来捉这些可恶的东西,因为太多了,捉它们太费时,你在那里捉,别人要赶上来的。我只好用秧根来搓双脚,当时是把蚂蟥都搓下去了,双脚血淋淋的,但过一会后,双脚又被它们叮满了,看着心头发麻。此情此景,真的是终生难忘……

  在我的家乡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财主有个女儿,既美貌又贤惠,上门来求婚的当然很多,但他好像都看不上,虽然女儿年已二九,仍待字闺中。一天,他突发奇想,竟想出一个馊主意:谁能在我那坵“三百田”的这头种到那头,中间不能站身起来歇气,我就把女儿嫁给他。消息传出去好几天也没人来种,那田太长了。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个汉子来种了,也真的弯着腰种出头了,他太高兴了,奋然直起身来,岂料因直身时太快,腰骨断了,喜剧一下就变成了悲剧……

  谁也不曾料想到,经历几千年的农耕图景,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竟很快地淡化,以致消失。随着改革开放,农民们用不了几年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曾经是那么艰难的吃饭问题,于是对金钱的饥渴就更加凸显出来,促使年轻人出去闯荡世界,“青壮去打工,种田老与妇”,叫老人与妇女去种田当然力不从心,哪能“精耕细作”,不抛荒就算不错了。种田是种过就好,甚至把“插秧”改为“抛秧”,进而又改为“抛谷”,把经过催芽的谷种直接抛撒田中,再撒些化肥就算了,能收多少不再计较。随后,农民们通过计算,认为种田最不合算,“种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有些农户就举家外出,有些地方则把田地都用来发展茶叶或者花木,反正吃饭已经不是问题,种田就自然被淘汰出局了。

  现今的农村已不谈种田,年轻人不会种田,不想种田,许多人对传统农村的许多农具、家具都不知其名,不知其用。中国的农耕文化消亡了,使人在欣慰之余,也未免有些惋惜,甚至感到有些悲壮。我写下这些文字,为的就是找回一些记忆,故不免有“立此存照”之意。

 
作者:       编辑: 陈兆贤   孔海燕   初审: 陈兆贤   终审: 杨国棋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
新闻导读 更多>>>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决定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 看着看着就哭了,这里的每一个瞬间都刻骨铭心
· 联播+丨践行多边主义 习近平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 习主席“四新”建议新在哪儿?
· 为“重要窗口”添最靓风景——鄞州奋力推进全域全面高质量发展纪事
· 龙游充分挖掘乡村生态潜力 变“输血”为“造血”:老廖的奔富“三部曲”
· 一战结束百年 美欧关系再临考验
· 美国宣布重启对伊朗能源和银行等领域制裁
· 4年来首次 俄宣布制裁乌克兰数百个人、实体
· 第63届贝尔格莱德国际书展开幕
· 土耳其将在叙利亚境内展开新一轮军事行动
· 叙利亚局势四方峰会呼吁在叙全面停火
· 推进儿童之家建设
· 在建设“重要窗口”中彰显更大担当 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熊建平来磐开展“三服务”活动
· 金艳调研应急管理工作时要求 提升安全监管能力 提高应急实战水平
· 牢记总书记嘱托 建设重要窗口┃穷山村成为旅游村 ——从灵江源村的蝶变感悟“两山”理念的真理力量
· 决战决胜 奋斗有我·优秀“磐管家”┃施凯强:用心用情“三服务” 做好企业贴心人
· 确保高水平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少”
· 加压奋进 磐安2019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特刊】和美乡村 身心两安
· 【专题】“一把手”谈乡村振兴
· 【专题】第十二届中国·磐安中药材博览会
· 【专题】我们这样抓落实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专题】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 扫黑除恶
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浙新办[2006]51号 浙ICP备07000304号 广告许可证33072740000002
磐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磐安新闻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