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祠堂名片】:周氏宗祠位于新渥镇大山下村,建于清乾隆辛丑年(1781年),坐北朝南,依山而筑,左右紧邻民舍。造寝室三间,中进三间,门楼三间。1932年修理寝室中进,1933年复开基造门楼,门楼处有戏台,戏台屋檐为亭阁式,牛腿雕龙画凤,穿斗式与抬梁式相结合,中进有竖匾两块,上面写着“周师锐(宋代状元)”,下面一块小匾则记载了大山下村的历史。1954年冬,门楼三间被火烧毁,1958年在门楼的原址上重建三间。
内景
精致祠堂孕育先辈事迹
大山下村又称为翠屏,距诸永高速出口仅5公里,是灵山风景旅游预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村内自然资源丰富、环境清幽、风景怡人,集古屋、古巷、古风于一体,是一个具有近千年文明史的古村落。
大山下村有周陈两姓,全村共200余户,535人。周姓辈分最高是世字辈,最小是修字辈。溯源而上,兵公二十一世孙庆(康十六公)自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由吴宁淮岩迁居大山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村里周氏人口不断增加。
村前一条公路,蜿蜒奔走在深山丘陵间,沿着公路来到村中,一片肥沃梯田映衬着巍巍的周氏宗祠。周氏宗祠就像一位慈祥的老者,日夜不知疲倦地关注着他的子孙。从外面看,周氏宗祠墙面青砖砌筑,白灰粉刷,屋顶黑瓦铺盖,飞檐翘角。走进祠堂大门,只见石板平铺、厅堂宽敞、天井明亮;柱子耸立、巨梁横陈、构件精美。周氏宗祠中、下两厅相连,上厅与中厅之间,有一个大大的天井,天井可容四桌酒席之大,地面用状如课桌面的条形青石板铺成,平整光洁如镜。中厅有8根木柱,高高地矗立在中央,将中厅划成一个大大的“井”字。戏台位于下厅,用木板铺成,围廊可凭栏观戏,让人联想起达官贵人围坐桌前品茶赏戏,摇扇吟诗,是何等闲情逸致!戏台旁有更衣室,供演员梳妆打扮,留有后台备演员出场和预演。祠堂牛腿上的浮雕雕刻精美:飞禽走兽,活灵活现;凶神恶煞,栩栩如生;琴棋书画,梅兰竹菊,蕴意丰富,寄情养性。
说到周氏宗祠,不得不说村中一位家喻户晓的革命烈士——周登球。据祠堂负责人周桂星介绍:解放前,大山下村民周登球参加了党的外围地下组织,他通过走家访户、召开村民大会等形式,向农民宣传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思想,为迎接解放做了许多革命工作。他们的举动,引起了老财主们的仇恨。1950年,40岁的周登球被村民选为农会主任。不幸的是,就在当天晚上,土匪们得知消息后就将周登球杀害于周氏宗祠的正大门。
“周氏宗祠见证了周登球先辈的英勇事迹,他是我们大山下村周氏族人的骄傲。”周桂星说。
戏台
内景
平凡村名暗藏历史故事
1958年,为了地方办学,政府将周氏宗祠改作大山下村小学办学场所。据周桂星介绍,当年,族里很多人都是从这所小学读书出来的,“我也是在这里念书的,记得当时想来听课的人很多。后来场地不够用了,才新建了学校。”
回忆起自己上学的时光,周桂星突然间沉思了起来:“那时候,老师常常在祠堂里给我们讲村里的一些历史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宋代卢琰与大山下村名由来的故事了。”
大山下,原名躲山下。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有一位叫作卢琰的人,祖籍地在汴州玉川,属著名的“玉川卢姓派系”,在当时的河南洛阳一带是名门望族,他的高祖卢仝和曾祖卢云都是唐代名人。卢琰在辅佐后周皇帝郭威建立后周政权过程中功勋卓著,郭威便赐封他为荣禄大夫、开国上将军,食禄3700户,钦赐金绯鱼袋。显德元年(公元954年),郭威病逝,由他的养子周世宗柴荣嗣帝位。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又逝世,由太子柴宗训继承王位,称为恭帝。当时恭帝只有7岁,由太后垂帘听政。但是,事实上政权操在殿前都黄检赵匡胤手里。赵匡胤借机于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址在今开封东北20公里处)兵变,在将士们的拥立下黄袍加身,废弃后周政权,建立宋王朝。
