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在《随园食单》里有“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仍然高起”的妙语,说的正是馒头。作为逢年过节的喜庆食品,馒头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餐桌主食之一。
“馒”是个会意字,“曼”义为“延展的”,和“食”组合起来,就是“一种蒸熟后体积延展增大的食物”之意。
据说馒头的发明者为鼎鼎大名的诸葛亮,《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有这样的情节:建安三年(215)五月,诸葛亮亲率大军平定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首领孟获等人的叛乱。九月,诸葛亮凯旋班师回朝。大军来到了泸水(今贵州省的金沙江),只见这里阴云密布,狂风聚起,江水怒吼,大军因此不敢渡水。根据当地习俗,大军渡江之前必须以人头祭祀河神。诸葛亮遂命人以白面裹肉做成人头形状,蒸熟后投入江中。诸葛亮将其命名为“瞒头”,即欺瞒河神之假头之意。
那么,馒头是如何传至磐安的呢?
这还要从冷水泗岩说起。泗岩村民大都姓刘,为刘备后裔的一支。据史料记载,汉以后,刘氏一族多次辗转迁徙,在唐僖宗年间,刘备后裔为避黄巢之乱,避居福建汀洲府宁化县。乾隆二年(1737年)其中一支迁往缙云廿八都西坑(今泗岩村),泗岩村刘氏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由此推测,馒头的做法可能是由刘备的后人传至磐安的。
磐安民间制作馒头很有本土色彩,最值得一说的是发酵用的酵母。在磐安,土法制成的酵母称“白药”,由一种当地称为“辣蓼”的野草制成。“辣蓼”通常成片生长在溪滩,有大小叶两种,以小者为佳。将“辣蓼”煎中药般熬成汁,滤净后拌入米粉,搓捏成一个个鸡蛋大小的圆球。因为白色,又有发酵的作用,故称“白药”。这种“白药”晒干后硬邦邦的,却有一股很好闻的淡淡酒香,让人回味无穷。
有了“白药”,还得再煮一锅糯米粥。加入碾碎了的“白药”,搅匀成糊,让其自然发酵。等到中间像馒头似的隆起,说明发酵成熟,捞出中间的面团,并晒干成渣,当地称之为“酵尖”,下次可直接用于馒头发酵,留下的液体便是酵液。
经发酵、揉面、制作、蒸煮等多道工序,热气腾腾的馒头就可出笼了。磐安方言所谓“上塘鱼、落山笋”,“出笼馒头”,强调的正是食物的“鲜”,而用白药做成的“出笼馒头”有淡淡的“甜”和麦子本色的香,丰满浑实,白细如雪,天然纯粹得像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磐安人民。
馒头上方的红色图章“福”、“禄”、“寿”、“囍”又是那样地鲜艳喜庆———它们热气腾腾地告诉你,新的一年会像出笼的馒头一样红红火火、香甜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