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磐安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综合
教师陈晓东眼中的教育40年
2019/01/13 来源:磐安新闻网  实习记者 潘辉

  清晨,一阵清脆的起床铃声,宿舍楼里的灯渐次亮起,师生们从睡梦中醒来。陈晓东老师打开水龙头,接了一盆热水,简单地梳洗一番,便赶往操场与学生一起晨跑。“以前,师生都是在公路上晨跑,跑完一身灰不说,还不安全。现在,学校有了标准田径场,还有了塑胶跑道,‘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学习一整天’的氛围越来越浓厚。”看着喊着激昂口号的师生们,陈晓东不禁感慨道。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时间给了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却往往在不经意间忽略了它的过程。只有走进历史的纵深,我们才会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在教育之路上烙下的印迹。

  回眸40年前的学校生活,陈晓东说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心酸”。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在神州大地吹响。也正是这一年,陈晓东进入深泽殿口小学上一年级。当时的殿口小学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校舍,学校放在村里的祠堂里。小学只有三个年级,一间教室,一名老师。采用轮流教学的方式,一节课45分钟,每个年级上15分钟,老师上完一个年级便接着给另外一个年级上课。“那时,早上也要晨跑,就是在村里跑,一边跑一边喊口号。”时隔多年,陈晓东依旧清楚地记得当年晨跑时喊的口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只不过当时懵懂的他,并不知道这句话将会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年级读完后,为了让陈晓东接受更好的教育,父亲将他接到后力附中(包含小学、初中两个学部)上学。新学校、新同学,陈晓东又对教育多了一些认知。后力附中两层木制教学楼,楼上有人行走,楼下便能听到“踢踏踢踏”的声音,墙壁用手就能抓出几把灰来。教室内的黑板是由两根“Y”字型的树杈支撑,黑板中间裂开数条大缝。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是老师们上课仅有的教具。一块小小的黑板,老师写了擦,擦了写,一堂课下来,嘴里、头发上、衣服上沾满了一层白白的粉笔灰。

  “那时候最怕的就是冬天,那寒风透过破损的窗户直往教室里灌。”令人心酸的不仅仅是学校的教学环境,还有学生们的生活条件。在物质匮乏、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陈晓东时常见到同学在冬天裸着脚踝,穿着单鞋,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为了取暖,离家近的同学往往会带上“火笼”上学。在教室里,“火笼”成为取暖的唯一“奢侈品”。

  1983年,陈晓东小学毕业进入深泽初中,由于交通不便,他选择住校。学校没有食堂,师生的吃饭问题需要自己解决。蒸饭,成为当时他乃至全体师生的辛酸回忆。每到星期天下午回校上学,他的背包里藏的不仅仅是课本,还有接下来一周的饭菜。星期一至星期五,他每天都要把自带的米淘好放在铝制饭盒里,然后放进锅炉房统一蒸熟。那时,上午的最后一节课是最难熬的,一下课,大家就一窝蜂似地跑到食堂去找自己的饭盒。为了提高饭盒辨识度,一眼就可以找到,陈晓东在饭盒上刻了自己的名字。

  “一下二上三预备,一阵乱敲快站队。”至今,学校当年上下课打铃的口诀依旧印刻在陈晓东脑海中。当时的深泽初中没有自动化广播设备,连电铃都没有,一到上下课时间便有同学拿着一根铁棍敲响悬挂在教学楼的铁钟。上课钟声急促,下课钟声舒缓,环绕在深泽初中的那几声“铛铛铛”的声音,成为陈晓东对初中岁月的永恒记忆。

  初二时,学校为提升教学环境,对教学楼进行了扩建。为加快教学楼建造进度,陈晓东与同学除了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之外,又多了一个“新作业”——捡石头。回想起当时的“新作业”,陈晓东脸上浮现出如孩子般的笑容,“劳动课或晨跑时,我们就会到学校外捡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带回学校扔进新教学楼的地基,扔完后还要向执勤同学报备。”

  改革开放的号角越吹越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读高中时,虽然依旧需要自己带饭菜,但大家的伙食却是越来越好了。”陈晓东说,从番薯、毛芋到白米饭,从霉干菜、萝卜干到香菇、木耳,在学校吃不饱的情况基本没有再发生。

  1991年是陈晓东一生铭记的转折之年。这一年,刚毕业不久的他进入新渥初中双溪分部任教,完成了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换。

  “改变的只是身份,落后的教育基础设施基本上没有改变。”任教后,陈晓东搬进学校低矮的教师公寓。一张床,一条凳子,一张办公桌,再加上一盏灰暗的电灯,成为公寓里仅有的几样家具。斑驳的墙壁偶尔掉下细小的灰尘,为避免天花板上墙皮脱落,陈晓东挂了张草席在天花板下。无数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他伴着昏暗的灯光,在办公桌前批改学生试卷。当时没有复印设备,试卷只能通过老师在蜡纸上手写再用油印机一张张印刷。浓浓的油墨香里,陈晓东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也浸润纸间。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教育事业也驶入了发展快车道。二十一世纪初,各个学校陆续建起了食堂,“蒸饭”成为历史。学生不再自带饭菜,而是向学校交纳伙食费,由学校统一安排伙食。课堂上的教具,不再局限于粉笔、黑板,电脑、投影仪等先进设备进入教室,让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7年9月,陈晓东的教学生涯翻开了崭新篇章。他进入新城中学任教历史与社会、道德、法治。雄厚的师资力量与完善的硬件设施,让他看到了教育新曙光。新城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公办学校。2014年因县域教育布局调整,县委、县政府将新城中学建设工程列为十大民生实事。2017年9月,新城中学正式投入使用。学校由新渥初级中学、深泽初级中学、冷水中心学校初中部、仁川镇初级中学四校合并而成,总用地面积约79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2685.28平方米,建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实验综合楼、图书楼、体艺楼、食堂、学生宿舍楼、单身教职工公寓、双教职工公寓等。

  开学前,陈晓东搬进了学校教师公寓,两室一厅的房间让他有了与家人更多相伴的时间。陈晓东一脸幸福地说,现在公寓里安装了空调,还有24小时不间断热水,跟以前的教师公寓相比,现在完全就是一个温馨的“小家”。

  当然,让陈晓东感慨的不仅仅只是教师公寓的改善。学生们上学从走路到坐车,单调的文化课到拓展性课程,吃不饱到一荤两素搭配的营养餐……一个个悄然的变化让他的幸福感与日俱增。

  在陈晓东眼中,我县教育事业正如一辆行进的列车,风驰电掣,一日千里,但永远没有终点。欣喜之余,他也感到背负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陈晓东笑着说:“社会在不断发展,教材在与时俱进,很多新理论、新概念写进了教材,在教学的同时,我自身还要不断加强学习,接受新知识,感觉自己在学生与教师之间轮回。”

  链接

  磐安素有“耕读传家、兴学育才”的传统,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几十年来,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校际差距。财政拨款从1984年的225.5万元增加到现在的53488万元,教师学历从1984年小学61.1%、中学近20%的合格率提高到现在大学本科以上占比93.96%,群众文盲率由1986年的10.18%降低到现在的1.19%,高中入学率从1984年的24.5%提高到现在的98.58%,幼儿入园率从1984年的48%提高到现在的99.05%。1985年,全县普及初等教育,1996年通过双基验收,2004年基本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2008年获“浙江省教育强县”称号,2014年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国家级评估,2018年通过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评估验收。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各类教育科学布局、均衡发展,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努力朝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砥砺前行。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便民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