宋太祖赵匡胤采用七妙计策,立恭帝柴宗训为郑王,其余后周的公卿都不改变旧职。在赵匡胤和一大批大将进入内宫时,发现有两个小孩,赵匡胤查问这两个小孩是谁,结果得知是周世宗庶子(当时封为纪王和蔪王),于是问将士们该如何处置这两个小孩,将士们揣摩到了赵匡胤心意,迅速将纪王和蔪王抓了起来。两个小孩大惊失色,哭声动地,其惨状让卢琰目不妨睹,于是卢琰冒着生命危险劝阻赵匡胤:“尧舜授受不废朱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这时大将潘美回答:“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于是赵匡胤就发令把小纪王和小蔪王追回来,潘美抱走了小纪王,而卢琰抱走了小蔪王。宋太祖三年(公元962年),赵匡胤为奖赏卢琰,特封卢琰为越国公。
卢琰辅佐后周与宋朝都是尽心尽力的,周世宗柴荣评价卢琰是“番与其温,冰雪其清。学之已粹,行之已精。执笔横经,陟降殿廷。赤庄辅弼,四海奠宁。”而宋太祖赵匡胤也赞扬卢琰是:“抚军养民而民不惮,整军卫民而民不怨。”不过虽然如此,卢琰还是预料赵匡胤会加害蔪王。果然,在乾德六年(公元968年),赵匡胤又开始追究蔪王下落,卢琰得知后便与柴世宗的驸马孙帏温密谋,最终决定将蔪王柴熙诲收为义子,改名为卢璇,同时向宋太祖提出了归农致仕的要求,决定退出朝廷远遁山林。赵匡胤同意了卢琰的要求,卢琰便与孙帏温一起率全家老少连夜出京城,不久就来到了灵山(今翠峰山)之麓(新渥镇大山下一带)长期隐居。
据传,赵匡胤追寻蔪王的下落,怀疑与卢琰归农有关,马上派兵追查。当卢琰进入灵山一带时,正是冰天雪地的日子,为了躲开追兵,卢琰便叫所有人把靴子倒过来穿,故意在雪地上留下向山外行走的脚印。当追兵赶到孔宅时,发现这里杳无人烟,只有茫茫大雪和麻雀的叫声,而行人的脚印也是向外走的,便心生胆怯离开了。就这样,一行人躲到了这里,避过了追兵。卢琰见此地峰峦叠翠,环境幽雅,正合自己躬耕垄田的性情,就在此安居了下来,把这个地方称为“躲山”。后来,因与当地方言谐音,改为大山下。
家风族训 培养书香子弟
走在周氏宗祠里,仿佛感觉到周氏先辈们说过的家常话和他们熟悉的脚步声,还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他们的心跳呼吸之声,都散布在祠堂的每个角落里。
祠堂是弘扬优秀家风的地方,周氏宗祠正门边写着周氏的家规族训:“祭毕之燕,亦以昭穆为序分,尊者虽垂鬓当位乎上,卑者虽富贵,宜在下位,勿得卑逾尊贵凌贱,以有紊纲常……”周桂星告诉记者,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作为周氏族人,最看重的便是家规族训了。
除此之外,周氏族人对于读书也尤为重视。据了解,敬贤重教、尊师重教是大山下村的优良传统,村中人才辈出,读书氛围浓厚。“我们村一直把读书作为教育子女的头等大事,过去村里常常有人念叨,就算讨饭也要给孩子读书。”周桂星说。
走出祠堂,心中为之感慨,周氏宗祠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是所有周氏儿女向往的地方。在这里,有先前的风气,有传承的文化;在这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在这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
侧景
祠堂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