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田村为大盘镇政府驻地,40省道和62省道穿村而过。整齐美观的新房,平坦宽阔的大道,郁郁葱葱的绿荫,悦耳动听的机声,会使你感到有无穷的魅力。学田村为何会变得这样美,这样新,村民们说,因为村里有个好班子。发挥堡垒作用,更新村民观念
担任村两委主要干部后李薛平认为,旧的生活习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脱贫致富路上“绊脚石”,只有彻底搬掉它,学田村的村民才有奔头。为此,村党支部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突破口来抓。
学田村有党员30多名,在村党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常常利用雨雪天或晚上时间开展理论学习,以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为使理论学习起到解放思想的效果,党支部组织专题讨论,围绕寻找穷根,开展“解放思想寻穷根”讨论,围绕“脱贫致富”工程,开展“生态立村,工业强村,旅居兴村”大讨论。经过不断学习讨论,党员干部逐步悟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真谛,从而解放了思想,树立了不断求富奔小康的新观念。
过去的学田村,许多人家人畜混居,屋前一堆肥,屋后一堆柴,房子破败不堪,蚊蝇成群结队。村两委认为,彻底改变这种恶劣居住状况,不仅有利于改善生活环境,而且能革除一些陈规陋习。于是,党支部和村委会在村里搞起了旧村改造。这项工作一开始遭到大多数群众的反对。为此,党支部多次召开党员会、干部会、群众大会,反复宣传旧村改造的意义,上门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其中有一个村民思想不通,李薛平上门做了32个晚上的思想工作,终于做通思想,使旧村改造得以顺利实施。第一期涉及农户26户,拆迁旧房1640平方米,安置新基3000平方米;第二期涉及农户18户,已拆迁旧房1500平方米,安置新基2300平方米。通过旧村改造,学田村村民不仅更新了生活环境,而且更新了生活观念。勤政为民大搞基础设施建设
村两委认为,要在学田村搞新农村建设,就必须走“稳粮增收调结构,重点抓好种养加,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加大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发展之路。根据这一发展思路,村两委又进一步对全村经济发展作了规划。在狠抓农田基本建设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要致富,先修路。磐仙线、大科线两条省道都通过学田村,在拓宽改造这两条省道中,村两委认为,大交通必能带来大发展。为此,在全村人均不到0.3亩田地的情况下,该村拿出100多亩土地支持省道建设,并使工程做到无障碍施工。在村内道路建设中,学田村又投资30多万元,对村内六条道路进行了硬化和绿化,面积达3万平方米,并安装了30余盏路灯,建起了300米休闲长廊,增设了50只垃圾桶。村民变富了、村庄变美了,可环境卫生不能落后。在党支部的倡导下,村里组织了环卫队,村里的道路实行了全天候保洁。创办企业带领村民致富
学田村是一个土地少,人口多的村庄,剩余劳动力很多。为了解决村里劳动力就业问题,1996年,李薛平投资100多万元,对自己的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创办了深达工艺有限公司,一下子吸引村民40多人在厂务工,并带动了200多位村民从事木制品加工,使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李薛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村两委干部在完成旧村改造和金塘平荒山改田后,又奏响了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并举的乐曲。到2006年底,全村种植高山蔬菜、西瓜1200亩,天麻、白术、玄参等药材2000亩,村里还发展了50亩苗木基地。种植业的发展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全村猪、牛、羊存栏1500头。随着集镇人口的逐年增多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田村又投资30万元,对村综合市场进行了改造,现已招租使用。40省道拓宽改造和村里投资环境的改善,也推动了木制品加工业的发展,现在学田村已有70多户农户办起了木制品加工企业,有的年产值达30万元。
通过几年的实践,村两委深深懂得,抓好文明建设,不仅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改变学田村民落后习惯、更新观念的有效举措。近年来,学田村每年都为60岁以上的100多名老人交纳医疗保险费,每年节日都要走访老人,送上慰问金。全村有许多农户被评为“五好家庭户”和“双文明户”,村里也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
(杨双福/文黄威虎/摄)
学田村名片
学田村291户农户,794人口,2006年农户人均收入2276元。近年来,该村投资18万多元对镇前街等村内道路进行了硬化;投资40多万元,对镇前街、派出所旁边的防洪堤进行了浇筑;投资30多万元对综合市场进行了改造;投资25万元,修建了休闲广场。该村被授予县文明单位、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市卫生村、县木制品加工专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