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耐心陪护患者 用生命护佑生命 陈娟驰援武汉的52个日日夜夜
2020/04/10 来源:  记者 应伊佩 /文 陈娟 陈强/摄

  她是我县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她用细心守护患者,用生命护佑生命;她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与时间赛跑,和死神抢夺生命……

  4月4日10时整,防空警报阵阵,汽车鸣响声声,所有人都停下手中的忙碌,肃穆默哀,时间在这一刻凝固。

  此时此刻,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陈娟驰援武汉一线回来,刚刚解除隔离。她站在家中,低头默哀,正在玩耍的孩子不知何意,扯着陈娟的衣角问“妈妈在干什么”。短暂的3分钟后,她哽咽着对孩子说:“宝宝,我们要记住英雄”。

  只有经历过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对陈娟来说,驰援武汉的日日夜夜如同昨日,历历在目。她说:“忙碌的日子里除了工作,几乎没有时间去想别的,你永远不知道第二天会有多少病人,会发生多少事,也根本记不清今天是几号,是星期几。”回望过去的52天,记忆潮涌而出,时间的概念成了一个个细碎的节点……

驰援:“说不犹豫是假的,内心也有过波澜”

  1月27日下午,陈娟从收到通知到递交申请书不过半个小时,在这半个小时里,她的内心有过挣扎:“家里的孩子怎么办?”“父母没人照顾怎么办?”“老公不同意怎么办?”……虽纠结万分,但陈娟最终还是决定“逆行”。她说:“武汉需要我们,我们义不容辞!”

左七为陈娟

  从通过申请到出发武汉也不过一个夜晚的准备时间,这个夜注定难眠,前方是未知的病毒,“从业这么多年,我很清楚生命的脆弱,弱到我们一旦意外暴露,有可能就不堪设想。”陈娟感慨道,来不及一一告别,也来不及好好准备行李,一切都是匆匆忙忙。但后方有着家人、同事的暖心支持,丈夫说,你要照顾好自己,家里有我;医院领导和院感科主任反复叮嘱一定要做好防护;大大的行李箱里装的都是医院为她准备好的防护物资……

  “一路上都带着紧张和不安的情绪,但一到武汉,所有情绪就化成了心疼。”陈娟翻着从机场前往驻地酒店的路上拍下的照片说,车窗外的道路上几乎空无一人,路上最多的是急救车。作为急诊科护士,平时最熟悉的急救车声此刻却最让人不安和揪心,远处的灯光墙上,“武汉加油”四个字赫然入目,耳畔响起了“勇于担当、不辱使命、敢打必胜,坚决完成任务”的临行誓言,让陈娟的驰援之行多了一份坚定。

陈娟在房间内练习穿脱防护服

  到武汉的第二天,陈娟和队员们稍作休整后就开始正式培训操练,他们一遍遍练习穿脱防护衣,互相帮助、提醒、纠正,只为做到万无一失,防护到位。每天晚上都很晚回到房间,人也很累,但陈娟却难以入睡,反复思考着如何把防护做到位?这份执着让她在穿脱防护服考核中获得优异成绩,被拍成教学视频,作为浙江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普通医护组教学模板。

  两天培训和准备后,陈娟和队友们进驻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当她第一次咬着牙进入病房,见到患者后,所有的紧张瞬间烟消云散:“看到患者眼神里透着对生命的渴望,你根本没有时间去紧张,只会想着能帮一点是一点。”在病房一待就是6个小时,出来后,她浑身都是汗水,衣服湿透,却毫不在意。起初手忙脚乱,随着操作的熟练,她渐渐有条不紊,内心也多了一份从容和笃定。

护理:“靠近病房的每一步,病毒的浓度都在增加”

  2月2日正式上岗到3月19日胜利凯旋,每一天,陈娟都在酒店和医院两点一线间奔波。为了抗击疫情,她所在的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将一整栋医院大楼进行了改造,每次上班后,陈娟都要先在清洁区换好防护服,再通过缓冲区,才能走进病房。“缓冲区里的三道门是不能同时打开的,每一步都要小心小心再小心。”陈娟一边拿出笔在纸上画下了天佑医院的大致分布图一边说。

  住在隔离病房的患者,每天的活动区域十分有限,最远也不过是病床与卫生间的几米距离,与生理相比,更脆弱的是心理这一关。陈娟记得,有一对患病夫妻,住在同一间病房里,刚住院时夫妻俩情况都不好,精神状态很差,一度被告病危,差点转重症监护室。为了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陈娟主动陪他们聊天,安慰他们,“我们浙江医疗队来武汉就是来帮你们的,我们和你们在一起,不要害怕!”在她的鼓励下,夫妻俩的情况逐渐好转。每一次和病人的对话,都是隔着面罩、医用口罩和N95口罩,三层防护让她经常透不过气来,十分吃力。但对陈娟而言,最大的回报莫过于患者的病情不断好转。

  “今天还好吗?”“饿了么?”“我喂你吃饭吧!”……这是陈娟每天对一位70多岁患者说得最多的话。她说完后,患者总会竖起大拇指,“说对了就竖起大拇指,错了就摆摆手,有时候他不想说话,就会用这样的方式回应我。”说起这位患者,陈娟调侃简直是“不打不相识”。这位患者是从福利院送来的,有慢性病史,长期卧床,没有自理能力,刚入院的时候情绪激动,每天闹着要回福利院。在劝说过程中,陈娟还不小心被患者“误伤”了两拳。

  “老人有情绪,我能理解,无论怎样,我都要把陪护做到位。”陈娟的细心呵护赢得了患者的信任,精神状况好的时候,患者会主动和陈娟聊天。虽然大多时候,陈娟都听不懂,但她还是耐着性子在一旁倾听,不时点头回应。她说:“老人一个人在病房没有安全感,默默倾听是最好的陪伴。”

