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祠堂名片】:尚湖镇大王村俞氏宗祠建于清代,坐东朝西,占地500平方米。由门楼、前厅、穿堂及后堂组成。门楼五开间,穿斗式二层楼屋建筑,五檩二柱。前厅三开间,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七檩四柱,前檐柱牛腿雕花卉。穿堂抬梁式,五檩二柱。后堂建筑结构如同前厅。屋面硬山顶,椽上垫木编,柱础为鼓形和方形。大王村俞氏宗祠布局严谨,建筑宽敞,文物价值较高,为文保点。
祠堂外景
沧海桑田 古朴简约
大王村俞氏宗祠看起来并不起眼,在操场边上一个小角落里,祠堂的白色墙体有些脱落,变成了黑白相间的墙面。墙上张贴着各种五颜六色的宣传公告,让黯淡的墙面有了一线生机。大门上面“俞氏宗祠”几个大字,黑底黄字在整个墙体上也并不吸引人。
走进祠堂,最先看到的是贴着红色对联的几根柱子,经历了百来年的风吹雨打,刷在柱子上的白漆开始脱落,柱子底下也开始出现裂缝,但还是顽强地支撑着,托举着整个祠堂。屋檐下的牛腿,起着支撑建筑外挑木、檐与檩之间承受力的作用,使外挑的屋檐达到遮风避雨的效果,又能将其重力传到檐柱,使其更加稳固,牛腿上栩栩如生的龙头,眺望远方,像是屋檐下的守望者。十几把小椅子零散地摆放在祠堂中间,同行的老人俞国龙告诉记者,每天来祠堂的人很多,很热闹,老年协会就买了些许小椅子,方便大家坐坐。
祠堂有四个天井,每个天井的地面都用鹅卵石铺砌成一朵花,看起来既简约、美观,又显古朴。再往里走,看见祠堂的前厅,放着一台电视机,七八个老人坐在电视机前,看着电视,聊着闲话,相互陪伴着彼此。
牌匾
内景
三块牌匾的故事
祠堂里面挂着几块崭新的牌匾,据说是重修祠堂时新做的。问起牌匾的来由,俞国龙特意回家拿了宗谱,细说起家族故事。
东宋时期,东阳城内有四大名家,分别为“东李、西乔、南俞,北杜”。据南俞《金山俞氏宗谱》记载,监察御史任上退休的文杰公,随高宗南渡,为访友来到了东阳,见东阳山川毓秀,民风淳朴,于是就选择在横店八面山下定居。其子俞伦迁居金山水阁,其孙子为御医,后从金山水阁迁居城内崇德里,即今上梓城巷一带,后裔分衍北江、六石、怀鲁等地之康鹤山头、金山、水阁等处,也有远迁磐安玉山、诸暨灰山者。文杰公的十二代道明公与当时大王村的王氏联姻,之后定居在大王村,成为大王村俞氏始祖。
据家谱记载,文杰公的第八代俞葵七岁读书,过目成诵,经史百家,旁通曲畅,兼习韬略,文武具才。十二岁入右庠,二十六岁入太学上舍,因经学不第,弃文就武。中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武状元。俞葵及第后,初授秉义郎,咸淳六年(1270)授閤门舍人,历官清慎,转静江府通判。甲戌(1274),敕建状元坊。受知于文天祥,授刑部郎中。文天祥的荐词赞扬他“文气甚高,风范端凝,可占远业”。
文杰公的第九代,即俞葵的侄子俞仲鳌,谱载其“天资颖悟,博涉群书,兼习韬略,入右庠”。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武状元。任建康府知事,时元寇作乱,俞仲鳌下车伊始,任政教有度,严饬要道,乡井得御,黎庶安息,封中宪大夫。
叔侄武状元,也属武举佳话,因此得了“状元及第”的牌匾。
“进士”的牌匾来自于宋进士能千公,能千公在殿试中试赐进士出身,初任创州顺昌县尉,再任镇江府转般仓检察,再任隆兴府录林察监事所都仓,衢州军事陈疏乞致仕恩赐授承直郎赐绯衣。
一般的牌匾都是金字红底,而俞氏宗祠里有一块历经沧桑的红字蓝底的牌匾,三分之一的内容已经被脱落的蓝漆遮挡,但隐隐还能看出四个大字“振顽立儒”,这块牌匾是抗战烈士俞世川的。民国年间,俞世川代兄出征,任一百五十五师八十九团三营九连一排小尉排长,之后战死在广东省高要线天齐弘道里。同年九月初,浙江省军管区司令黄绍竑令东阳县长金瑞林转令玉山区长高岱岳赏赐一方匾额“振顽立儒”,悬挂在俞氏宗祠。
家规家训万代传
“敦孝弟、睦宗族、保祀财、选族长、正婚配、安祖墓、慎继嗣、重名节、勤本业、兴文教”这是俞氏宗祠的家规家训。多少年来,俞氏后人们一直秉持着、坚守着。
早在民国期间,大王村就开始注重文教。村里有块养贤田,当时只要村里有人上了初中,就会分到一块40秤的养贤田,这样的鼓励机制激发了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营造了村里热爱学习的氛围。
说起家规家训,俞国龙提到了村里的一户人家—— 俞大忠家。
俞大忠的父亲俞鹰杨,家境清贫,为人忠厚诚实。抗日战争时期投军当兵,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在淮海战役中荣立过三等功,曾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退伍回乡。俞鹰杨对家人教育,特别是对儿子俞大忠要求极为严格,教育他要诚实做人、重名节、勤本业,恪守信用。俞大忠牢记父亲的谆谆教诲。
俞大忠年幼时,父亲就身体不好,不会参加重力劳动,加上家境贫寒,俞大忠小学毕业后就无法升学,在家劳动,收入甚微。年长结婚后,既要供养父母,又要养育儿子。年复一年,债务增多。而其妻子又患上甲状腺肿瘤,开刀住院治疗。为支撑家庭生计,俞大忠借钱办了筒面厂。然而,刚开始生产就遭厄运——从天台面粉厂买来一车面粉,做起了筒面销售,买主纷纷上门退货。原来是面粉厂在面粉里夹杂着沙子粉,俞大忠毫不犹豫地给顾客退了货,无论如何不能让顾客吃沙粉面,他一边退货,一边说明情况,并致歉。1996年邻居家失火,殃及俞大忠家,家中所有财产化为乌有,真是雪上加霜。
俞大忠最困难的时候曾向十多户人家借过钱,债务数额达20余万元。当时做小工每天只有16元工资,对收入不高的俞大忠来说,20多万元,可谓是天文数字,但是他向人借钱讲定还账日期和利息计算,他总是提前几天归还,利息分文不少。自己收入的钱不够,只得借东家还西家。为了积蓄还债,全家生活简朴。一面积极生产,一面节衣缩食,咬紧牙关,千方百计使债台逐年降低,全家有一个共同的理念——自己艰苦点不要紧,千万不能让别人讲不诚实、不守信。
为使家庭经济逐年好转,俞大忠办筒面厂失败后,又办起了家庭作坊榨面厂,同时也开起了小店。在经营中牢牢把握生财之道,操守职业之德。这个道与德就是重名节、勤本业。开小店做到货真价实,和气待人。俞大忠家生产的榨面不加任何添加剂,质量受人称赞,常常供不应求。
有礼人不怪,诚信值千金。俞大忠诚实守信的品格让人称道,在乡里乡外都产生极好的影响。
天井
牛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