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个月没有回娘家了。难得这个周末我们全家有空,一大早拉着LG和女儿直奔车站,坐上了通往双峰的公交车。
车子在宽阔平坦的柏油大路上行驶着,经过柳坡村后就改道往方山、流岸方向而去,路变平了,经过的村庄也多了,上车下车的人自然增多,所以到双峰的班车也由早年的每天两个班次增加到现在的每半小时一个班次。我们双峰人进进出出也就更加频繁了。车上坐着许多带着箩筐卖香菇归来的菇农,他们都是早上三、四点起床摘香菇,然后赶最早的班车到冷水市场。现在回家后还可以安排今天一天的农活。
双峰乡政府所在地大皿村为全县最大的村,双峰乡总共五千多人口基本上在村子里居住。
大皿村四面环山,女儿每次到双峰都要大叫:“妈妈,看到骆驼了!”是的,双峰乡就是因大皿村头的状似骆驼的双峰山而得名。
传说中,我们的祖先由外地逃难到此,见双峰山双峰高耸入云,状如驼峰,也像山羊双角,两边各流淌着一条小沟,在山脚正中汇聚成一条大溪,溪流直奔而去。于是决定定居于此。村子就依水而建,溪流穿村而过,此溪便是“好溪”之源。村里人在溪上建了三座石拱大桥,加上两条小沟为“两点”,好溪在此最像笔直一竖,构成了一个标准的“羊”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然生成的加上人工建造的“羊”字地形,就这样养育着“羊”姓一族。
大皿四个村的人基本姓羊,我们上小学时,一个年级两个班,班里同学都姓羊,三年级时转来一个姓曹的同学,大家就把他当成了稀有动物,成为那个学期的关注焦点。因为当时在我们的眼中,整个世界的人都是应该姓羊,因为学校里的老师也以羊老师为主。这得归功于环绕全村的大山,当时的皂坑高岭是全村与外界相连的唯一通道,因为它的高陡,整个大皿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听出去的人回来说外面在流行红眼病的时候,村里的老人就告诉孩子,不要害怕,大山会保护我们,流行病都被挡在皂坑高岭的外面了。长大以后才知道,当时外地的老师也正因为这座岭太高,不愿意到双峰工作。
大皿人勤劳善良,民风淳朴,老人口中时常传诵着一个故事,在几百年以前,有个羊忄音公在双峰山间修炼,终日采食山中蘑菇,身轻如飞鸟,在山间来回,最后羽化仙去。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有人在双峰山间搭棚人工养殖蘑菇,然而以失败告终。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政府的大力号召及技术经济扶持下,村里的人才大规模地开始种植、经营香菇,大家的口袋逐渐开始充实,但是那高高耸立的四面大山,依然把皿川民众牢牢困住,受种种因素的牵制,总摆脱不了几百年沿袭下来的贫困、落后的现状。
今天回双峰就不一样了。村子外面崭新的新农村已经初具规模,街道宽阔平整,人行道上行道树错落有致,两旁高楼林立,就在这个街上行走,你根本分不清楚这里是城里还是乡下。
横跨村中的大桥已有十座以上,两岸间的来往快速便捷。把溪对岸叫做“隔山”也成为孩子们的笑谈。在香菇产业的带动下,人们的眼界开始放大,新兴事物越来越多,这里的孩子很争气,年年的中考、高考都会传来一个接一个的喜讯,如今姓羊的孩子出外求学的人多了,谁家孩子成为研究生了也不再大惊小怪了。在外工作的人越来越多,来料加工的队伍越来越大,洋溢在村民脸上的笑容自然越来越自信了。
即将竣工的诸永高速公路如同巨龙在村子中间高架横掠而过,高速公路出口处几个山包已经说搬就搬走了,工业功能区正在兴建之中。在新时代、新政策的召唤下,几百年前的祖先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的子孙后代会成为幸运的愚公,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快速行进在经济发展的高速公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