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个只读了两年书的农村妇女,凭着坚强的毅力,只身带着女儿闯荡义乌;
●她,只要认准了路,不管行进路上多波折,都会坚强地走下去;
●她,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许多家庭,帮他们走上了致富之路;
●她,就是我县最早引进来料加工业务的周爱珠。 编者
初冬的太阳温暖着大地,驱走了早晨仅有的一丝寒意,把每处都照得那么亮堂,农闲时节的妇女就三五个、七八个凑成一群,在暖暖的阳光下织起了头花。只见她们谈笑风声,手里针线飞舞,一只只精巧的头花从指缝间掉落,到了做中饭的时节,地上的纸箱里已装满了头花。于是大家相约中饭后再会。
这样的场景,在我县农村随处可见。来料加工业已成为我县农村一项主要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全县来料加工从业人员稳定在3万人左右,占农村劳动力的35%,年发放来料加工费1亿多元,人均增收600元。来料加工让许许多多的家庭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道路,让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能交上书学费高高兴兴地上学,让许多老无依靠的老年人家庭解决了生计问题。
对山区农民来说,来料加工好比一盏灯,照亮了他们的生活。提起来料加工,我们不应忘记一个人,她就是最早引进来料加工业务的周爱珠。穷则思变,带着女儿闯荡义乌
周爱珠是万苍乡斐湖村人,家中姐妹5人,老实巴交的父母靠几亩薄田维持全家人的生计,日子过得相当艰难,周爱珠只读了两年书就不得不辍学回家干农活了。23岁那年,周爱珠与同村青年周加成结婚,结婚第一年,公公生癌症,丈夫也生病卧床,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从小的艰苦生活炼就了周爱珠坚强的性格,她决心用自己的双手撑起这个家,为此她学会了所有的农活,插起秧来村里很少有人比她快。就是这样,到了年末还是收入甚少,甚至过不了年。
光靠干农活翻不了身,还得想其他办法。1991年,村里组织村民到东阳花园村考察,周爱珠随队而去。她看到花园村家家户户在织草席,就问花园村支部书记,有什么家庭副业适宜山区人做,花园村支部书记告诉她,要找家庭副业,得到义乌市场。考察花园回来后,周爱珠就一直在琢磨这件事,可对只读了两年书,最远也就到过花园村的农村妇女来说,义乌好比天涯海角,这个决心有点难下。
很快又到了年末。那时丈夫周加成虽已参加工作,每月有49元工资,可由于前几年欠下的账太多,这个年又过得没个样子,凑合着吃完年夜饭后,周爱珠终于下定决心,去义乌市场。春节刚过,周爱珠带上女儿和家里仅有的几元钱,登上一辆开往义乌的客车就上路了。来到义乌,她先找到一家做线球的厂,老板正要招工,周爱珠就先在厂里做工,这一做就是三年。为了节省开支,女儿穿的衣服、鞋子都是自己动手钩的。有一天,周爱珠带着女儿到火车站看火车,女儿那一身钩制而成的衣服引起了一位台湾老板的注意,问她这衣服从哪儿买,当听说是自己钩出来时,台湾老板惊讶不已,对她说凭这手艺能挣钱。当时的周爱珠半信半疑,听人说大老板总骗人,这话可能也是骗人的。
1993年,周爱珠在家过年,那位台湾老板果真打来电话,让她去义乌试钩头花。差点忘了这事的周爱珠当天赶到义乌,到台湾老板的店里试钩了几件头花,台湾老板连声称赞钩得好,并让她带了500只头花回家加工。回到家里后,周爱珠叫来亲戚朋友让她们一起加工,可她们根本就不会,周爱珠只好自己一个人加工,为了赶时间,每天钩到深夜,当她如期把500只头花送到台湾老板手中时,对方非常满意,付给她200多元加工费,又让她带回3000多只头花业务。第一批业务就有200多元的收入,这对周爱珠来说有点不可思议,回到家高兴地对丈夫说:“200多元,抵过两头猪,钩头花肯定能挣钱。”就这样,靠了自己心灵手巧,靠了一次偶然的机遇,周爱珠从义乌市场找到了一条门路。认准了路,就要坚定地走下去
周爱珠做来料加工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历经曲折,有几次差点让她倾家荡产,但她还是坚定地走了下来,并走向了成功。
