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祠堂名片】:万苍乡秧田坑村张氏宗祠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占地317平方米,由前厅、穿堂、后堂、天井组成。前厅三开间,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七檩三柱,前檐柱牛腿雕有狮子等图案。穿堂抬梁式建筑,五檩二柱,后堂建筑结构如同前厅。柱础为鼓形和方形,屋面为硬山顶,盖阴阳合瓦,椽上垫木编。张氏宗祠布局严谨,牛腿雕刻精细,用材较大,文物价值较高。
外景
内景
“张”姓源流与弓箭的故事
秧田坑村位于万苍乡西部,东南与楼界村相连,西北与袁村相邻,全村现有农户266户731人。该村处于群山环绕、风景秀丽的四顾尖山脚,有“种阳畈田烧山里柴”之美称。全村以张姓为主,占村庄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也杂居何姓、俞姓、陈姓及厉姓。
秧田坑村张氏属于夹溪张氏后裔,据《夹溪张氏宗谱》记载:“吾夹溪张氏源自江苏吴郡张氏家族之裔,齐江安侯剡中令稷公其故山贼唐寓之乱保剡境民遂卜居桃源乡珏芝里。公之长子嵊因殉于候景之乱而获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忠贞,直至源公为东邑白峰巡检,因剡罗之难卜居东阳白峰,其在东发育张姓,后五世赢(安四)公迁至夹溪松庄上宅,而后自安八世通(衍八)由松庄上宅移居之新宅。赢公乃吾夹溪张氏之始祖。”
说起张姓,村里有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张氏的得名是由弓箭而来的,张氏的得姓始祖挥就是弓箭的发明者。”村书记张越峰向记者介绍,传说中张姓始祖名叫挥,他是金天氏少昊的第五子,也是黄帝的孙子。一天夜里,群星闪耀,挥突然发现天空中一个星座的排列形状很奇特,由九颗星组成,其中八颗排列成弧形,另外一颗星处于弧内中轴线的位置,这就是被后人称为“天弓”的弧星。弧星的西北方正对着一个狼形的星座(即天狼座)。挥见之头脑里灵光一闪,立刻把这九星排列的位置画下来,并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终于由此发明了第一副弓箭。
弓箭的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大大提高了人类自身防御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弓箭在使用时,必须先拉开系在弓臂两端的弦才能将搭在弦上的箭射出,在弓臂和弦所能承受的拉力范围内,弦拉得越开、越满,射出的箭飞得越快、越远,穿透力也越强。这个动作最能显示出拉弓者的力气大小,因此,逐渐演变为纯粹的较量力气的一项竞赛,流传至今。为了表彰挥的巨大贡献,少昊就以拉弓即“张”——这个使用弓箭时最富有力量感和精彩的动作,作为新的姓氏赐予挥,使挥的后代永远能分享和铭记祖先的荣耀。
天井
百年古韵建筑 感受文化气息
“追源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宗祠,被尊崇为家族完整的象征,极具凝聚力和感召力。张氏宗祠整体保存情况良好,顺着大门向上看,其正上方嵌着一块牌匾,阳刻“张氏宗祠”四字。祠堂装饰艺术较为丰富,梁架、柁墩、雀替雕有栩栩如生的人物、花卉等图案。顺着往里走,记者看到,祠堂前厅挂着一副写有对联的牌匾,上联为“古祠钟灵辈出望族贤孙”,而下联的字因年代久远,已经完全认不出了。祠堂后厅中央位置有一个戏台,每逢喜庆节日,祠堂里常常会举行一些民俗文化节目表演,男女老少汇聚在一起,感受节日的喜庆氛围。
祠堂侧门边有几块小展牌,上面写着村里自古流传下来的民谣:“一枚贫,二美富,三枚磨豆腐,四枚开酒铺,五枚讨饭,六枚做贼,七枚抓牢,八枚填命,九枚骑白马,十枚游天下。”张越峰说,这些民谣很有意思,不仅念起来顺口,而且每一首都有着不同的寓意。
民谣展牌的旁边是一块大的展板,记录着秧田坑村一个重大的民俗活动——谷将山庙会。据了解,每年农历10月18日,是谷将山庙会日子,庙会由谷将山周边村庄分为四个角轮流举办。雅庄及附属小村为一角;安宅、胡庄、自然、潘界为一角;楼界、秧田坑及其附属小村为一角;袁村、上高亭为一角。四角轮流,一年一角。早一个月左右,村民将谷将山道馆的洪罗相公迎到本角供奉,凡由几个村组成的一角都轮流供奉,要有两位利市人整日整夜陪伴,这几天内,村民自愿做斋。农历10月18日当天,村民要将洪罗相公送回谷将山道馆,先是先锋开路,后为香灯引路,两面大锣鸣道,随后为旗牌、横幅、彩旗及文艺队伍,文艺节目有洋鼓、八仙过海、秧歌、十字莲花、腰鼓等等。下午到达谷将山,祭拜洪罗相公后放回原座,随后文艺队伍到广场上开始各式各样的表演,庙会当天人山人海,观众达上万余人。
“除了感受文化氛围外,祠堂也是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汉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张越峰说,张氏宗祠记录着张氏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张氏家族的圣殿,是中国自古以来奉行的宗族式聚居结构的体现。张氏宗祠,就是张氏家族的族徽,是维系整个家族的精神纽带。
家训
家规族训培育杰出人才
家有家规,族有族训,作为秧田坑村张氏族人,最看重的就是家风族训。走在张氏宗祠的青石板地面上,古色古香的建筑散发着历史气息,长廊上、墙面上随处可见的传承良好家风家训的宣传字画,尤其是后厅右侧的展板上,清晰地记录着张氏的家风族规:“敬孝悌,五伦中唯父子兄弟乃天属之亲,人若无父母,此身何从而生;恤孤寡,子孙于祖宗乃一体分之也,族内人丁虽繁,总属一脉相承,不幸而有孤独者,宜相扶恤;重贤能,族中俊秀可成才者,宜特为引进,以鼓励族中后人;别尊卑,族中尊卑原有定分世次,各有特殊名分,切不可戏谑褒伦……”
“正因为张氏族人重视家风族规,所以历代村里人才辈出。”张越峰告诉记者,张氏的先辈出过许多人才,他们的事迹都被记录在祠堂门前的展牌上。
张云昌,出生于1923年,从小生性善良、天资超人,1944年毕业于宁波师范学院,1947年参加四明山游击队,期间曾任寿昌县文教局局长、民政局局长等职务,于1948年任十二军三十六师民运科科长,在解放战争中壮烈牺牲,年仅26岁,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壮士即赴黄泉,英名万古流芳。
张原悌,字谦,一生以教书为业,曾在东阳磐安各处任教。1945年以《磐安铭》步卢县长《皆山楼》诗抨击卢柏炎弊政而下狱,制造了轰动县内外的“文字狱,”张原悌也因此名声大震,被誉为玉山二支半笔之半支(另二支是张村张廷玮和溪滩韦佩兰)。1948年前后任安徽合肥教育科员,原有的诗文集,今不存。
张越峰说:“这些平凡却伟大的张氏先祖还有很多,他们的事迹不仅被记录在张氏宗祠里,更是刻在我们每一位张氏后人的心里,他们的事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张氏族人。”
冬日的暖阳照耀在巍然屹立的张氏宗祠上,彰显着自然与人文完美于一身,交相辉映。张氏宗祠仿佛一位穿越了时空的老人,默默地庇护着这里生生不息的张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