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祠堂名片】:胡宅乡丁界村江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坐北朝南,由前厅、穿堂、天井、后堂组成,占地297平方米。前厅三开间,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一层楼屋,七檩四柱,檐柱牛腿雕花卉等;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穿堂建筑结构为抬梁式,五檩二柱,两侧各为一小天井;后堂建筑结构如同前厅。屋面硬山顶,盖阴阳合瓦,五花山墙。柱础为鼓形或方形,地面为灰土,阶沿石为长条石。两侧各有一个小门,门上写有“入孝出悌”四字。
祠堂外景
江姓的起源
江姓,唐人林宝《元和姓篡》说:“嬴姓颛顼玄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这里所说颛顼,为古帝名,是五帝之一,号高阳氏,相传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的玄孙伯益是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因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让位给他,他避居箕山之北。箕山在河南省登封县东南,是尧时巢父、许由隐居的地方。伯益的后代大约于商朝或西周初期受封建立江国。
春秋时期,江国介于楚国、宋国、齐国势力之间,经常受到这些大国操纵,加之江国淮水泛滥,时常淹没江国的中心地带,所以江国一直没能强盛起来。公元前624年,楚国息公子朱率师围江,江国的盟国帮其解围。次年,楚国再次出兵,终于灭掉江国。江亡后,国人流落各地,为不亡故国,便以原国名“江”为姓氏。
丁界村江氏为吴宁江氏后裔,最早来自东阳,始祖为国朝公,生于正德年间。据《吴宁江氏宗谱》记载:“国朝公任温郡太守致政还乡,道经吴宁喜其山川风物遂卜居城中西南隅江店,为吴宁江氏发详之祖。”国朝公生有三子,名为泰安、泰宁、泰宣。嘉靖年间,国朝公第二子泰宁迁居丁界。
牌匾
内景
一砖一瓦都有故事
江氏宗祠是丁界村一处多功能的公共场所,更是历史上民间建筑艺术的精品,无论从建筑技术,还是从艺术审美,它的一砖一瓦,它的雕刻、灰塑、彩绘,它的墙面、窗棂、房梁、屋脊、门柱、栋梁、神翕都充满了美的艺术效果,极具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
江氏宗祠位于丁界村村口,海拔约为472米,前面为一空地,其余与民房相邻。走进宗祠大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挂于后堂上方的一块巨大牌匾,写有“忠爱堂”三个红色大字。据村中老人江保余介绍,江国亡国后,江氏子孙先自正阳向北逃到淮阳(今属河南),又自淮阳继续北迁至陈留圉县,后又北迁至洛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在此发展成为名门巨族。故江氏以“济阳”“淮阳”为郡号。而属于“济阳”分支的江氏后裔,祠堂都称为“忠爱堂”。
牌匾下方悬挂着几只灯笼。每年正月,村民都会敲锣打鼓来庆贺新年的到来,而江氏宗祠就成为了大家传递喜庆氛围的一座精神家园。江氏宗祠也是江氏族人祭拜先祖的地方。清明扫墓,先到祠堂祭先祖,然后分别至各房各家的墓地扫墓。通过祠堂祭祀,唤起江氏后人的家族团结,常常瞻仰先祖仪容、学习先祖精神。
祠堂侧门边写着江氏的家规族训:“子弟不教父兄之过有家贫而无就塾之资者宗族给助其义馆之费使其礼义不独生於富贵之家始称望族……”江保余告诉记者,家规族训作为家族的一种自治规范,是江氏先祖给予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1958年,江氏宗祠曾被作为丁界村学校所在地。回忆起自己上学的时光,江保余感慨了起来:“当时共有两个教室,每个教室约有50名学生,一至五年级的学生都坐在一起上课。小时候,我就是在这里念书的,毕业后又回到了这里教书。当年为了看管学校,我住在祠堂里。”
