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乐融融的一家人
尺书遥递顷刻通,繁事纷纭音驰檄。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是高效率,快节奏。不是吗?2009年7月的一天,刚刚还在磐安办公,几个小时的车程,就把我们带到了大上海,并且让我们很快就联系上了上海邮迅通信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余良、总经理胡江波。
浓浓的乡音,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采访过夫妻成功创业的典型很多,但是聆听这对夫妻的创业故事,目睹企业的现状,近距离接触他们的生活,却让我们这些新闻人为之动容:佳讯从天降,喜音逐电来。要知详情,别急,且听我慢慢向你道来——
A.胡江波,如同她的名字,江海波涛。
干事,她,激情澎湃;处事,她,雷厉风行。
1983年,初中毕业。刚满16周岁的胡江波就成为东阳一家棉纺厂的纺织工人。学习成绩不错的她虽然想继续学习,然而就当时而言,能进城当工人,是一个很好的差使。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所以,她没有更多的选择。
初到棉纺厂,胡江波是师傅们眼中技术最差的山里丫头。不甘示弱的胡江波诚心拜师,苦心钻研,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每天胡江波总是车间里上班最早的工人,也是车间里最喜欢缠着老师傅问这问那的工人。就这样,不到一年时间,胡江波就成了技工中的佼佼者,不久,她还成为车间里的机修工呢。
胡江波是一个喜欢思考富于想象的人。她想,如果满足于现状,自己这样一个学历不高的挡车工,只能重复师傅们的生活轨迹,这样,虽然可保衣食无忧,但很难有精彩人生。
1991年,胡江波遇到了小时候的朋友,在东阳经营通信器材业务,需要扩充人手,开拓业务,这则消息让她心动不已。小时候在电影里看到摇把子的电话时,她就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架电话机,胡江波觉得通信产业是个朝阳产业,如果加入其中,会得到新的磨炼。于是,她毅然辞去安定的工作,选择通信领域,为实现小时候的电话梦想而努力。
现在,中国已是世界上拥有电话和手机数量最多的通信大国。可在1993年,我国的通信业相当落后,邮电局就是当年唯一的通信部门。有线电话刚由公到私开放,BP机正在引入中国,整个通信领域正在开始走向民间。杭州的上塘路通信市场成为全国第一个自由通信市场,胡江波所在的单位也在通信市场开设了一家门店,胡江波就在这店里主管销售业务。一年下来,市场的生意并不理想,此时,胡江波就把目光转向了上海。1994年,胡江波单枪匹马闯入了上海滩。
“上海滩遍地有黄金”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商人集聚,只有当真正踏进上海滩,才会发觉“遍地有黄金”并不其然。当然,胡江波也从未想过去上海滩捡金子。几年来的业务经验告诉她“万事开头难”、“凡事在人为”。大上海可以容纳上千万人,胡江波相信自己也能找到立足之地。
就这样,胡江波带着珍贵的10万元“大团结”来到上海,借租招人,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
15年后的今天,回首往事,当年独创上海滩的这一步是走对了。尽管其中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出差奔波的劳累、开拓客户四处碰壁的委屈、接到业务的兴奋喜悦、缺乏资金进货的无助痛苦、请客、醉酒、求人……种种酸甜苦辣,无味不尝。今天胡江波在大上海立足安家,拥有了自己的工厂企业,当年的电话梦想早已成真,新的理想目标不断驱使着她往前走……
B.周余良,从山村教书的一位老师到上海创业的企业家,
这一跨越式角色的转换,用他的话说:山不能过来,
我就过去。
周余良,1964年出生在玉山镇。深山里的孩子最大的期盼就是走出大山,而走出大山、告别贫困的最好途径就是考上大学。十年寒窗,周余良考上了大学,告别了贫困,但却没能走出大山。1987年,周余良被分配到尚湖中学教语文。
教书育人,衣食无忧。无忧无虑的生活并没有冲淡周余良的创业激情。一直想到外面闯荡的周余良扪心自问:难道这辈子就这样了吗?不!周余良给了自己一个肯定的回答。
