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宅乡横路村“敦睦堂”为周氏宗祠,建于清嘉庆三年,建筑面积为360平方米,四周墙体均由乌石砌成,有雕梁斗拱、匾额神橱,蔚为壮观。此祠先后用于横路小学教学、村庄大会堂使用,历来就有众多文艺活动在此举行。“敦睦堂”祠牌还是当年新建时留下的,而祠堂作为文化礼堂已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如今焕然一新了。
“敦睦堂”的由来
说起“敦睦堂”的由来,还得从横路村的由来开始了解,最早应该追述到玉峰周氏的第一代太公荣泗公。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荣泗公和同村一位好友一起前往都城杭州临安府赶考,两人白天一同赶路,晚上一同住寺院,感情很深厚。后来,荣泗公高中进士,到处州做了通判。而他的朋友却名落孙山,朋友回到老家后,家中发生了变故,只剩下他一人。科举没中,家中又出了变故,心灰意冷之下就在附近出家做了和尚,号称智清法师。多年后,荣泗公回到家中碰到了智清法师,智清法师把自己多年来研究胡宅地形风貌得出的结论告诉了荣泗公,对他说:“横路村的风水很好,以后子孙后代一定能出人头地。”荣泗公听了好友的话后,就回家把自己的后事安排在了横路村山边,自此周氏和横路结下了缘分。等到第九代太公周若泗时,周氏家族才正式迁来横路定居,才有了现在的横路村。
若泗公定居横路村后,村里人口慢慢地开始增多,子孙后代开始繁衍。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横路村才发展成为一个大村。同年,横路村附近一个村的祠堂修建完毕。在当时,修建好祠堂后,都会邀请一个戏班子,来唱戏给村里人看,横路村的年轻人也跑到这个村去凑热闹,由于年轻人爱热闹,看戏喜欢站在戏台的前方,再加上人多,难免会产生推挤,搞得本村人很不开心。本村一位年轻人就跳到戏台上对着横路村的人喊:“我们今天做戏是为了庆祝祠堂修建完工,让你们来看戏是想让大家都高兴,你们看戏就该注意点,这么爱闹,你们自己也可以请戏班啊,我们村比你们村小都有自己的祠堂,你们不会自己也修建一个?!”听到这话,横路村的年轻人不愿意了,就有一位高声大呼:“是横路村人就跟我走”。不多时,横路村人都离开了。大家回到横路村后越想越气,就召开了村大会一起讨论修建祠堂的事宜。第二天就定下了基调,一定要修一个更好的祠堂。这便有了后来的“敦睦堂”。
如今横路村的文化礼堂便是由周氏宗祠——敦睦堂扩建而成。礼堂白墙上写有周敦颐的《爱莲说》一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传世名言,既是周氏后人的自我警醒,也是对祖辈的敬仰。走进“敦睦堂”,古老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敦睦堂”分为前后堂,前堂左右分别放置了两个陈列架,上面摆放着由村民捐献的各类“宝物”,有泥茶壶、秤砣、泥盆、竹壶等。两边的墙壁经过粉刷,挂上了介绍横路风俗的红木画框,展示了村庄的历史沿革、领导关怀、社会贤达、民间特色文化、澄溪八景等内容。
祠堂记载着先祖的风采
来到“敦睦堂”,最先看到的是立在门口的四根大旗杆,这四根旗杆不仅记录了横路村先祖们的辉煌历史,也成为了横路村人的骄傲。
这四根旗杆从“敦睦堂”修建完成后就已经竖立在门口,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每根旗杆下面有三块石板叠成的石墩,旗杆就竖在石墩之上。据村里的老人周安华介绍,这四根旗杆叫“文官旗”,只有先祖出过文官的宗族才能在祠堂门口竖立这“文官旗”。和“文官旗”相对应的还有“武官旗”,两者之间区别在于旗杆和石板的位置,“武官旗”旗杆下面是有两块石板对立而放,把旗杆夹在两石板之间竖立。而横路村的旗杆就有明显的“文官旗”特征。
那么,“敦睦堂”门口为什么会有四根“文官旗”呢,这里就体现出了横路村先祖的风采。据族谱记载,周氏家族迁移到横路村以后的第二代太公华楚公、第三代太公师和公都高中进士,第四代太公千英公为学录(学录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宋国子监置学正与学录,掌执行学规,考校训导),最厉害的还是第六代太公爱兰公,元朝年间的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可以说,横路村的先祖多出官员,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而横路村祠堂也获准在祠堂门口竖立“文官旗”,以彰显横路周氏先祖的丰绩。除了在祠堂门口竖立“文官旗”外,最早在第一代太公的墓碑前,也竖立过三根“文官旗”。现在随着时代的更替,“文官旗”也成为了横路村读书人的精神象征,每一代读书人都会到“文官旗”前学习和瞻仰先祖精神,以求自己在学业上有所斩获。
祠堂家规:孝悌与奖学
在“敦睦堂”的外墙上悬挂着周氏家规牌,上面写着“明孝悌,以重人伦,修敦睦,以厚风俗”。“孝”文化已经融入了每个周氏子孙的血脉,几百年来,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和睦宗亲的家风家训依然延续着。周氏家训内容通俗、简练、明晰,核心精神可以概括为“孝悌、耕读、和善”,体现了周氏家族重视孝道、耕读传家、和善为人的家教,具有较强的伦理性,其中耕读结合的价值取向与古代士大夫“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的文化精神契合。周氏家族的兴旺,与这种求实务本、积善成德的家风密切相关。
今年70岁的周安华,对于家族祖训记忆最是深刻,在他的记忆里,父亲从小就教育他要对人谦卑有礼,遇见同族的长辈必须要礼貌问好,不能大声和长辈说话,每年族里组织去祖坟上香,全家大小都必须沐浴净衣,徒步上山。在家中,作为晚辈的他每日需到父母房里请安,外出和归来时,必须告知家长,不可以比长辈先动筷子……诸如此类的规矩,父亲容不得他出一丝差错,每每犯错便会被严肃处理。如今,这些老规矩他又传给了女儿。“这是我们周氏家族几百年来的传统,家族和睦,孝顺父母,兄友弟恭。我们会一代一代传下去,不能给祖宗丢脸。”周安华说。
作为一个大族,周氏族人特别重视读书,从最早一代太公开始,周氏家族就实行奖学制度。虽然奖学制度没有写进家规中,但是在每一代周氏族人心里,这一制度也是必须要遵循的。据史料考证,周氏族人对于学习高度重视,也十分尊重读书人,对读书人的生活和生产,村里奖励条件十分优厚。在当时,只要是考过童生试的读书人,就会得到村里奖励的一块田地,让他终身享有土地使用权,学位若进一步,奖励也翻一倍。对于古代人来说,田地就是生命,这样的奖励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是多么丰厚。 祠堂是一个村凝聚民心的标志,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祠堂的存在就像是历史的传承者,告诉后辈们勿忘历史,勿忘先祖的教诲。每到逢年过节,横路村人都会齐聚在挂上彩灯的祠堂里祭拜先祖。这,也许就是一种传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