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龙菊:“五亩三分地”上书写如茶人生
2019/04/12 来源:  记者 应燕航

    四野芬芳春光好,又是一季采茶忙。玉山镇玉峰村铁店自然村山坡上满眼苍翠,茶园成垅成行绕着山梁。记者见到徐龙菊时,她已在自家茶园里忙活了一早上。只见她两手左右开弓,在茶树间不停翻飞,所到之处,嫩叶尽收。没一会儿,挂在她腰间的篮子就盛满了青茶。现在春茶一天一个价。早上6点,徐龙菊就已出门,叫上儿子和女婿一起抢摘春茶。

    徐龙菊出生于1949年10月30日,21岁时与同村的周仙荣结婚,婚后育有一男二女。几十年来,夫妻俩坚守着这五亩三分地,与这片土地相依为命。在采茶休息的间隙,回忆起往昔的日子,徐龙菊娓娓道来。

    早年,玉山台地一带的农户大多从事制种和单季杂交水稻种植。徐龙菊说,当年,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吃不饱饭是经常的事。她家五口人,只有两三分水田种植稻谷,赶上收成不好的年份,只能以番薯、土豆等杂粮充饥。提起饿肚子的往事,徐龙菊不堪回首:“我儿子小时候实在太可怜,太亏欠他了。”记得有一年,连续高温干旱,为了灌溉稻田,他们一家没日没夜地从附近的池塘里向稻田抽水。大旱时节,池塘水源有限,稻田需水量太大,可谓是“小水解不了急渴”。于是,那一年的水稻收成很差,儿子好不容易从生活条件稍好的邻居家分得一小碗米饭,正狼吞虎咽吃着时,不小心掉了几粒米饭到地上,孩子随即一粒一粒捡起来放嘴里吃了。从那以后,儿子特别爱惜粮食。

    徐龙菊和丈夫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含辛茹苦在五亩三分地上劳作。改革开放后,不少头脑活络的农村人纷纷抛荒土地,离开农村另谋出路。徐龙菊夫妇依然孜孜不倦地耕种家中的五亩三分地,但土地上的种植物却悄悄发生了变化。

    1995年前后,玉山镇几户农户从外地引进茭白,当年每亩效益就达3000元。后来茭白种植规模迅速扩大,台地几个乡镇家家户户种茭白,徐龙菊家也不例外。对于这个“新物种”,起先她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种,怎么管理,甚至连怎么收割都不知道。”徐龙菊和丈夫买了第一批茭白苗,摸索着把它们“塞”进田里,然后跟着其他农户依样画葫芦——灌水、施肥、杀虫……这个 “新产品”的价格远远高于水稻,市场成交价每公斤平均2元至3元。连续几年,由于徐龙菊管理精细,茭白产量高,品质也不错,良好的经济效益让徐龙菊一家生活有了大转机。

    玉山镇产茶历史悠久,是我县的茶叶大镇,“国保单位”玉山古茶场就坐落在玉峰村马塘自然村。随着我县产业培育力度的加大,茶叶在市场上走俏。现在,徐龙菊家的五亩茶叶已成为主要经济来源。

    回想起以前采茶时节的辛劳,徐龙菊感慨万千。那时睺,为了不耽误劳作,又要兼顾照料孩子,徐龙菊常常背着孩子上山采茶。天刚蒙蒙亮就出门,几个土豆番薯就是一天的口粮,在山上一待就是一天。徐龙菊笑着说:“现在有雨衣雨鞋,在我看来已很幸福。”以前,她套上蓑衣、戴着斗笠、穿着布鞋,在茶园一站就是半晌。碰上雨天,一身湿透,手指被雨水泡得皱巴巴的。要是遇上阴冷天,山里风大气温低,孩子即使穿着棉袄,也冻得直哆嗦,有时候趴在背上哇哇大哭,她既心疼又无奈。

    而今,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农民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茶叶生产有明显的季节性,除去采摘的两个月,其它时间,徐龙菊走出大山,实现了自己的再就业梦想。2011年,徐龙菊经姐妹介绍,来到东阳市歌山镇敬老院上班,这是她首次接触家政服务行业。这个行业工资稳定,但也让她感触颇深。一次,徐龙菊照顾一个独居老人,老人的孩子们总是忙着工作,老人生病时也不来看望,这让徐龙菊内心很不好受。“我家的条件虽然比人家差,但是孩子们的孝心让我们觉得很满足,毕竟钱不是最重要的。”徐龙菊说。

    时光荏苒,徐龙菊和丈夫依然坚守着五亩三分地,在平凡中演绎百味人生。徐龙菊说,人生就像一杯茶,第一口苦,第二口涩,第三口甜。平淡是本色,苦涩是历程,清香是馈赠。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便民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