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汝义:一辆独轮手推车 四十五载甘与苦
2019/04/23 来源:磐安新闻网  记者 陈丽娜

  一条蜿蜒的水泥路穿村而过,道路两侧是错落有致的农田。田间地头,翠绿欲滴的鸢尾成行成垅。蓝紫色的花儿在阳光中娇艳夺目,引得蜜蜂在花间翻飞穿梭。村民黄汝义正在田间俯身劳作,挥动着锄头移植玉米幼苗。

  黄汝义是新渥街道道士岙村人,生于1949年10月30日(磐安解放日)。面对眼前长势喜人的时令蔬菜,他不禁感慨道:“以前我都是靠种田为生,如今生活好起来,已不用那么累了,也就是给孩子们种一些放心菜。在自给有余的前提下,也会推上手推车去集市上叫卖。”

  一会儿工夫,黄汝义移植好幼苗,背上锄头、带上篮子回家了。他家在一个老旧的三合院里,是两层木结构平房。多年前,三合院里居住着11户人家,如今仅剩3户,黄汝义家就是其中一户。

  院子正中的堂屋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农具,黄汝义至今还常用的是停放在最外侧的手推独轮车。黄汝义向我们展示了一番手推车技巧。他说,手推车只有一个轮子,操控起来并不容易,当初他也是尝试多次后才得到要领。如今,电动车、摩托车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但“古板”的黄汝义还是一直坚持使用手推车。这一坚持,就是近五十载。

  20岁那年,家里托人相亲,黄汝义看上了安文街道上葛村19岁的葛月仙。结婚可是终身大事,双方留足了时间作为“考察期”。期间,黄汝义数次前往相隔10多公里的上葛村,有时候“顺便”帮葛月仙家干农活,接受女方家的“考察”。“害羞啊,只远远瞧过一眼,听家人与媒人说这个‘后生侬’身体好,会干活,品行不错。”葛月仙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按照农村风俗,黄汝义不好空手前去。每每双手提满物品,徒步去上葛路上时,他总觉得没有运输工具非常不便。“当时就想,如果有一辆手推独轮车就好了,这样运东西方便,看望她也方便了。”但怕手推车不好掌控,再加上当时生产队里劳动一天也就4角钱收入,他只能作罢。两年后,黄汝义通过自己的良好表现终于“抱得美人归”,但还是在心中种下一份对手推车的渴望。

  20世纪70年代,毛主席发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当时的深泽公社决定修建源头水库,道士岙大队需要完成水库建设十分之一的工程量。除了干生产队分配的活,道士岙大队给每家每户分配建设水库任务。

  是年,黄汝义26岁,妻子生下了大儿子,女儿也有3岁了,父亲常年卧病在床,一家人的生计全落在他身上。一人之力实在有限,与妻子商量后,他特地请村里的木工师傅帮忙,整整耗时两天制作了盼望已久的手推独轮车。此后,这心爱的手推车确实减轻了他的劳动强度,但日子并没真正好起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成了黄汝义一家最重要的转折点。在轰轰烈烈分田到户行动中,他家每人分到6分田。

  黄汝义13岁辍学回家,到生产队劳作,熟练掌握了各种耕作技巧,是生产队里的“好把式”。看着家中忙碌的妻子,还有嗷嗷待哺的三个孩子,他清楚地意识到,这浑身的气力往哪儿使了。他将自家的3亩田作了稳妥规划:一部分种植蔬菜,一部分根据市场需求种植中药材。

  种植的中药材都会有人上门收购,收获的蔬果则需要黄汝义用手推车推着到深泽集市上叫卖。慢慢地,他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刚刚改革开放时,满满当当一车蔬果全部卖出,也只能卖30多元,现在一车蔬果能够卖上个300元左右。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黄汝义夫妻俩为两个儿子造起新房子。

  “当时造房子就像蚂蚁筑窝,很慢的,不像现在转眼一栋楼房就能造好。”妻子葛月仙说。两个儿子成年后分别拜师学艺,大儿子学习木匠手艺,小儿子学做油漆工,出师后,与父亲一起攒钱建房子。估摸着,攒下的钱够造一层楼了,他们就会马不停蹄地动工。为了节省雇小工的费用,全家老小齐上阵。造房子期间,手推车更是派上了大用场。

  在黄汝义看来,手推车虽然默默无语,但它是最忠实的帮手,见证了他的艰苦岁月,分担着他家的生活重担,承载了他的酸甜苦辣。谈及如今的生活,黄汝义脸上尽是喜悦,连声叫好:“现在的政府好,政策也好。我家土地征迁了,作为失地农民,每个月我们夫妻俩失地保险加起来有3500元呢!”尽管生活已有保障,黄汝义还是闲不住,会为村里人打小工创收。儿女都已成家立业,每逢节假日团聚在一起,很是热闹。眼看“五一”就要到了,孩子们又将回到老家,黄汝义正在准备张罗孩子们节日的好菜。

编辑:孔海燕
相关阅读
便民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