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知识青年迎来重要人生拐点
2019/08/05 来源:磐安新闻网  记者 陈圆

  1977年10月,磐安知识青年还是如往常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生活。一声春雷平地起,倏忽惊蛰满园春。有一天,乡村广播突然播发国家将恢复高考的消息,瞬间的惊喜让知识青年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大家再也抑制不住兴奋,奔走相告这个重大喜讯。凡是初中以上学历的青年大多都打算去试一试,他们翻箱倒柜找出尘封已久的课本。一时间,“陋室青灯黄卷在手,大街小巷书声朗朗”的场景随处可见。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题为“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文章,这一重大消息牵动万千青年知识分子的心,标志着因“文化大革命”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正式恢复。那一年冬天,570多万青年男女,从车间、农村、军营……走进了改变自己和国家命运的高考考场。

  潘甲子是安文街道上章社区应古人,出生于1959年,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77年10月,潘甲子已经高中毕业回乡务农两年了。应古大队是个小村落,想获取推荐上大学名额的机会微乎其微。正当他为选择报名参军还是做木匠犹豫不定时,恢复高考的消息如同一道希望的曙光,照亮了他的前程。

  公平!这是潘甲子得知消息后的第一个念头。当看到安文公社关于在安文中学开设一个高考复习班的告示时,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成功通过选拔考试进入复习班。复习时间仅一个半月,学校不提供住宿,许多学生只能在安文投亲靠友。学业荒废了两年,潘甲子只能加倍努力,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就到父亲所在的“路教”工作组寄宿,地点在安文荷塘。每天晚上,他都要在昏暗的灯光下复习到11点以后。

  据潘甲子回忆,1977年高考由各省(市)、自治区自行命题,考试时间安排在年底。“每个省份的考试时间都不一样,我们浙江大概是12月15日和16日统考,在这之前还有初试,以地市为单位组织。”据东阳县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统计,1977年,东阳县(包括磐安)共有10186人报名参加高考,最终参加统考的为5163人,其中报考大学2064人、中专3099人,共设置城关、上卢、玉山、安文等9个考点。

  这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高考,但潘甲子坐在考场里根本感觉不到冷,完全被紧张兴奋的情绪所感染。至今,他对语文科目的考试还记忆犹新,清楚地记得作文的题目叫《路》。“我当时就写,‘高中毕业后,在我面前有很多条路,如果考不上大学,可以去当兵,当兵不成,还可以去学木匠,无论哪一种选择,只要我能够专心,这条路就走成了’。”潘甲子说。

  1977年高考是竞争最激烈的一届高考。全国有570多万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参加高考,最后录取27.297万人,录取率不到5%。整个东阳县考生中,被高校录取的仅66人,被中专、技校录取的340人。1978年2月上旬,经过焦灼的等待,潘甲子终于收到了浙江农业大学录取通知书。正值春节,喜上加喜,亲朋好友都带来自家酿的米酒为他庆贺。“我们大队(村)就我一个,整个安文区考上大学的也只有5人,大家都说这是‘中状元’了。虽然浙江农业大学不是我理想中的大学,但回头想想,觉得学农能为大家解决吃饭问题,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潘甲子自豪地说。

  1978年3月,潘甲子来到杭州,踏进浙江农业大学的校门。班上的同学来自各行各业,有做木匠的、做油漆的、民办教师、复员军人、公社干部……19岁的潘甲子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1982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盘山区农技站工作。此后,他先后在乡镇、科协、交通局等单位工作。如今,60岁的潘甲子即将退休。回望自己的人生,他感慨道:“1977年恢复高考,是我这个农家子弟和那一代青年命运的拐点,我很幸运,经历了这一切。”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便民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