1992年暑假,不安分的周余良与中学时的同学一同来到“大有作为的地方”深圳,试图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山外的世界很精彩,但是,没有目标,一个月时间,找了很多单位,很难找到理想之路,暑假结束,周余良重又回到了学校,何去何从的滋味,让周余良有了更多的思考。
1995年,周余良决定来到上海,与妻子一起共同创业。他下海,适逢天时地利,当时的通信领域正加快市场化改革的步伐。邮政和电信分离,电信和移动分家,通信领域的大改革给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通信市场和机遇。从电话机到BP机再到大哥大,从国家计划控制到市场自由开放,让中国这个大市场进入了通信大发展时代。这对小夫妻正好赶上了这一步,从浙江下海来到上海,3年的努力让他们淘到了“第一桶金”。从租房到买房,从租车到买车,从租厂到买地建厂……1997年,周余良胡江波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上海邮迅通信发展有限公司。2000年,又在上海嘉定区江桥工业区购置了23亩土地,建成标准化厂房。公司的业务也从贸易型转向了生产实业型。
“做企业,就是做人的延续,我们注重人品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周余良说,当年下海,就是凭着诚信做人,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在企业初具规模的今天,坚持对个人、团队、企业的品格要求已成为“邮迅”的企业信条。诚实是我们的原则,诚信是我们的策略,得不该得的东西是失败的开始。注重人品和诚信的企业信条,造就了邮迅企业发展的今天。
产品俏销,企业壮大。“邮迅”销售额连年翻番,短短几年时间就逾越了亿元大关。
面对成绩,周余良没有沾沾自喜。接着公司又发起了以高科技、高成长的通信主流产业为导向的第二次创业,加大了技术研发领域的投入,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建立的上海交大—邮迅光通信联合实验室和通信网络优化测试设备实验室,以光通信传输设备、网络维护产品和新型光器件的研发为目的,使得公司以高的起点切入市场主流研发领域。同时积极改组公司,分别投资成立了以通信设备的设计、研发、生产为目的的上海天远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和以通信工程、网络系统集成服务为目的的上海天远通信工程有限公司。这为公司向以创新为核心的产品研发制造、销售和以服务为核心的通信工程、系统集成的企业多元化发展方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增强公司抗风险的能力。“研发中心”的一个个新成果,帮助企业占领了市场的制高点。“天远”公司的光纤活动连接器、光电转换器、智能ODF等高新技术产品,以及公司几大系列上百个品种的产品全都获得了信息产业部进网许可证,成为上海供应厂商。
抓机遇、永创新、高标准、严管理,出成果。“邮迅”在规模壮大的同时,先后获得了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以及全国质量稳定合格产品、中国质量·服务·信誉AAA级企业、上海市首批小巨人民营企业、上海市闸北区科委“十佳”科技企业、A类纳税信用等级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主要产品均通过信息产业部和个专网入网检测;周余良也获得闸北区“十佳科技企业家”和“闸北区第四届优秀青年人才”等荣誉称号。
C.夫妻创业,贵在实干。一位给他们送了
6年货的驾驶员居然不知道他们就是公司的老板。
世界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夫妻创业,贵在实干。作为商人,周余良胡江波既是坐商,也是行商。他们经常提着货到上海十六铺上船,有时周余良觉得太累了,想叫个拉黄包车的帮忙提提货,胡江波总是要求自己干。
后来,业务大了,需要用车拉货送货,他们也是自己装货缷货押货。一个给他们开了6年车的货车司机,只知道老板是浙江人,却从来不知道周余良胡江波就是老板。搬迁到新公司办公的时候,他问其他员工:“公司老板是谁?”员工很奇怪:“他们经常跟你在一起送货押货,你居然不知道周董和胡总?”