侧门
先辈事迹影响后人
江氏宗祠是一个有故事的祠堂,前厅曾有一块写着“圣旨”的牌匾,后因年代久远被毁。而这块牌匾正是用来纪念江氏先辈江忠源。
嘉庆十七年(1812年)8月1日,江忠源出生于一个秀才家庭,成年后的他,重视经世之学,对嘉、道以来社会危机四伏的形势有所预感,出于阶级本能,立志要为维护封建统治尽心效力。
咸丰元年(1851年),大学士赛尚阿赴广西镇压太平军。江忠源被征调到军中,深受副都统乌兰泰的器重。后来,江忠源回乡召集乡兵五百人,组建楚勇,并由弟弟江忠濬统领,奔赴广西。当时,太平军屡破清军,兵锋极盛,见楚勇刚刚成军而且人马较少,便出兵攻打。江忠源起初坚守不出,后趁太平军逼近,突然出击,斩首数百,后累功至同知直隶州,获赐花翎。后来,太平军攻陷永安(今广西蒙山),不久被清军围困。当时,提督向荣主张围城必阙的战法,而乌兰泰则认为应用锁围之法,二人争执不下。江忠源调解不成,知道此战清军必败,便称病回乡。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突围北上,进犯桂林。江忠源闻讯后,再次招募一千士卒,与刘长佑昼夜兼程,赶赴广西。这时,乌兰泰战死,江忠源得以独领一军。他并扼守鸬鹚洲,三败太平军,解桂林之围,被擢升为知府。
1852年,江忠源率新宁楚勇开赴湘桂边界在全州以北之蓑衣渡,伏击抵抗北上进入湖南的太平军,取得全州战役的胜利,著名的蓑衣渡大捷让太平天国的南王冯云山折戟沉沙。随后,江忠源又奉命回师省城,参加长沙保卫战,抵抗太平军的围攻,在骆秉章、左宗棠的统筹下,江忠源亲临前线,指挥作战,集中猛烈炮火轰击太平军主力,致使西王萧朝贵中炮阵亡,太平军只得鸣金收兵,绕城而亡。
1853年,清廷命张亮基署理湖广总督,又任命江忠源为湖北按察使。江忠源深受张亮基的倚重,先后剿平通城、崇阳、嘉鱼、蒲圻的叛军,生擒叛军首领刘立简、陈百斗、熊开宇等人。咸丰帝认为江忠源忠勇可恃,便让他到向荣的江南大营帮办军务。六月,江忠源行至九江,闻听南昌被围,便上疏朝廷,请求先援江西,并率一千三百人奔赴南昌。江西巡抚张芾将王命旗牌授予江忠源,让他指挥所有战事。江忠源烧毁城外民宅,斩杀逃兵,又亲自驻守章江门,日夜督战。后来,太平军挖地道攻城,使得城池崩塌数十丈。江忠源斩杀登城叛军,命人用土壤将缺口堵死,后多次派士兵焚毁太平军的营寨。不久,湖南援军赶到,江忠源分兵扼守樟树镇,又派罗泽南剿平泰和、万安、安福等县土匪。当时,江忠源坚守南昌九十余日,多次击破太平军营垒、击沉敌军船只。八月,太平军撤军而去。咸丰帝为了表彰江忠源的功劳,特赐他二品顶戴。
9月下旬,太平军撤离南昌,准备沿长江西上,10月,江忠源应湖广总督张亮基的请求,选带兵勇2000余增防湖北田家镇,以阻止西征太平军。次日,太平军猛攻田家镇,清军大败,江忠源也逃往广济,旋走武汉。不久,太平军攻陷黄州、汉阳,围困武昌。江忠源沿长江进击,大败太平军,解武昌之围。后来,江忠源的部队被留在湖北,自己只率二千兵马赶赴庐州(今安徽合肥)。当时,江忠源冒雨行军,将士尽皆疲惫,自己也染病不起。行至六安时,太平军已攻陷桐城、舒城。
庐州知府胡元炜遣使告急,并谎称城中兵力、军饷充足。江忠源便不顾六安军民挽留,留下一千兵马守卫六安,带病前往庐州。11月,江忠源抵达庐州,方知城内总共不过三千人马,而且粮草、军火短缺,但已被太平军重重围困。江忠源虽知自己被胡元炜所骗,而且庐州难以保全,但仍不肯弃城退守。他认为胡元炜不能布置防务,又谎言贻误战机,多次斥责,并亲自驻守水西门。1854年1月15日凌晨,守城清军全部被歼灭,江忠源见大势已去,举剑自刎未遂,便投入关桥旁古塘而死,时年四十二岁。
“江忠源的一身虽然短暂,但他有勇有谋,赤胆忠心,是一位颇具特色的近代军事人物,他的事迹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江氏后人。”江保余说。
五花山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