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平台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自1995年以来,我县先后建成三个大区、五个工业功能区,全县工业区块规划面积62275亩,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1.50亿元,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项目推动为抓手,强力打造高水平工业园区,有力推动了工业产业稳步发展。但我县工业平台发展不均衡、不全面的矛盾依旧存在:平台数量多、空间规模小,基础投资大、亩产效益低,企业数量多、龙头骨干少,产业较分散、集聚度不高,配套较落后、服务不完善,要素保障不充分、技术力量弱,招商创新少、方法不灵活等问题阻挠着我县工业的快速发展。
今年以来,县经商局等多部门联合开展整治行动,按照企业集群、产业集聚、要素集约、服务集中的发展思路,着力解决平台空间、产业布局、亩产绩效、基础设施、企业质量、招商引资、要素保障等相关问题,加快推进我县工业平台建设。
根据我县山多地少、土地资源稀缺的实际,调整工业布局,优化平台结构,集聚资源要素,突出发展重点,将我县工业平台分成三类管理:重点发展金磐开发区、磐安工业园区、新城区三个大区,集中各类要素资源向其倾斜,重点扶持发展;转型提升尚湖、冷水工业功能区,按照现有规划适当发展,通过技术改造、环保改造、数字化改造,促进现有企业转型升级;安文街道、玉山镇、方前镇三个功能区走“退二进三”之路,不再拓展工业空间。
工业平台拓展工作组组长陈金龙介绍,我县工业平台拓展主要做好盘活存量、腾笼换鸟、拓展用地三篇文章,做好这三篇文章可以为工业发展腾出9300多亩空间。
盘活存量,“盘”出新生机。据调查,全县还有存量土地5300多亩,其中已规划未征收2147亩,已征收未报批2192亩,批而未供1010亩。下一步,各区块、乡镇(街道)将安排精干力量,集中精力和时间,加快对已规划未征收地块的政策处理,特别是插花地、夹生地的政策扫尾,加快土地平整步伐;国土部门想方设法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加快对已征收未报批地块的农转用报批速度,让土地连成片,把生地做成熟地。各区块要加快招商引资工作,争取多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尽快消化批而未供土地。
县国土局主动作为,下大力气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向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亮剑。一是清理核实闲置低效用地。全面梳理全县范围内“转为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的位置、面积,制订台账清单,动态跟进每宗地块的处置情况,处置一宗、销号一宗。截至目前,已完成闲置低效用地盘活290亩。二是消化批而未供土地。通过限期开发、招商引资、项目立项等工作,加快征地拆迁、基础设施配套等政策处理,开展集中供地活动,完成西山林场二期、玉岑山居、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小微企业创业园等供地742亩。三是节地挖潜拓空间。实施城中村、城郊村改造,努力实现有限空间超限发展,狠抓建设用地复垦,已完成建设用地复垦149亩。
腾笼换鸟,“腾”出新空间。今年我县集中开展“低散乱”专项整治行动及出清僵尸企业、处置亩产税收低于1万元企业行动。截至目前,共处置低效用地783.7亩、僵尸企业用地985亩;214家限期整改的“低散乱”企业,已完成整治152家;83家停业整治的企业已完成27家;要求关停的82家已搬离42家;通过司法拍卖、政府收储、兼并重组、招商置入等方式处置僵尸企业19家。运用绩效评价综合手段,采取用水、用电、税收差别化的要素配置办法,迫使低效企业转型升级,提升水平,提高产出。“腾笼换鸟”为我县发展腾出用地空间的同时,还腾出用能空间。9月份,在保持工业产值增加15.38%的情况下,工业用电量比上月环比下降13.86%,节省358万度工业用电。
近两个月来,磐安工业园区“低散乱”专项整治开展得如火如荼。磐安县荣胜塑料厂因车间内安全通道未画线、安全出口处堆放设备等7个安全生产隐患问题,收到了园区的整改责任书。负责人张旭初第一时间开展整治,针对问题逐一整改落实,在一个星期内完成。
在这次“低散乱”集中整治行动中,磐安工业园区通过提升一批、整治一批、清退一批的方式,已完成限期整改64家,停电停业9家,腾退厂房面积24200平方米。同时,破立结合,“一企一策”,有效处置不良资产、僵尸企业,充分激发资源活力,目前已有4家企业基本处置完毕。
拓展用地,“拓”开新天地。截至10月,全县计划新规划拓展用地2204亩。新城区、工业园区利用区域调整机遇,尽快修编总体规划,根据发展实际,调整工业用地范围。新城区规划拓展中医药产业园区块600亩;工业园区新规划大比头、大园、妙塘等区块工业用地934亩;冷水镇新规划朱坞坑、西英坑等区块工业用地270亩,与金台铁路建设指挥部谋划站场建设用地400亩。
尖山镇工作人员介绍,初步规划工业园区远期可向西、北拓展。在符合全县土地规划总体布局的前提下,向妙塘、大比头方向拓展至外环路,既有利于连片建设,同时也打开了交通瓶颈。在用好用足现有批而未供用地基础上,平台向玉山方向拓展,启动大比头、妙塘村、大元区块土地征用934亩,作为新增工业功能分区用地,为项目落地做好土地储备。
此外,其它各区块因地制宜,储备工业用地,为我县工业发展打好前战。
理清发展脉络,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再出发。各工业区块将紧紧围绕“1+3+3”产业体系,明确产业重点,形成产业集群,对不符合产业导向的企业逐步转移或退出,提高集聚度,完善产业链,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既为产业发展腾出空间,也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