“老周他们就是老板?”驾驶员闻此消息目瞪口呆,“这样实干的老板,我是从来都没有见过呀。”
亲力亲为,好处多多。也许是得益于从事通讯行业的缘故,胡江波对信息特别敏感。有一次,通讯行业系统组织到长江三峡旅游。有一位老总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从出发到回程,他都没心情看风景。催货使得他疲惫不堪。
“现在还有有钱买不到的产品?”胡江波问他是什么产品?他反问胡江波:你能生产?并说,只要你生产出来,他就要。
胡江波回到上海后,马上展开暗访。得知先前国内通信光纤产品全部依赖进口,而当时上海也只有三位专家掌握核心技术,他们所在的三家企业能生产通信光纤产品。
“我们一定要生产出自己的通信光纤!”凭着这个信念,也说不上是“几顾茅庐”,胡江波动用了许多资源。在很短的时间里,她就解决了技术材料等渠道问题。然而,让人焦虑的是光纤生产设备只有到美国或日本进口,而报批买设备必须要3个月至半年。
“买不到就借。”借设备?这不是天方夜谭吗?胡江波竟然想到了“借”的办法。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胡江波创造了业界的奇迹。她租了一家三星级宾馆的场地,利用国有企业的休息时间,星期五晚上借来设备组织生产,星期天晚上还回去。凭着坚强的意志,胡江波靠借来的设备加工生产出了第一批邮迅品牌的通信光纤产品——SYX光线连接器。
也许你最关心的是胡江波是如何借到设备的?我却要告诉你:依赖进口的时候,这条通信光纤卖到1.2万元,而“邮迅”生产的光跳线只卖600多元。
D.夫妻创业,优势互补。善于总结,不断反思,
是周余良的一个特点;
而胡江波的特点是运筹帷幄,处事果断。
佳讯从天降,喜音逐电来。“邮迅”与国内外厂商的合作与日俱增,业务面涵盖通信产品生产、代理销售、通信工程建设、系统集成服务等诸多领域,已构筑起研发、制造、市场营销和集成服务四个发展平台。作为上海、安徽、山西、湖南、云南等多家电信和广电运营商的主要物资定点供应厂商,公司的配线产品、无源器件和接入网产品不仅在国内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部分产品还批量远销亚太及欧美地区。用户涉及广电、电信等诸多对象,范围遍布全国各地,并在云南、安徽、北京、湖北、浙江、广东等地区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
然而,前进的道路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市场经济,风云变幻。回想创业历程,周余良说:有急躁,更有心酸。
2003年下半年,随着小灵通业务的快速发展和在京、沪等大城市的逐步解禁,“邮迅”把握时机投资3000多万切入小灵通市场,虽然自有品牌PHS手机TE-170早已面市,但是业绩平平。周余良坦陈这个项目是失败的。
夫妻创业,优势互补。善于总结,不断反思,是周余良的一个特点。面对失败,周余良将责任纳入自己的肩上,他说:决策的失误,可以搞垮一个企业。当时,面对企业的扩张,他甚至想到了上市。上千万的代价,教训不能说不深刻。因而,周余良一方面经常到国外走走看看,另一方面,他先后进北大、清大、复旦学习。
而胡江波的特点是运筹帷幄,处事果断。她觉得,一个企业投资失误并不可怕,关键是碰到危机,及早处理。所以,胡江波很快就走出小灵通失败的困惑。将精力化在研发新产品和培养人才上。
林木茂盛而群鸟会集。“邮迅”已聚集了大批优秀人才,一批博士、硕士及通信专业人才不断加盟到上海“邮迅”。
广纳人才,惟才是用,是“邮迅”发展的动力。如今,公司的管理梯队已经建立,企业发展井井有条。空闲时,周余良玩玩收藏;胡江波则到上海荣宝斋的办公室坐坐。采访期间,我们有幸接触了他们的许多上海朋友,在上海的高层圈里,他们也有一席之地哩。
周余良胡江波,真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