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举办首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中华大地奏响了“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绿色乐章。15年来,随着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建设成效日益凸显,森林城市已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改善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的有效途径,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生态文化知识的重要平台。四季常绿、季季有花,森林城市建设,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9月12日在磐安举行的“绿色中国十人谈”活动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春良介绍,15年来,全国已有近400个城市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其中166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11个省份开展森林城市群建设,19个省份开展省级森林城市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森林县城、森林小镇和森林村庄,开辟了国土绿化新阵地,打造了生态惠民新路径,搭建了全社会办绿化新平台,弘扬了生态文明新理念,取得了可喜成效。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林草发展的新要求,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举措,人民群众对享受良好生态服务的新期待,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工作期间走遍浙江山山水水,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引领浙江持之以恒推进生态建设并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2007年开展森林城市创建以来,浙江省先后建成16个国家森林城市,实现地级及以上城市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全覆盖、县级城市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全覆盖,走在了全国前列。
谈到浙江省在推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关注森林组织委员会副主任周国辉指出,首先是坚持党政主导,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坚定践行“两山”理念,把“创森”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委省政府连续8年召开平原绿化工作座谈会,把“创森”作为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其次是全域统筹,全省实现山上山下、农村城市一并推进,强力推进平原绿化、一村万树、新植1亿株珍贵树等行动,厚植浙江大花园的生态底色。再次是完善机制,坚持一届、一任、每年持续抓,形成良好的体制机制。最后是形成合力,全民参与。让百姓形成植树造林的主人翁意识,以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掀起全社会植绿、护绿、爱绿热潮。浙江省在奋力推进大花园建设中不断努力,近十年,新增森林面积37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1.15%、平原林木覆盖率超过20%,市民出门500米就有休闲绿地,极大改善和美化了人居环境,提高了居民生活品质。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副所长、研究员王东明说:“这次来磐安,清新的空气,满眼的绿色,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身心两安,自在磐安’。”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考虑,森林城市创建是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是构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形式,也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王东明表示,城市概念包括绿色城市、人文城市、森林城市、田园城市、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等,森林城市创建对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前提。近年来,磐安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特别在建设森林城市、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上树立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让世人看到,磐安的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美丽生态换来了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经济社会实现了不断发展,磐安人民一直为实现更高层次的富裕不断努力。
中国森林城市建设在国际上有何影响力?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成介绍,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逐渐开始重视城市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的变化,2003年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把城市林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04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启动森林城市建设。森林城市的概念是真正的中国创造、中国起源、中国发展,在国际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经过15年的发展和不断完善,逐渐形成国家标准,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围绕“提升城市生态承载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森林城市建设需发挥什么作用”话题,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国模认为,城市是人口集聚地、生产活动主要发生地,城市在产生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影响全球气候。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低碳城市理念应运而生。森林城市创建助推低碳城市建设,为城市固碳减排、降温加湿、减缓热岛效应作出贡献,体现了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已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标志,正焕发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磐安新闻网简介|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V2 2013-2017 磐安新闻网 版权所有
主管: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
主办: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
网络监督举报中心: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网络监督专区
新闻热线:0579-8466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