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城市,这里有良好的经商环境,这里的政府开明而不保守,政策开放而规范,治安良好,办事方便。只要你有专业水平,选择一个好行业,脚踏实地地做下去,你肯定能成功”——站在拨浪鼓私家菜馆的大门口,倪成林对记者说了这样的话。目前拥有三家规模较大餐厅的倪成林,到义乌生活工作已经20年了,他对义乌这个地方充满了感情,因为这里给了他创业的天地,磨练了他的意志,成就了他的事业。
倪成林是我县尚湖镇岭干村人,1989年起就随外出打工的父母来到义乌,高中只读了一天书就自己放弃学业,改学厨艺,当过厨师、厨师长,然后开餐馆,把餐馆一个个做大。在义乌他的餐馆名气不小,2007年他被选为金华市餐饮行业协会副会长,今年9月还被选为义乌餐饮行业协会会长。
十来岁成为家里的小厨师
倪成林出生于1980年1月,在他十岁时,父母来到义乌下骆宅有个叫清塘的地方,租了24.5亩水田,用来种稻谷。到小学五年级时他开始做饭烧菜,因为父母白天很忙,因此倪盛林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烧饭烧菜,然后等父母回来。“那时不懂把菜烧得怎样才好吃,反正煮熟就行。”当时家里较为艰苦,用土砖和泥巴搭成的灶台里,燃料以稻草为主,外加一个煤饼炉算是奢侈了。由于平时种田没有收入,靠母亲每天晚上做裁缝得到的报酬来维持日常生计。
四年后,父母放弃了种田的活,来到距清塘不远的尚经乡政府驻地,开了个豆腐小作坊,倪成林也转到了尚经读初中。放学回来就是帮父母烧饭、卖豆腐。周末,还要到外地拉锯末,用来作燃料。1996年初中毕业后参加了中考,数理化成绩不错,可英语不行,他被某普通高中录取。等开学报到第一天,他发现这个学校校风不佳,因为放学后他看到的都是一对对手拉手谈恋爱的学生,觉得很气馁:自己反正英语跟不上,考大学希望不大,在这样的学校也学不到什么。于是,第二天他就从学校跑了回来,随后就到下骆宅镇政府开了介绍信,准备到杭州烹饪职业技术学校学厨师。
这一段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今后的人生走向。在采访时,他笑着说:“小时候烧菜做饭是后来当厨师的基础,卖豆腐是学做生意的基础,和现在的发展倒是一脉相承的。”
从厨师到厨师长
1996年下半年,倪成林到了杭州烹饪职业技术学校烹饪专业学习,一年后回义乌实习,父母为他聘请了当时中宝宾馆的厨师长朱东潮作为他的师傅。因为朱东潮口碑好,人品不错,技术也过硬,倪成林从他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特别是为人处事方面对他影响很大。
跟了师傅一年后,师傅自己也下岗了,倪成林也跟着失业。由于当时酒店少,厨师就业难,歇了一段时间后,朱东潮介绍他到当时火车站边的双庆宾馆当厨师长,19岁的倪成林开始挑起了大梁,负责整个厨房的管理。同时,他承包了他朋友的一个酒店--当时我县城滨路金辉大酒店的厨房,自己当厨师长,派厨师过去经营。这种被称为“包厨房”的经营,是他做厨房生意的第一步。厨房生意做好了,他的信心也足了。
厨房是酒店的心脏,厨房管理涉及到制度、用人等许多方面,管理要求十分严格,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有“铁的纪律,军人的作风”。此外,控制成本、开发新菜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双庆宾馆一年多时间里,他赢得了饭店负责人和顾客的好评,合同到期后,他准备出义乌闯一闯,21岁过生日的那一天,他来到了东阳黉门广场旁的丰香园美食城,开始了合同期为一年的包厨房。
挺过最艰难的日子
2000年,当21岁的倪成林带着二十多个人来到丰香园美食城时,当时有人就怀疑:年纪这么轻的小伙子,管那么多人能行吗?这一年,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一年。困难不是别的,而是这样的工作环境,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
当时那个酒家厨房的通风管道是直接通向下水道的,厨房的油烟通过下水道远处的窨井排除,窨井口附近的居民受到了污染,就向有关部门投诉,窨井口就被封了。出气口被堵,加上下水道垃圾物多,排气就不畅。特别是夏天,热气排不出,导致厨房高温热气积聚。厨房的高度是2.8米,越靠近顶部温度越高。在夏天,离地面2米以上的地方气温可达到73度,厨师的高帽子顶部常常戴不到一天就融化,地面附近的温度也有40度左右,烧菜的每个师傅都在炉灶前晕倒过。小的排风扇用了不久就融化了,只好改用滚动式的大排风机。日光灯管用了就爆,灯管护套融化,后来就改用金属灯罩的太阳灯,即便如此,灯管也要一天换两根,
“一只煮熟的鸭子,放在厨房不到三天就干燥膨松”,倪成林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烧菜时大家都赤膊上阵,太热了就拿起水瓢,舀起一瓢冷水往头上一冲,继续烧菜,一个菜烧好了就把身子蹲在地上歇会,这样离高处的热气流远一点,可减少热流的冲击。一般外面招来的师傅干不到三天就吃不消,走人了,只有他和他的徒弟在这样的高温环境里坚持了下来。
