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翻过谷将山风景区,眼前豁然开朗,在群山环抱中,一个地势平坦、环境优美的小山村呈现在眼前。来到这里,不由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这就是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万苍乡秧田坑村。新村如船美如画
秧田坑村前后有两条小溪,当地人称前坑、后坑,环村有2400多米长,在两条小溪的环绕中,村貌就像一条船,故被称为“船地”。放眼望去,幢幢新房整齐有序地排列着,这些房屋式样新颖,村民们觉得很自豪。
然而七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住房破旧拥挤,村容脏乱,村内无主干道,只有几条弯曲狭窄的小道。为了改变现状,万苍乡党委政府和秧田坑村两委决定实施旧村改造。2001年,村里邀请浙师大专家修编村庄建设总体规划,并制定分期分批的旧村改造方案。同年,村里按规划启动旧村改造工程,拆迁农户65户,拆除旧房5139平方米,安置新基6136平方米。次年,实施第二期旧村改造,拆迁农户16户,拆除旧房1452平方米,安置新基1643平方米。2004年,第三期旧村改造工程启动,拆迁旧房1500平方米,安置农户20户、新基2400平方米。
在实施旧村改造的同时,村里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开展新农村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完成村内道路硬化9680平方米,投资56万多元;投资64万元建成初坑水库及800米防洪堤;埋设排水排污管网1730米;实施亮化工程,消除赤膊墙2.5万平方米;投资22万元完成饮水工程建设,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同时,建造村内桥梁6座,完成土地整理240亩,安装了有线电视,投资30万元建造了综合楼,建成图书室、篮球场、老年活动室等。
近两年,该村还兴建了从谷将山景区通往秧田坑村的公路。这样一来,该村通往外界就有两处出口,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据村支部书记张培禾介绍,在建设公路的过程中,村里负债4万元,但由于村里经济条件较好,仅在村内集资就基本完成了欠债部分的筹资。
茶叶茭白成支柱
白术种植增财源
去年,秧田坑村人均收入达到6000多元,这主要来自茶叶和茭白,而白术种植也成为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据张培禾介绍,村里有户家庭,夫妻俩均已60多岁,然而他们俩今年的收入十分可观,他给他们算了一笔帐:茶叶收入7000多元,茭白7000元,出售白术350公斤、术栽500多公斤,这些收入加起来就达三四万元。
秧田坑村每户都有茶园,山地的作物种植基本以茶叶为主。该村的茶园大多是老品种,近年来迎霜、浙农117等得到了推广,还有从胡宅引进的白茶种植量也达到了10多亩。茶叶在村民收入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人均收入超过1500元,户均达5000多元。村民陈佩岳、俞健儿、谢良侬等农户茶叶的收入就达1万多元。张培禾家的茶叶收入算是较少的,今年也有6500元。新引进的白茶在胡宅、尖山、新昌等地价格可卖到每500克四五百元,这吸引了不少茶农扩大白茶种植。该村每年从3月开始采茶,直到8月份结束,采茶季节长达6个月。
茭白是除茶叶之外该村最重要的农作物,村里的农田基本种上了茭白,每到八、九月份采茭季节,该村的茭白每天都整车整车往外运。由于今年茭白价格下滑,农户收入受到一定影响,即便如此,该村人均茭白收入也有1000多元。
白术是我县玉山区域的传统产业,一直来秧田坑村有不少农户种植,由于近年来白术行情高涨,该村不少农户今年白术收入超万元。村民张超丰为该村白术种植大户,今年仅销售白术收入就达2.9万元。据悉,今年全村有近四分之一的农户种植了白术。
(记者潘一旭孔平/文并摄)
秧田坑村名片
秧田坑村离万苍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全村246户、706人,有5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八十称、上新屋、斋堂)。耕地面积599.85亩,其中水田525亩,旱地74.85亩;茶园面积410亩。2006年人均收入6000多元。
近几年来,秧田坑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通过文明生态村、科技兴农示范村验收,被命名为市、县“全面小康示范村”,获“金华市绿化示范村”、“县级卫生先进村”等荣誉。2006年,该村通过了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