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祠堂名片】:潘氏宗祠位于双溪乡潘庄村村口,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建于清代,坐西朝东,气势恢宏。建筑主体结构为三房两进式,东西有马头墙,厅内有木柱10余根,柱上架梁,下有承拱,采用抬梁结构。祠堂的门厅、大厅横梁上雕有精美的花卉图案,寓意“花开富贵”,大梁两端雕刻有象鼻头图案,寓意“封侯拜相”,梁下雕刻着古代《封神榜》的英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
历史悠久 底蕴深厚
潘庄,旧称下潘。潘庄村民国前属东阳瑞山乡三十三都管辖,民国时属安文区双溪乡管辖,民国28年(1939年)7月,按省颁各县分区设置实施办法重新区划后,建立磐安县,设安文、大皿两区,潘庄属安文区。1949年10月,成立磐安县人民政府,潘庄村属磐安县安文区双溪乡管辖。1954年,进行大乡分小乡,属双溪区天梓乡管理。1956年,天梓、金鹅两乡合并成为双溪乡,潘庄复归双溪乡管辖。1958年9月,撤消区乡镇设置,建立人民公社后,潘庄村成为磐安县国庆公社双溪管理区。1958年11月,撤销磐安县建制,全境并入东阳县,1959年2月,国庆公社改名双溪公社,潘庄村属双溪公社梓誉管理区,1960年4月,梓誉管理区并入双溪管理区,直到1983年2月政社分设恢复乡镇人民政府建制,潘庄村属双溪乡管辖,1983年11月,磐安复县设1镇3区23个乡,潘庄村属磐安县安文区双溪乡管辖,一直至今。
据《瑞山潘氏宗谱》记载:潘庄潘姓属浙东新昌的鐄鏗派,鐄鏗潘氏源于唐咸通翰林学士义绯公(887-950)。世居青社,梁开平二年(908)戊辰,乡民作乱,剿戮殆尽,割台分剡,置新昌县,越三年己巳,府君以殷实,自青州调居新昌石牛镇锦绣坊,作室筑圃,左厢名其轩,曰遯园,与客朝夕泳游,诗酒娱乐,自作遯园记,为新昌潘姓之祖。第五世东山公迁居东阳鐄鏗(今磐安县胡宅乡前山村)。迁基之后,枝繁叶茂,兴旺发达,子孙有迁往外地,如温州、遂昌、绍兴、金华及本县的安文、方前等地居住,潘庄潘氏由义绯公门下第十世元泰公从鐄鏗迁居下潘,为瑞山潘氏之祖,至今已有900余年。
精美古朴 庄重典雅
通过潘庄大桥,潘氏宗祠映入眼帘。远远望去,祠堂就好像一位老者安静地屹立在蟠溪边望着远方,建筑规模宏伟而气派,这是一个集文化礼堂、道德讲堂为一体的宗祠。祠堂外围为马头墙结构,“潘氏宗祠”四字写于正门之上。在祠堂管理员陈为茂的带领下,记者走进潘氏宗祠,发现一个特别之处:一般的古祠堂进门处都有一个很高的门槛,但是潘氏宗祠却要下五个台阶才能到门厅。据陈为茂介绍,以前古祠堂的门槛和外面的路面是一样高的,后来因为村里重新做路使得路基变高,所以就增添了几节台阶,需要走下台阶才能进入古祠堂,这也成为了潘氏宗祠独有的特色之一。
从大门进入,祠堂门厅轩敞,粗梁大柱。站在门厅处一览整个祠堂内景,感受到庄重肃穆的气势。门厅两侧墙上分别悬挂着潘庄村的村史、乡风民俗、历代名人录、先贤传奇等宣传牌。潘氏宗祠最能一观的便是其匾额众多,整个祠堂包括《积善堂》《世德作求》《寿康共庆》《盛世黎民》《壅肃》《翰林院》等在内的11块匾额,每块匾额都反映了古时古祠堂的用途和对村民美好的祝愿。不同于以往古祠堂的天井仅有一个且位于中厅的正中央,潘氏宗祠的天井位于中厅左右两侧各一个,使得整个宗祠更加通透明亮。
天井中间是一条石板大道,通过石板大道来到正厅,中央摆着一个水泥制成的舞台。据陈为茂介绍,这是现代重新浇筑的台子,古时这里是一个木结构戏台,每次只要村里做戏,大家都会聚集到这里,热闹非凡。正厅的墙上挂着一面五星红旗,《壅肃》匾额悬挂于正厅之上。据了解,明朝时前厅曾被水冲毁,直到清代才得以修复,2012年,村里又对宗祠的墙壁、屋顶、横梁、门楼以及11块匾额进行了修复,使得宗祠焕然一新。厅内有木柱10余根,柱上架梁,下有承拱,采用抬梁结构,使大厅显得十分宽敞。抬头仔细观察,祠堂的门厅、大厅横梁上雕刻着精美的花卉图案,寓意“花开富贵”,大梁两端雕刻有象鼻头图案,因“象”与“相”谐音,寓意“封侯拜相”,梁下雕刻着古代《封神榜》的英雄人物,每个人的神态、装备、坐骑都各不相同,栩栩如生,可见雕刻者功夫了得。