在丰香园的一年,是锻炼倪成林意志的一年,也是对他诚信度考验的一年,因为他签订了一年的合同,无论如何要坚持下来。那年倪成林的体重从62.5公斤降到了54公斤,至今,他手臂上静脉还是突出的,原因就是在烧菜时头顶浇冷水,一冷一热的交替引起的静脉暴胀。“从那个厨房出来后,什么艰苦都不怕了”。那一年,他为酒店老板创造了93万元的利润,平均每天的营业额超过2万元。
找最好的酒店进修
从东阳回义乌后,倪成林作了短期休整,他觉得自己的技术和管理遇到了瓶颈,需要进一步提高。于是,他决定到当时义乌最好的酒店——信联大酒店去进修,再度学习。当时义乌信联大酒店是全义乌生意最为火爆的酒家,知名度也最高,单体酒店的营业额每天平均在10多万元,在全省排名前十强。
到信联学厨艺的目的是自己开饭店,因此倪成林特别用功。“看在眼睛里,做在手里头”,学厨艺就是这样,要比别人多做才能学到真本领。中午,别的厨师下班了,他就在值班;别人在玩在聊天,他还是在学,把管理和操作牢牢记在心里。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倪成林觉得自己可以开饭店了。
首家餐馆——盛林饭店
2002年7月,倪成林揣着2.5万元资金,加上从亲友处借的8万元钱,在宾王市场商贸区租了两间店面,开出了盛林饭店。早晨6时起来买菜,8时到10时30分睡觉,中午开始工作,烧菜、购买物品、洗碗……。他带着四个徒弟,五人分工明确,两人烧菜,两人切菜,一人打杂,一直忙到深夜2时。饭店一开张,生意就不错,第一天营业额就达到了850元,后天每天的营业额都超千元,生意好时一天收入4000多元,每到夜晚,门口过道和后门的公园边都放满桌子,挤满了客人。
那时,商贸区附近的饭店不多,而盛林饭店是在那一地段生意最好的。经过一年多的经营,有了些积蓄,准备扩大投资。2003年冬,他投资28万元资金,在原址把店面扩大到三间店面三层楼餐厅。在扩建过程中,他一边营业一边装修,自己要下厨,又得买菜,累得骑在三轮车上就会睡过去。饭店扩建后,倪成林就转变了经营方式,自己不下厨了。2004年,规模扩大后,饭店的生意翻了一番,名气也渐渐响亮起来。
第二个饭店——紫酝轩
盛林饭店成功后,倪成林就考虑扩张了。当时,在廿三里开元南街有一处饭店,因经营不善需转让,倪成林得知此消息后决定把它转让过来。这个饭店的老板已经是该处第五个老板,他和此前的四个投资者都在这里亏了钱。地段、环境都不错,但为什么会亏损?倪成林对其作了总结后决定全面改变经营思路。
首先改变饭店环境,装修必须超前,给人的感觉要清洁、卫生、舒适。其次,菜品口味要适合义乌人的消费趋势。再则,收费要合理,让人吃了觉得实惠。2005年初,这家名为紫酝轩酒店的饭店开张了,第一个月生意一般,每天营业额两三千,从第二个月开始平均每天营业额达到了2万元,生意好时一天有3、4万的收入。倪成林的经营思路取得了成功!
紫酝轩酒店开业一年,为倪成林带来了200万元的利润。到现在,该饭店还是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势头。
第三家酒店——拨浪鼓私家菜馆
两个饭店的发展为倪成林积累了资本,他决定投资第三个餐馆。2007年11月,总投资400多万的拨浪鼓私家菜馆开业了,在此基础上,倪成林成立了义乌拨浪鼓餐饮有限公司。拨浪鼓私家菜馆位于义乌体育馆东侧,整栋房子都用于开酒家,共有店面11间,第一、第二层为大厅,第三、第四层为包厢,底层厨房加一楼部分厨房设备面积达600平米。为了便于顾客停车,倪成林投资10多万资金修整了门前的土堆,建起了可提供300辆轿车泊位的停车场。一年房租需60多万,装修及各种设备采购为300多万。酒店有工作人员190名,其中厨师80多名,管理停车的保安就有10多名。可同时容纳1000多人就餐。
“如果把当时开的盛林饭店比作游击队的话,那么现在的拨浪鼓私家菜馆则是正规化的集团军”,倪成林说,现在的管理是正规化、团队操作。在用人方面,从总经理、副总、部门经理,到行政总厨、厨师长,聘用的都是专业化的高级管理人才,同时还经常邀请业内专家前来培训指导。在成本控制、市场采购、质量管理、口味定位等方面实行标准化。厨房管理导入了行业标准化的“五常法”管理,原料物品排放有序,地面干燥干净,“穿着布鞋进厨房,出来时鞋子还是干的”。烧菜的原料多少、烧煮时间、口味要求都是确定的。上一桌菜的时间也是确定的,通常在25~30分钟内完毕,因为义乌生活节奏快,时间宝贵,用餐时间大多为45分钟到一小时,上菜时间必须快。同时在确定中也有所变化,比如菜品口味,由厨房确定适合当地用餐习惯的标准口味,同时由于商城各地人口众多,又必须准备各种菜肴的口味,以吸引各个消费群体。
拨浪鼓私家菜馆综合了大酒店和农家乐的特点,既有大酒店的品位,价格又比大酒店实惠;有土菜馆的风味,但比土菜馆的档次要高。在这样的经营理念指导下,饭店生意异常火爆,平均每月的营业额达到200多万元。2008年,该酒店被评为“浙江省餐饮名店”。
管理理顺了,倪成林就变得轻松了,“通常在三家餐馆每周巡查一两次就行。”现在,他旗下的三个餐馆共有员工300多名,均采用专业化管理、团队操作的管理方式。由于他在酒店经营中的成功,去年,他被义乌市政府评为“十佳创业标兵”。下一步,他准备瞄准义乌客户业务商谈的需求,开发有特色的高档休闲酒店,目前正在筹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