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个知识分子。当年他辞去教师职业去种香菇,很多人不解。如今他拥有了自己的一番事业,有人说了,幸亏他做了这个选择,否则哪有今天?凭着山里人的淳朴正直和仗义行善,凭着自身过硬的技术和不畏艰难的执着,他在京城香菇行业声名远播。
也许对今天的成就,郑焕平还不是十分满意,但是他在创业的过程中赢得了尊严,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立志创业 从头再来
1968年出生的郑焕平是我县万苍乡胡庄人,1989年毕业于浙师大化学系。大学毕业后到县志成中学教书。在当时,这所民办学校看不到前景。郑焕平尽管书教得很好,温州的学校也想高薪聘请他去任教,但他觉得到其他学校教书对老校长难以交待,还是自己出去闯的好。因为当时当老师待遇低,加上民办学校处境艰难,看不到前途,1994年他辞去了教师职业,到北京做香菇生意。他的一位朋友在北京种香菇,介绍说北辰购物中心香菇价格达到每公斤70-80元,菜市场的价格最低时也有10多元,而此时,我县香菇行情最好时也才每公斤10元,一般价格大都在5-6元左右。
到北京后,他发觉并不是那么回事。北京的香菇消费尚未普及,每日的市场容量不到1000公斤,数量不大。一般来说,他每次发到市场的货超过800公斤,第二天需求量马上就减少了,所以刚开始那一年也没有赚到多少钱。
1995年,我县在京创办的科安公司在河北香河、北京朝阳十里河一带搞了两个香菇基地,着力发展香菇生产,聘请他为技术员。第二年香河基地规模扩大,聘请的磐安籍技术员达到了10名。由于基地规模过大,加上管理不善,后来这些基地渐渐消失,技术人员也分散了。1998年开始,郑焕平和两个朋友一起在京郊八各庄建了20多个香菇大棚,由于管理得当,种植效益明显。在夏菇上市季节,他们的基地可以左右北京市场。在那儿,他们合作种了两年香菇,收入还不错,每人年收入达到了10多万元。
1999年后,郑焕平撤出了八各庄,到顺义通州建立了两个基地,产量可容纳30万袋香菇。当时香菇价格较为平稳,白灵菇的价格却很高,可达到每公斤40-60元。于是在当年下半年开始他就种起了白灵菇。白灵菇的技术难度大于香菇,一般的人种植起来往往成品率不高,而郑焕平却凭着他的经验和技术,使白灵菇有较好的质量和较高的成品率,通常销售价都可以达到每公斤40元,春节期间达到了60元/公斤。
加工菌棒 遭遇亏损
他的技术吸引了人们的关注,2001年底一位业主看中了他种植白灵菇的技术水平,要求他代加工40万袋菌棒。当时白灵菇的栽培以瓶栽为主,由于瓶栽成本较高,对方提供了袋栽的技术工艺及菌种,想通过郑焕平实施袋栽白灵菇。
其时,郑焕平已经积累了40万元资金,他想再奋斗一年赚个10万,就可以用这50万回老家办个厂。怀着这个美丽的梦想,他连合同都没签就承接了这笔业务。从2001年12月开始,他就租了冷库备了原料,开始加工。经过三四个月的努力,到次年4月15日全部加工完毕。第一批筒袋在3月中旬前生产完毕,生长状况良好。3月中旬后生产的菌棒,因气温升高,养菌时间短,导致后储营养不足,产品质量达不到A级要求。再加上对方资金链断裂,管理不善,业主没有付给他加工费。一年下来他反而亏了25万元。
经过失败的教训,郑焕平总结了经验:白灵菇的出菇温度在8—10度间,养菌时间为50-60天。发菌后,尚需复菌50天,其间要维持在低温水平,待受冻后再融化才可出菇,这是个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的过程。在北京地区,通常在8月份开始生产白灵菇筒袋,次年1月份出菇上市。经过分析后,他觉得可以提前培养菌棒,提前产菇上市,以时间差赢得利润。但北京的夏季气温较高,必须选择低温的地方培养菌棒,于是他决定到张北做筒袋。张北地区位于离北京300公里外的北面,由于那一带地势较高,夏季气温在20度上下,对培养菌棒特别有利。这样就形成了“张北做筒袋、北京种白灵菇”的模式。