据陈为茂回忆,每到过年过节,古祠堂就非常热闹,全村人都聚集于此,举办各种活动,但对他来说记忆最深刻的是在这里读书学习的日子。据了解,以前,门厅两边分别设置有两间教室,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课程都在这里教授。最初学生少,只有一位老师,包揽了所有课程,后来全村几乎所有的适龄儿童都到这里上课,最多的时候共有40多名学生,所以又增添了一位老师。为了方便老师生活,祠堂正厅左右两个厢房,改修为老师的寝室和厨房。每天天还蒙蒙亮的时候,陈为茂就来到祠堂读早书,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上世纪80年代,祠堂内的临时小学被撤,村里的孩子并到梓誉村上学。
可见,潘氏宗祠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潘庄村百年历史的辉煌和沉浮。
谨记家训 奋发向上
既有家庙,必有家规。自古以来,孝顺父母、敬长上、教子孙、敦亲族、睦乡邻、严祭礼、重宗祠、尊祖上、善继立的家训之道传承至今,潘氏后人谨遵先祖教诲,崇德向善,团结果敢。
潘氏宗祠旁边是潘庄大桥,这是潘庄村第一座进村大桥。古时,蟠溪河宽水深,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一直以来潘庄人过河都是凭木桥,而木桥经常被洪水冲毁,所以过河成了潘庄人的心病。1982年,为了改善村民出行条件,在各方资助下,开始建设潘庄大桥,桥长80米,宽5米, 1984年完工,距今已有33年历史。据了解,当年村里有60多位村民参与了造桥,潘仙民就是其中一员。潘仙民说,那时候经济条件落后,甚至还没有电灯,造桥的所有工序都是靠人工进行,每天大家三班轮流做工,不论刮风下雨、冰冻下雪,还是烈日炙烤,从开工那时起一天也没有耽误。
据潘仙民回忆,1982年农历十二月廿七那天,天气十分寒冷,当时的工程进度已经在造最后一个桥拱。“当天下午3点钟左右,因为桥拱下面的木架子不坚固,导致桥拱突然坍塌,在桥面上做工的27个人全部掉了下去,20人受伤,7位村民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其中就有当时的村书记和妇女主任。当时我也掉了下去,幸运的是我只是轻伤,这件事情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这么多年过去了,回想起来依然记忆犹新。”潘仙民说。1984年8月,潘庄村民建桥委员会为这7位村民立碑留念。
潘庄村坐北朝南,四面环山,森林资源丰富,蟠溪潺潺,一派典型的江南式小桥流水人家景象。村内风景宜人,加上历史建筑较多,巷道幽深,传统氛围较浓,吸引了多部电视剧剧组到村里来取景拍摄,其中就有热播剧《毛泽东与军规》。近年来,潘庄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各项保障和福利制度、村民的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逐步改善,村民们利用当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致富增收,村中板栗、香榧、蚕桑、中药材、茶叶等生态农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桑蚕业养殖十分闻名,村民收入得到普遍提升,展现出勃勃生机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