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李云高夫妇把“东南西北磐安人”采访组热情地迎进了芳草如茵、鸟语花香的上海市绿洲千岛花园,来到了房前绿树摇曳、屋后波光鳞鳞的259号别墅。说着一口道地的家乡话,喝着一杯清新的家乡茶,浓浓的磐安乡情油然而生。“住着价值千万的别墅,开着价值百万的‘宝马’,这在我小时候是做梦也想不到的。”
李云高如是说。难忘的少年时光:
光着脚丫去上学,捡了牛粪卖蘑菇,宁波割稻睡桥洞
1965年,李云高出生在尖山镇火炉岭村,兄妹五人,他排行老四。8岁开始上学,就读火炉岭村小学,初中在尖山镇中学。由于家里较穷,一年到头只能穿一双布鞋。学校离家有几里路,下雨天没有雨鞋穿,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都只能赤脚走到学校,到校后把脚擦干净,穿上布鞋进教室。那个时候一年到头很少能吃上一顿白米饭,哪怕是吃玉米饼,也是由母亲定量供应的,他每餐只能吃两个玉米饼,事实上,他一餐完全能吃下五个。
读到初中二年级李云高就辍学了,在家烧饭劈柴、饲养家禽,出门耕田种地、奔波劳作,什么苦活、累活都做。有空时就去做苦力,为拖拉机装卸石块,一天只能赚到2元钱。还不时捕捉一些野货卖钱贴补家用。李云高的妹妹说:“我哥小的时候就知道怎样赚钱,抓蛇卖,抓黄鳝卖,为了卖钱,都舍不得吃,反正来钱的活他就做。”李云高自己也说:“在家里,农民干过的活,我都干过,什么活都会。”
十六七岁时,生产队里在种蘑菇,为了多挣几分工分,李云高与其他社员一样,白天干活,多余时间到处捡牛粪。好几次,他都是深夜12点钟起床,打着手电筒,挑着40多公斤蘑菇,走30多公里的羊肠小道,大约要走6小时,天亮前正好把蘑菇挑到新昌县镜岭镇卖。
1982年夏天,李云高跟着堂兄等人坐客车到宁波市割稻,没钱住旅馆,大家只得在桥洞里过夜,忍受蚊子叮咬,第二天去“市场”等着人家来雇他们割稻。因为睡不好、身体弱、天气闷、温度高,有一天,割着割着,李云高因中暑昏倒在稻田里,大家急着用土办法给他医治,让他在树荫下凉一会,待缓过神来,又继续去割稻。因为他们4个人拼成一组,一天能割1亩田,若他不去割要拖大家的后腿,如果完不成任务,东家在结帐时,大家当天的割稻工资就要倒扣。还好,他最终没有给其他人造成损失。
难忘的青年时光:
第一次领到工资,第一次拿到订单
198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姨夫为李云高在磐安环球橡塑厂找到了一份工作,该厂厂长是我县塑料软管行业的老前辈周洪其。李云高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在厂里上班,不必风吹雨打太阳晒,比干农活舒服多了。起初,他干些扫地、整理场地等杂活,有时还得装卸,很吃力地把60公斤重的塑料薄膜竖起来,然后背到车上。当领到第一个月工资时,他别提有多高兴了。厂长看到他平时话不多,干活特别卖力,就及时给予奖励——让他当绕管“工人”,做洗衣机出水管。
在这个厂,他一干就是十年。
兄妹年纪大了,家里急需造新房。为了省钱,当时造两间两层楼所用的30多吨黄沙必须自己解决。李云高常常在下班之余起早摸黑到五里外的小溪里淘沙,或到水库里捞,预先装在编织袋里。晚上或换班时与妹妹一起去拉沙,妹妹牵着牛在前面拉,李云高在后面把着手推车。小路高高低低,沙子一路撒落。就这样,凭着燕子筑巢般的韧劲,帮助家里造了新房。
