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祠堂名片】:前山大厅民居位于胡宅乡前山村,建于清初,坐南朝北,占地210平方米,三开间。建筑结构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七檩四柱,前檐牛腿雕狮子、人物故事,檐檩及挑檐檩雕牡丹、金鸡等图案。屋面硬山顶,椽上垫木编,盖阴阳合瓦,五花山墙,柱础鼓形,为县级保护点。
前厅沉淀历史沧桑
驱车沿磐新线从县城往北约60公里就到了与新昌县交界处的磐安“北大门”——前山村。前山村像是藏在大山里的宝藏,历史悠久、风貌古朴。古村深处的前厅,更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11月的温度已经开始变低,午后成为一天中最享受的时刻,暖暖的阳光洒在身上,老人们坐在池塘边上喝着茶、聊着天。记者说明来意后,他们给记者指了一条路,说那边是他们村里唯一的祠堂。
朝着老人指的方向走去,走进一条小巷,还未走近就看见了半个祠堂,静静地立着,恍惚间觉得有些凄凉。祠堂门前的两边堆着沙堆和土堆,上面还长满了野草。门左边的木墙上,贴着一张公告,字迹已经很模糊,但隐隐约约还能认出是创建卫生乡村的几个标准。
再往里走,高高的门槛中间断了一段,大概是曾经走过的人太多,门槛不堪其重。跨过门槛的时候,同行的伙伴拉了拉记者的衣服,指着门槛上面的牛腿让记者看。第一反应有些震惊,牛腿的形状如一把直角三角形,依附在檐柱外向上端的位置,承担着屋檐重量等作用,保持房屋结构的稳定性和牢固性。经历了上百年的岁月侵蚀,牛腿有些旧了,浅淡的木质已黯化成黑褐色,却也增添了几分历史沧桑感,依旧栩栩如生,风姿犹存。
环顾四周一看,感觉整个祠堂有些空阔,右边堆放着一根很粗壮的树干。据了解,这根树干曾经在村口守护了村子五百年,老树病死的时候,大家一致决定,把树干留下,作为一个纪念。“就好像曾经它守护我们村,现在把树干放在祠堂里,让我们来守护它。”站在边上的一个村民说。
祠堂的每根柱子上都贴着对联,每副对联都昭示着村民对祠堂和村子的美好愿景。再往里走,看到正前方挂着一张写着“兹坎堂”的红纸。陪同的老人潘永平解释说,“兹”的意思是指草木茂盛,借喻丰收和收获,“坎”在八卦中阳爻居中,上下各为阴爻,五行属水居北方。村里的祠堂不同于一般的房屋建筑,一般的房屋建筑大多采用坐北朝南,而祠堂是坐南朝北,因而得名“兹坎堂”。
前山大厅为全村核心,其建筑布局独特。大厅周围有不少古水塘,厅北有三个水塘,一大两小,大的呈长方形,小的呈正方形;大厅两侧是较长的两排民居,民居外各有两个水塘。村民说,这个布局既考虑了消防,又利于风水。大厅周围风水非常好,出了不少有成就的学子。前厅的选址十分讲究风水龙脉,注意人居与自然的和谐,谋求“天人合一”,祈望子孙后代人财两旺,安居乐业。遗憾的是,目前由于旧村改造未开展,旧房倒塌较多,一些古水塘也已埋没。
前山老村的整个布局很有特点。村南为美女山(俗称前门山),村东为后门山,村北的山称为高芋头,整个村庄就在盆地中间。村庄分前山畈和宅前两处,以小溪为界,溪南为前山畈,溪北为宅前。村中央有一口村塘,村民称为大塘,美女山倒影于此,形成“美女照镜”的景观。村口原有千年古松两棵,古枫数棵,其中一棵立于入村口路边,如迎客一般,可惜在前几年因松线虫病而死亡,村庄景观逊色不少。
寻找潘氏始祖
前山村潘氏始祖最早是从山东诸城县青社迁移过来的。始祖潘义绯,其祖潘誉任明州(今宁波市)刺史,父观庠为天台令。潘义绯生于唐咸通八年(867),乾宁三年(896)进士,天佑二年(905)升翰林学士。时黄巢起义动摇了唐王朝统治,致仕后返山东原籍。五代梁开平二年(908),乡民作乱,剿戮殆尽,割台分剡,置新昌县,越三年己巳,府君以殷实,自青州调居新昌石牛镇锦绣坊,作室筑圃,左厢名其轩,曰遯园,与客朝夕泳游,诗酒娱乐,自作遯园记,为新昌潘姓之祖。
其两个孙子,名尧时、舜时,后者居兴贤坊,称兴贤派,尧时孙分贵、福、寿、禄四系。贵称石城派,明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潘晟即其后裔。福称拔茅派,寿有后裔潘嚞,元末明初都任教职,选居天姥山旁徐岙地方,因其所教学生多出文人,中举及进士者甚多,因将徐岙改名儒岙,此系称儒岙潘氏。
第十三世懋兄公迁居鐄铿大柏树里,潘懋兄又名晖,字明远。自幼力学,善于理财。宋绍兴丙辰(1136)纳粟授台州助教。甲戌(1154)以平寇功,补迪功郎,迁浙东安抚司干办。壬午(1162)辞职,归家鹿石(新昌),将父祖基业逊于二弟,遂迁居鐄铿大柏树里,广置田庄,举办教育,重视农商开发,繁衍生息。迁基之后,枝繁叶茂,兴旺发达,子孙有迁往外地,如温州、遂昌、绍兴、金华及本县的安文、方前等地居住。现在,前山一带还有一个俗称“鐄铿”,当地和新昌以此称呼前山区域。
之后,第二十四世潘尚温迁居前山村,发挥愚公精神建造了前厅,但不幸的是,尚温公在前厅落地的前一天去世,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精神财富。
岁月流转 家风不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许多熟悉前山村的人,常常夸这个村子风水好,出人才。但究其原因,这要归功于崇文重教的好村风。“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前山村一直有崇文重教的浓厚氛围,村民哪怕再苦再累,也要想方设法供孩子读书,村里的学习氛围一直很浓郁。潘永平说:“近几年,我们村每年都有孩子考上大学,之前有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有些孩子还在外读研究生、博士、博士后。”在各行各业有建树的前山村人不胜枚举。
即将70岁的老人潘亚平在家里组建了一个家庭式农家图书馆,成为村民们日常文化生活的好去处。在这里,村民们不但可以阅读到各种书籍,而且还有免费茶水提供。农闲时,图书馆里挤满了人,大家都安静地在看书看报,互不打扰。潘亚平说,自己喜欢看书,也喜欢把好书和村民们分享,让大家都多学点文化知识。
“尊祖敬宗、敦亲睦族、人财两旺、日月同辉”这十六个字是前山村潘氏一族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家训,在外的学子也谨记着十六字家训,勤奋好学,发扬光大,使这个大山里的村子熠熠生辉。
三百年风雨飘然而去,前山村的故事仍在继续,就像流过村中的小河,川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