1993年,周爱珠贷款5000元,做起了来料加工经纪人。她叫来同村的10多名妇女,以每人每天10元的工钱教她们手艺,让她们帮她做头花。但由于多数人没学好技术,钩出来的头花质量不合格,送到义乌市场后全部报废,亏损3000多元。台湾老板非常同情这位农村妇女,少扣了她1000元。从事经纪人的第一笔业务就亏了这么多,让周爱珠受到了很大打击,也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过了半年,台湾老板又一次打来电话,让她去接一笔头罩业务,周爱珠领回原料后,发动30多人进行加工。有了上一次失败的教训,周爱珠严把质量关,当她再次把货物如期送到义乌时,这次全部合格。那年,她靠做头罩业务,不仅还掉了银行的5000元贷款,还有500元的利润。拿着这500元钱,一向坚强的周爱珠流下了高兴的眼泪。
1995年,周爱珠到丈夫工作所在地玉山镇发展来料加工。通过宣传发动,共有100多人报名参加头花技术培训,可培训完后只有两名妇女愿意为她加工头花。由于人力严重不足,她的业务无法按期完成。为了赶时间,周爱珠白天在玉山手帮手教妇女织头花,晚上赶回斐湖老家回收成品。就这样来回奔波,还是不能完成业务,又亏损了一大笔钱。
再一次失败的教训让周爱珠明白,头花加工要稳定发展,关键要有一批学会技术的从业人员。从此,周爱珠把重点转向技术传授。悉心赐教,把技术传遍千家万户
夜晚漆黑一片,不见一丝光亮。在农村的田间小道上,仍有一名妇女打着电筒匆匆赶路,这时已是午夜了。她就是周爱珠,她刚刚教完钩头花技术往家里赶。家里的一批头花成品还需她回去验收,第二天一大早发往义乌市场。一回家,周爱珠就对头花成品逐只进行验收,把不合格的挑出来进行返工,合格的装成袋准备发货。一天的劳顿让她直想打盹,但她硬是坚持了下来,当第二天天亮,汽车喇叭响时,她终于把头花打理完毕,装上开往义乌的班车。然后胡乱扒了几口早饭,又上路到一个村去传授头花加工技术了。
周爱珠一直这样快节奏地奔波着。在她手把手的传授下,一批又一批农村妇女掌握了头花加工技术,一传十、十传百,一直传到千家万户。为了扩大来料加工从业队伍,周爱珠把头花加工技术传授到了安文、新渥等外区域乡镇。有好几次,她从安文教完技术,回来已没有班车了,为了赶回家验货,只能搭车到窈川,然后走路回家。到了周末丈夫有空时,骑着摩托车带她到各村转,最远的到过新渥镇。
周爱珠上门传授钩头花技术,一开始还遭到许多男人的反对,原因是妻子钩头花后,没时间做饭了,吃惯了现成饭的“大老爷们”只能去做饭了。但后来看到妻子钩头花挣了钱,“大老爷们”的架子也放下来了,有的还主动跟妻子学起了钩头花技术。共同致富,把头花业务介绍给其他经纪人
周爱珠刚从事来料加工经纪人时,为了节省开支,每次到义乌进货都带上竹竿,从市场到车站几里路也舍不得叫三轮车拉,而是自己挑;去义乌的前一天晚上就煮好粽子,带上当第二天中饭;甚至口渴了连瓶矿泉水也舍不得买,而是把家里的凉茶灌在矿泉水瓶里带上。经过几年的拼搏,周爱珠富了起来,在义乌买了店铺,东阳买了房子。
周爱珠在自己致富的同时,没有忘记其他姐妹,靠了她的业务渠道,一大批农村妇女靠从事来料加工经纪人走上了致富路。
安文镇根溪村的朱三莲,从周爱珠那里学会头花加工技术后,表示想做经纪人,周爱珠就把自己熟悉的一位老板的业务给她做,自己不收一分中间费。现在,朱三莲已发展加工点16个、从业人员1000多人,年发放加工费190万元。朱三莲一提起周爱珠就感激不尽:“没有周阿姨的无私帮助,我就做不到现在的规模。”像朱三莲这样,靠周爱珠传授技术、提供业务渠道而致富的来料加工经纪人还有很多。像一场接力活动,她们把周爱珠点亮的来料加工这盏“致富灯”传到了千家万户。玉山镇有一户贫困家庭,孩子上学时间到了交不起学费,妻子跑来跟周爱珠商量:“能否先借一点钱给我交学费,我帮你钩头花工钱还你。”周爱珠答应了。又有户家庭想买个电视机,但手头没钱找周爱珠借,用钩头花工钱还,周爱珠也答应了。这么多年来,这样的忙,周爱珠不知帮了多少。万苍乡有户家庭,丈夫好吃懒做还爱赌博,夫妻俩几乎天天吵架,自从妻子帮周爱珠织头花后,丈夫也主动帮妻子一起钩,夫妻感情好了起来。现在,他们夫妻俩一见周爱珠就高兴地说:“谢谢你的头花,不然我们夫妻可能早散了。”
现在,周爱珠感到很满足,满足的不仅是自己生活富裕了,更是因为看到那么多家庭通过钩头花富了起来,这是她最大的满足。
图为周爱珠(左三)在指导头花加工。孔德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