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林乡下葛村村口有一古树群。参天的古树不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更见证了该村这几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许多乘车路过该村的人,即便是往车窗外一瞥而过,也会感叹:这个村这几年怎么变得这样好了呢?
在短短的三四年时间里,下葛村的新房子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来。原来本村人都觉得很难走的小道,现在都变成了较宽的水泥路。村内设置了垃圾箱,有专门人员负责保洁、清运垃圾。村里原来高高低低、参差不齐的河岸也建成了整齐划一的防洪堤。在鳞次栉比的新房里,家家户户都建造了标准的“三格式”厕所,用上了抽水马桶。村民感慨,早在几年前,他们都住在破旧的木结构老房子里,风一吹,屋顶的灰垢就往下落,村前村后脏乱不堪,现在的生活才叫舒服呢!村支部书记胡仁忠说:正40省道改建带活了下葛村。新区:从“烫手山芋”到“香饽饽”
早在1998年,该村就曾启动过老村改造,原设想的屋基安置地在村里的“六十”、“殿前”地块,即今天已建成的“下葛新区”。首批拆迁涉及12户农户,农户拆了房子后竟然不约而同地拒绝安置到新区,因为当时的新区还是一片田畈,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张白纸。
2003年,随着40省道改建二期工程启动,结合道路房屋拆迁和政策处理,该村搁置了多年的老村改造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为此,村集体不得不再打起新区22亩水田的主意。但这22亩是水田稀少的下葛村最好的田了,分属19户农户,要划归集体统一作安置用地,难度可想而知。经过上上下下二三十次工作,最终19户农户还是签了字。
于是,村里利用学校等集体房的拆迁补偿及书记、主任个人向信用社贷款数万元,上马了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边搞建设边筹款。2003年以来,该村投入100多万元,完成了新区的防洪堤、三座桥梁、“三通一平”、排水排污管道、拦水坝等基础设施建设。加上全村的硬化、亮化、绿化、洁化等工程,几年来投入达200万元。村里的负重拼搏让新区几天一个样,越来越吸引村民的眼球。最终,这个原先谁都不愿去的新区,成了安置农户眼中的“香饽饽”,让许多村民心生羡慕。
在老村改造中,该村共拆迁房屋83间,涉及农户近40户。新区建设还使该村根交自然村的5户农户实现了下山脱贫。2004年,该村实施了示范整治工程。拆了“本保殿”,建起办公楼
下葛村“六十田”的边上有一座庙叫“本保殿”,殿里供着土地公公等一些神佛。据说自从有了下葛村就有这个殿。新区建成后,这殿也就成了新区的一“员”,显得十分不协调。村支书胡仁忠看着兄弟村纷纷建起办公楼,他着急之余,看上了这座殿。
2006年初,原县委书记徐建华到该村调研新农村建设,胡仁忠向徐书记提出拆殿建办公楼的想法,得到大力肯定。徐书记当场表示,若成功拆建,县里将拿出2万元作为奖励。之后,该村马上召开村干部会议,大家就此达成一致意见,并分头做相关人员的思想工作。开始,老人们的阻力非常大。经多方开导,老人们终于给予支持。2006年10月,占地160平方米、造价24万元的办公楼结顶;今年10月,新办公楼正式挂牌投入使用。现在该办公楼在满足村办公、群众活动功能同时,还用于出租,为村集体经济作出了贡献。
胡仁忠表示,村里这几年能办成这么多事,最重要的是班子团结,有战斗力,同时与群众的理解支持也是分不开的。郑芬芳:这生活才叫惬意!
在村民胡满德小洋楼前的院子里,停着一辆绿色的铲车,工棚里堆放着机修工具,女主人郑芬芳正在家里做着来料加工活。她告诉记者,她丈夫从16岁起就在县城修车,现已修了30年了。因为老房子很破烂,自嫁给胡满德起,她就没在老房子住过,一直租住在县城,光房租每年就要5000元。2006年,在新区房子造好后她才真正成了下葛人,住在了村里。住自家的洋房,条件好了,还不用交房租,同时还可以吃上自己种的放心菜,甭提有多高兴了。
更为可喜的是,胡满德技术精、人缘好,有修理业务人家都会打电话或上门来修,与在县城时收入相差无几。家里刚造好的房子现在已租出去两个房间。三间三层半的房子造下来要20多万元,郑芬芳表示已没有多少欠债了。她说,现在这生活才叫惬意呢!
(记者杨适时/文并摄)
下葛村名片
下葛村距离县城及墨林乡政府所在地都在6公里左右,55户、163人。2003年该村启动老村改造,拆迁房屋83间,涉及农户近40户,开发建成了下葛新区,全村90%的房子为新房。2004年,该村实施示范整治,几年来全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200万元。该村先后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五好党支部”、“奔小康示范村”及市级“科普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