  语言不通是病房里的“老大难”。一开始,每个组都有本地医生搭档工作,但遇到听不懂时找本地医生麻烦又耗时。“后来天佑医院的医生帮我们整理了一套‘武汉方言日常用语’的普通话翻译版。”陈娟打开手机存档,长长的一大串日常用语,如今已经被陈娟记在了心里,偶尔还能和患者聊上几句。

  靠近病房的每一步,病毒的浓度都在增加,但患者感激的温暖也在持续升温。密封的防护服里的眼镜和眼罩容易起雾,经常看不清,戴了三层手套手感不好,做任何一个动作都比平时要更费力,有患者被扎了两针,还笑着点点头,说着感谢。陈娟回忆起这些,内心满是欣慰:“他们的每一张笑脸,每一次鼓励,都是我坚定走下去的力量源泉。”

  2月2日正式上岗到3月19日胜利凯旋,每一天,陈娟都在酒店和医院两点一线间奔波。为了抗击疫情,她所在的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将一整栋医院大楼进行了改造,每次上班后,陈娟都要先在清洁区换好防护服,再通过缓冲区,才能走进病房。“缓冲区里的三道门是不能同时打开的,每一步都要小心小心再小心。”陈娟一边拿出笔在纸上画下了天佑医院的大致分布图一边说。

  住在隔离病房的患者,每天的活动区域十分有限,最远也不过是病床与卫生间的几米距离,与生理相比,更脆弱的是心理这一关。陈娟记得,有一对患病夫妻,住在同一间病房里,刚住院时夫妻俩情况都不好,精神状态很差,一度被告病危,差点转重症监护室。为了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陈娟主动陪他们聊天,安慰他们,“我们浙江医疗队来武汉就是来帮你们的,我们和你们在一起,不要害怕!”在她的鼓励下,夫妻俩的情况逐渐好转。每一次和病人的对话,都是隔着面罩、医用口罩和N95口罩,三层防护让她经常透不过气来,十分吃力。但对陈娟而言,最大的回报莫过于患者的病情不断好转。

  “今天还好吗?”“饿了么?”“我喂你吃饭吧!”……这是陈娟每天对一位70多岁患者说得最多的话。她说完后,患者总会竖起大拇指,“说对了就竖起大拇指,错了就摆摆手,有时候他不想说话,就会用这样的方式回应我。”说起这位患者,陈娟调侃简直是“不打不相识”。这位患者是从福利院送来的,有慢性病史,长期卧床,没有自理能力,刚入院的时候情绪激动,每天闹着要回福利院。在劝说过程中,陈娟还不小心被患者“误伤”了两拳。

  “老人有情绪,我能理解,无论怎样,我都要把陪护做到位。”陈娟的细心呵护赢得了患者的信任,精神状况好的时候,患者会主动和陈娟聊天。虽然大多时候,陈娟都听不懂,但她还是耐着性子在一旁倾听,不时点头回应。她说:“老人一个人在病房没有安全感,默默倾听是最好的陪伴。”

  语言不通是病房里的“老大难”。一开始,每个组都有本地医生搭档工作,但遇到听不懂时找本地医生麻烦又耗时。“后来天佑医院的医生帮我们整理了一套‘武汉方言日常用语’的普通话翻译版。”陈娟打开手机存档,长长的一大串日常用语,如今已经被陈娟记在了心里,偶尔还能和患者聊上几句。

  靠近病房的每一步,病毒的浓度都在增加,但患者感激的温暖也在持续升温。密封的防护服里的眼镜和眼罩容易起雾,经常看不清,戴了三层手套手感不好,做任何一个动作都比平时要更费力,有患者被扎了两针,还笑着点点头,说着感谢。陈娟回忆起这些,内心满是欣慰:“他们的每一张笑脸,每一次鼓励,都是我坚定走下去的力量源泉。”

入党:“未来还很长,这只是我扛起使命的开始”

  “3月18日上午9时30分,县人民医院党总支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在党旗和同事的见证下,庄严宣誓,远在武汉的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未来还很长,这只是我扛起使命的开始,我要做的还有很多。”这是陈娟抗疫日记里的文字片段。

  当天,陈娟火线入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在武汉的日子里,看着身边一批批党员医务工作者在这次抗疫战斗中不畏生死、不计报酬的精神,让她热血沸腾,更迫切地想加入中国共产党。她说,火线入党后,她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继续努力工作。

  经过50多天奋战后,陈娟所在的病区,一些病人康复出院了,一些病人被转往定点医院治疗。随着驰援使命的完成,他们踏上了返浙之路。

  在陈娟看来,驰援武汉的日日夜夜里,自己能够安心工作,离不开家人的默默支持。每一次电话连线,父母总是关心吃得好不好,住得好不好,叮咛她一定要做好防护;丈夫不会说情话,对着视频那头的她总是反反复复几句话:“你照顾好自己,家里有我,不要担心”;5岁的儿子说着暖心的话,叫妈妈保护好自己;2岁的儿子长时间不见,认不出屏幕那头里带着口罩的妈妈,下意识地叫着“阿姨好。”此时,陈娟的心里不免心酸:“儿子现在还小,还不懂,我想他们长大了会以我为荣。”

  如今,回想起在武汉奋战的点点滴滴,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让陈娟有很多不舍,但更多的是喜悦。她离开武汉时,与战友们立下了约定:等到来年樱花再开的时候,一定带上家人,手牵手,一起游东湖、登黄鹤楼、观长江,好好领略长江后浪推前浪,品一碗正宗的武汉热干面……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新闻聚焦
便民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