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窈川溪旁的一个小山坳里,沿着弯弯曲曲的康庄公路行进约一公里,豁然开朗,一个山环水绕的小山村出现在眼前。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就是窈川乡塘坑村。小桥流水人家
在翠绿的群山之中,塘坑村整齐划一的一幢幢新房特别显眼,村前一条小溪缓缓流过,一湾碧水里,成群结队、五彩斑斓的大小鱼儿在游弋嬉戏着。几尾一尺多长的红色大鲤鱼和一只鸭子在水里摇头摆尾,悠然自得。溪岸两侧是灌木密布的山体,一侧是防洪堤,溪上零星地分布着几座小桥。防洪堤上装着罗柱式的水泥护栏,栏下的绿化带里几种叫不出名的花儿正娇艳开放。几名身穿橙色制服工人正趴在护栏上观看鱼鸭戏水。该村支部书记马炎茂告诉记者,这些是来自四川、金华等地的工人,他们在村子不远处架设义乌至临海的五百万伏输变电线路。本来该村的小溪比现在漂亮多了,水里的石斑鱼特别多,邻近村民常常到这里钓鱼,一天能钓好多斤呢!三四年前村里就养下了鲤鱼等鱼,大的都已四五斤重了。只可惜今年“韦帕”、“罗莎”两场台风不但冲走了很多大鱼,还使河道也堆塞了许多沙子。76岁老太太:做梦也没想到
村口矗立着一幢崭新的村综合办公楼。楼前是村里的一个大晒场。晒场虽然晒着大豆,但整个环境给人的感觉还是很整洁。在村办公楼旁还有两间小平房,那是公厕,村办公楼内已没有卫生间了。面对疑惑,马炎茂告诉记者,现在外人到他们村来得多了,看到他们的生活环境没有一个不称赞和羡慕的。来人多了,如厕也成了问题。他们村的卫生保洁有专人负责,搞得不错。为了避免外来人员随处大小便,该村特意在村口显眼位置建起了公厕。据马炎茂介绍,近几年来,该村投入了近200万元用于基础建设,修建了1.5公里康庄公路、村办公楼、防洪堤、水坝,完成了绿化、亮化、硬化、饮水、排水排污、污水集中处理等工程。现在该村家家户户用上了卫生厕所,人畜粪便处理率达到了100%;绝大部分村民住上了新房,清洁能源普级率在80%以上。
在一幢漂亮的洋房里,记者看到了76岁的老婆婆傅小珠。一提起现在的生活,她就忙不迭地赞叹道,现在的日子真是好,做梦也没想到,全靠上面领导得好,村里干部做得公正,大家都享共产党的福了。她说,几年前,村里全部是破破烂烂的老房子,正房前后都是牛栏、猪圈、厕所,臭气薰天,村里脏得要命,蚊子、苍蝇至处乱飞。她有四个儿子,以前拼命干活还吃不饱穿不暖,背上还落下了伤,现在住上了花50多万元造的好房子,村里也很卫生,真是太享福了。大拆大建,无一人上访
因为情势所迫,塘坑村1998就开始筹划老村改造,1999年正式启动,是全县最早实施老村改造的村之一。1999年10月,时任村支部书记的马炎茂第一个上房揭瓦,拆了自家的房子。之前,他已带领村干部到农户家里做了做了数不清的思想工作。即使是这样到处是破房的村子里,还是有30%的农户不同意改造。由于村里充分吸纳村民意见,实施细则制订合理、干部处事公正得力,旧房子终于如期拆下。马炎茂自豪地告诉记者,该村拆房子没有用过强制措施;他与村民之间也没有为此动过粗,村民也没有到县里上访过。这在“一锅端”的老村改造中是很少见。村里还把规划红线范围内农户的自留地、晒场、宅基地等空地一举无偿地收归村集体,为老村改造实施赢得了主动。现在虽然造新房农户中,负债和不负债的农户各占一半,但农户的收入却比以往有大幅度的增加。造了房子后,村子里出门的人越来越多,就业的门路也越来越广。该村成年劳动力在家的少之又少,外出纯做小工的也几乎没有,都有手艺或其他赚钱门路。村子里有好几个小老板都在义乌、金华、东阳、磐安等地购置了多套房子,村里的治安状况也几乎可以用“夜不闭户”来形容。(记者杨适时)
塘坑村名片
塘坑村位于窈川乡东北部,距乡政府4公里,距磐新线1.1公里。现有2个自然村,61户,186人。现有劳动力110人,人均耕地0.58亩,山林面积5161亩,森林覆盖率为83.6%;辖区内没有任何矿业和企业。为改变贫困落后的状况,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已占全村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目前,全村共有经济林500亩,其中板栗150亩、茶叶80亩、毛竹170亩、其它100亩。在家农户一半以上的收入来源于经济作物。几年来,先后被评为市级、县级“生态示范村”和县级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