工龄长了,工人多了,厂里就让他当个小组长,负责机械维修。不知怎的,李云高却很喜欢推销员这份工作,并提出了要求,但厂里认为他文化程度不高、话语不多,不适宜搞推销。无奈之下,李云高做起了“地下”推销员。厂里人手缺,没有固定的货物押运员,机器维修活却不多。抓住这空档,他主动当起货物押运员,借机逐渐认识杭州、湖州等地相关客户。情况熟悉后,他又多了个心眼,每到一地,就找当地的电话号码簿,凡是塑料类厂家的电话号码都记下来,只要距离不远,都会抽空去这些厂家转转,问问有没有尖山厂里能生产的管子,虽然常常一无所获,但他从来不灰心。到了晚上,才急着赶回尖山,回家时常常已是深更半夜甚至第二天凌晨。
那些年,城乡居民家里盛行安装煤气灶、油烟机。1991年,有一次押运时,他悄悄地装了一袋厂里生产的煤气灶管、油烟机管,按照电话本上写着的地址,找到了杭州市煤气公司向一名采购员进行推销。采购员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采购员回到家里,他就自己垫了百把元钱买了点礼品,跟到家里。那个采购员见他心诚,也被他缠得没办法,就与他签订了2000多米煤气灶管子的业务,李云高当时心里比家里住新房还要高兴。他把这个订单上交后,周洪其厂长也很满意,兑现了推销业务费,他也终于成了厂里的一名推销员。
难忘的创业时光:
背着15万元债务办厂,靠着塑料软管客户办厂
跑了2年多供销的李云高有了新的烦恼:“我拼命在这里干,一天只有几元钱工资,这样干只能解决我个人的温饱问题,以后成家养小孩,造房子,靠这样的经济来源根本改变不了家里的生活状况。如果这样一辈子干下去的话,肯定是个问题,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到山外的市场找出路。”
当他把办厂计划说出来时,周洪其厂长很大度,也很支持。由于那时我国的一些乡镇企业都刚刚起步,信用度不高,企业“三角债”情况严重,李云高负责销售出去的产品货款一时难以收回。为了不让企业利益受到损失,周厂长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由周厂长出面担保,让李云高到尖山信用社去贷15万元作为货款交到厂里,该厂在外未收回的15万元货款归李云高所有。李云高同意了这个方案。
1993年,李云高白手起家,用镇工业公司近200平方米的旧房屋作厂房,以家庭小作坊形式办了个厂,取名为磐安顺风塑料厂。他自己既是厂长又是职工还是驾驶员,家庭成员都是工人,从单一产品做起,开始了漫长而又艰难的创业过程!
李云高很清楚地记得那年的苦,有一次,上海客户打来一个紧急电话,要求他无论如何要在第二天把货运到上海,他叫驾驶员抓紧装货,不料,驾驶员生病了。当时,当地会开车的人很少,事实上他也舍不得支付这笔钱。他把3吨重的塑料管制品装到小货车上,装到4米高,自己开着车往上海赶。那时各地的道路都坑坑洼洼,路上常要堵车。每次经过检查站他就心惊肉跳,因为他当时还没有考到驾驶证,他藏在口袋里的驾驶证是假的,稍为查得仔细一点就会被扣车。幸好一路无事。经过8个多小时的颠簸,当终于把货拉到上海时,他全身散了架似的,在车里呆了好久。
这点苦还算不上苦,真正苦恼的是,那年的大部分货款没能讨回来,只是隔三差五地要到一些低档抵债产品,再打折卖掉,总共不到5万元!再把这5万元投入生产,自己舍不得乱用一分钱。
记者在上海市江桥工业区高潮路309号的上海樱宝塑胶软管有限公司办公室采访时,当回忆起这段艰苦经历,与哥哥个头差不多高的妹妹李云菊笑着问李云高:“阿哥,你还记得这件事吗,那年你把所有钱都用于办厂,连买新衣服的钱都没有了。你穿着旧衣服,一直在外面跑销售,有一次刚好我做了条新裤子,我就把新裤子让给你穿了?”李云高停了一下说:“想起来了,我是穿过你的新裤子,噢,是米黄色的!”当无意中扯出这么一条“花絮”时,包括我们“东南西北磐安人”采访组记者在内的10多人哄堂大笑:为李云高创业之初的“狼狈”而笑,为李云高今日业有所成而笑!
