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时节,盘峰乡沙溪村两侧的茂林修竹依然吐翠。与周围美丽的景致一样,现在的沙溪村也给人们带来了惊喜。站在村前的公路上,望着一幢幢齐整亮丽的洋房,熟悉沙溪村的人们不禁感叹该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村2005年初开始实施一期老村改造,安置屋基114间,目前绝大部分拆迁户已建成新房。看着别人一个个住进漂亮的新房,原定于2008年实施二期改造的一些农户迫不及待地“催促”村里早点上马二期改造。咱村也有“污水处理厂”
沙溪村支部书记孔祥厅回忆说,老村改造以前,该村只有9间房子是砖混结构,其余都是破旧房子。每逢台风来临,就是他最担心的时候,他得与乡里的干部一起,到许多危房户家里去磨嘴皮子,作迁移动员。2004年,随着诸永高速公路盘峰连接线(经过该村)工程的启动,他与村干部一起合计,决定实施老村改造一期工程。他表示,村里不能错失机遇。刚开始,他自己心里也没底,感觉难度太大。但凭着村班子齐心协力、公正办事,一期老村改造的“硬骨头”还是被啃了下来。
2005年,该村完成了连接线政策处理,拆迁旧房3800多平方米,完成了近40户农户、114间屋基安置,村内拉开了“一纵二横”道路框架。2006年,该村投入78万元实施示范整治工程,完成了600米道路硬化、100米防洪堤、自来水、路灯、垃圾箱、村庄绿化等建设工程。一期拆迁后新建房的每户农户都建成了标准的“三格式”卫生厕所。一期安置区内一次性埋设排污排水管道,实现污水集中收集排放。2006年,该村按照“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的原则,实施了“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年处理生活污水可达2.1万吨,每年可产生沼气3510立方米,总投资达32万元。由此,该村成了我县为数不多的几个实现污水集中无害化处理的村子之一。今年10月,省林科院科技特派员小宋采集了多个水标本,送到杭州检测,结果表明,该工程的净化效果令人满意。村民自豪地说,他们村也像城里一样,有了自己的“污水处理厂”!村干部当“娘舅” 书记“一意孤行”
孔祥厅告诉记者,该村村民收入差距较大,情况复杂,拆了旧房后老人安置、屋基安置是村干部必须面对的难题。为此,该村干部花了4个月时间做前期工作,更多的精力是花在老人特别是多子女老人安置上。村里规定农户除与村里达成拆迁协议外,先期必须达成上辈老人的安置协议。为此,村干部经常不分白天黑夜地跑到拆迁户家里,当起“娘舅”,主持、引导老人的财产分割、跟随居住、赡养、屋基安置等有关协议。通过村干部的软磨硬泡,终于把难题一个一个解决了,房子也终于如期拆除。村委主任孔伟是企业老板,为了做好村里的工作,不得不县城与沙溪两头不断来回跑,甚至连当时身患癌症的妻子也照顾不上。
沙溪村坐落在狭窄的山谷之中,一期拆迁户旧房集中在村子东头,光照相对比拟安置的新区(在村子西头)好得多。所有农户都不喜欢安置到新区,但东头旧区能安置的农户是有限的,这成了安置的最大难题。为了以身作则,老房子坐落在旧区好地段的孔祥厅提出自己率先到新区安置,这遭到他妻子及老母亲的极力反对。他的老母亲谢金兰已88岁,老人冬天一早起来就要晒太阳,而在新区,太阳被高高的前门山挡住,中午11点前压根儿就晒不到太阳,难怪老人极力反对了。但孔祥厅最后还是“一意孤行”,安置到了新区。他说,他当书记不去那谁去。就这样,他的以身作则感动、带动了其他人,使一期安置得以顺利完成。孔祥奎:衣夹加工点三易其地
在村民孔祥奎漂亮的小洋楼里,记者看到七八位老人正在聚精会神地加工竹衣夹。年已67岁的孔祥奎满面红光,精神矍铄。他告诉记者,他儿子在永康开店,这幢3间3层的楼房是去年父子花了20多万元建成的,房子前面紧邻公路,后面是宽6.5米的村中大道,交通非常方便,适合搞来料加工。之前,为了搞竹夹加工,他先租村里的大会堂,后来又租用两户农户的房子,现在搬进自家的新房,别提有多高兴了。他说,目前有10多位老人帮他加工,村里闲着没事的老人几乎都来了。73岁的张汝妹告诉记者,她没人家做得那么快,一天只能挣个7—8元,但这里人多热闹,还可挣点零用钱,她很满意。
据孔祥厅介绍,该村村民创收以车木加工和外出务工为主。他本人就是车木加工户,在他的带动下,目前该村有18户农户从事车木加工。村主任孔伟早在10多年前就依托义乌市场在村里办了一个塑料制品厂,30多位村民在他厂里务工。勤劳,正在让沙溪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富足起来。
(记者 杨适时文并摄)
沙溪村名片
盘峰乡沙溪村距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坐落在东仙线沙溪口至诸永高速公路盘峰连接线上。有农户101户,人口330多人,村集体可支配收入10万元。2005年实施一期老村改造,安置新基114间,建成了新区。2006年被列入示范整治村。近几年来,共计投入104万元,拉开了“一纵二横”道路框架,完成了道路硬化、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防洪堤、自来水、村办公楼等建设项目,实现了生活污水集中无害化处理。村二委班子和谐,责任心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