笑声过后,李云高继续介绍说,“就是这不到5万元的钱为我的创业注入了流动资金,如果没有这样一笔货款的债权转移,我也无法办厂。那一年我真是顺风啊,当年就赚回了这15万元贷款,还新买了一辆价值20万元的米黄色桑塔纳轿车。尖山镇信用社见我的账户上有钱,连还款都没有催,我知道,大家都在帮我。”
这种作坊式的工厂连续办了七八年。看到利润空间日趋压缩时,李云高打起了小算盘。当时,他的一个客户在江苏省昆山市,因为路况不好,路程又远,一个3吨车一次最多只能装2000根管子,开车需要八九个小时,一趟运费还要1600元,仅为昆山一个客户送产品的运费一年就高达10多万元。为此,李云高采取了一个跟踪客户办厂的办法:客户在哪里,小作坊就开到哪里。
很快,他就在昆山与客户仅一条马路之隔的地方,租了厂房,办起了塑料厂。生产出的管子,直接用几辆五六米长的平板车拉进客户的仓库,不用一分运费和仓储费。那几年他在昆山、上海、广东开了3个分厂。这样一来,不但供货及时,运输成本降低了,而且更要紧的是能及时了解用户信息,随时改进产品质量,给用户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李云高的开拓进取得到了社会的好评,他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97年,他荣获磐安县“十大文明青年”称号,同年被共青团金华市委、科委评为“金华市青年星火带头人”。
难忘的上海滩时光:
作坊式企业鸟枪换炮辍学儿如今重回学堂
1995年,李云高以软管为主体的产品开始打入日立、三菱公司,2000年,在上海江桥工业区注册成立了上海樱宝塑胶软管有限公司,购买了30亩土地,建设了10000平方米的厂房,至此,李云高彻底告别了作坊式生产方式。
建一个像模像样的厂房是容易的,但要建一个现代管理模式的工厂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海樱宝公司的业务不断扩大后,国外的客户、国外的品牌厂商随之而来,他们对企业管理要求越来越高,而且要与国际接轨,企业面临着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不仅要有良好的硬件设施,更要良好的软件配套。
为了改变企业面貌,李云高再一次走进了阔别已久的课堂,多次参加专题性研修班,学习现代生产理念,掌握现代管理知识,有时还主动到日本的日立公司参观学习。同时,他还引进专业人才,扩大管理队伍。
几经磨练,樱宝公司终于适应了与国外公司的合作!2002年公司通过了ISO 9001质量体系标准的认证,制订出了一套完整的质量手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企业管理制度,成为日立、三菱和台湾樱花的合格供应商。一个当年不起眼的家庭作坊现已成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里一家有一定声誉的企业。到目前为止,企业固定资产已达5000万元,年产值达6000万元,每年生产各类软管1000多万支,其中50%出口国外,正常生产的产品有6大系列、180个品种规格,长年与国内外知名品牌的空调、洗衣机、吸尘器等家电配套,产品广泛受到日本、意大利等国厂商的青睐。
在搞好主业的基础上,李云高又搞起了“副业”:2007年他成为南京一家公司的股东,投资1000万元,生产冷却设备;今年已与广东一家公司合作,投资400万元,上马模内镶件注塑项目,生产3G手机后盖板;目前,李云高正与上海一家公司商谈,到新疆的一些边境地区分期投资8000万元,开发风力发电项目。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如今,步入中年的李云高,已在事业发展道路上实现了一个个财富梦想,而他创业创新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反而迈得更加坚定从容,意气风发。身在异乡的李云高,始终挂念着磐安家乡的发展和父老乡亲的生活,近几年,他都为老家的村民买了医疗保险,还捐助公路建设,用自己的方式报答家乡。
当采访结束时,李云高告诉我们,2008年他已在上海奉贤区购买了20亩土地,并注册成立了上海磐云实业有限公司,他的樱宝公司短期内又将搬迁。目前,他的公司与磐安老乡周余良、胡江波夫妇的上海邮迅通信发展有限公司毗邻,搬迁后,这里将成为新建上海地铁的一个出口。李云高说:“作为在上海安家的磐安人,我一定会积极支持上海的城市建设,上海发展了,我们这些企业主才能取得更大更好的发展。”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李云高一定会在上海浦东开发区新的“责任田”里“种”好他的企业。
愚者错失机会,智者把握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李云高就是这样一个善于把握机会、创造机会的人。李云高的人生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贫穷也是一种“财富”,逆境也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