同样的菇 人亏我赚
2003年到次年,郑焕平采用了“张北做筒袋、北京种菇”的模式,原本需在8月份才能开始做的筒袋,他6月底就可以在张北做,到11月就可在京出菇,产品上市比别人提早一两个月,取得了价格优势。这两年的白灵菇主要销往广州,在白灵菇上市季节,通过飞机送达,由于种菇人多了,价格从开始时的每公斤40多元,逐步下跌,后来只有每公斤12元。那两年,北京地区的白灵菇种植业主,除了郑焕平和他的朋友每年能赚7、8万外,其余的大都亏损。而且,在做白灵菇业务的同时,他也兼顾着香菇业务,抵御了单一产品的风险。
郑焕平想,珍稀菇类靠的是市场稀缺,如果大家都种了,效益肯定会下滑。于是他又转而瞄准市场需求量大的香菇。
重新把握主打产品 经营香菇再创佳绩
2003年底,在张北搞白灵菇生产后期,他就意识到珍稀菇潜在的风险,于是他和几位亲戚一起承包了京郊的100个香菇大棚。同时,他还不断把菇类产品的配送业务扩大,在2003—2005年间,一些超市和配送中心,每天需求的香菇达到近200公斤。后来,随着这些配送中心业务经营不善,加上货款回笼周期长,资金积压严重,郑焕平逐步淡化了配送类业务。
在外创业总有许多艰难,有时甚至会遇到危险。北方的大雾是很可怕的,严重时两三米以外的路都看不清楚。有一年大年初二的上午,郑焕平送货到几十公里外的目的地,正要返回时遇上大雾天气,越往回开雾越大,无论是开着大灯还是防雾灯,均不奏效,三米以外看不到任何东西,一不小心就会撞到路边树上,甚至差点把车开进路边的水沟,原本不到一小时的车程他开了六个小时。到了驻地后,郑焕平心想再也不赚这种钱了,后来他就不敢在大雾天开车了。
2005年他联系到了菌棒出口到美国、韩国、日本的业务。由于国外当地培养菌棒原料价格高,人工费用大,成本较高,那里的食用菌种植业主往往采用国外采购筒袋的方法。当年郑焕平向美国发了四个柜的香菇筒袋,次年增到了10多个柜。在2007和2008年间,每年发往国外的货物达到了30多个柜,除了供应筒袋外,还开始了香菇的出口。今年,因受经济危机影响,出口量有所下降,但郑焕平说,明年将会有较大回升。
郑焕平在做香菇和筒袋出口的同时,通过租赁和自建的方式在通州区的小营和兴各庄建立了28个大棚,投入资金50多万元。北方的大棚和我县的大棚差距较大,分冷棚和暖棚两种,暖棚比冷棚的投资要高很多,其一侧目有两米多高的砖墙,覆盖物除了塑料薄膜外还有遮阳布保暖被等,同时还配有卷扬机,棚内有微喷设备,占地面积大约一亩,每个棚投资在6万元以上。
在种植香菇方面,他本人主要是负责技术辅导,雇佣了一批来京打工人员负责生产管理。一些打工人员在他这里学到了技术,回到老家后自己种植香菇,走上了脱贫之路。
以一技之长 领农户致富
郑焕平每到一基地都以他的技术帮助农户,带着他们走向致富之路。
1996年后,在河北香河一带经他传授技术学会种菇的农户达数百户。在通州八各庄建立基地后,不断有附近河北、京效的农户前来请教,小营村原来10多户农户均由他提供菌种、负责技术辅导种植香菇,那些农户种菇的几年每年年收入都在3万以上。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农户的所有技术指导都是免费的。
从去年起,他开始向怀柔地区一带的农户传授技术。怀柔地处山区,气温相对较低,许多菇类产品可比北京其他地区上市早半个月,这样利润空间就相对较大。一位来自温州的老板在那里创办了北京维生宝观光农业公司,目前在怀柔的老西沟建立了老西沟蘑菇园区,拥有50亩土地,47个菇棚。该公司老板长年聘请郑焕平为技术合作伙伴,公司支付技术咨询费,郑焕平以技术帮助公司生产香菇。维生宝计划办一个菌棒厂,把菌棒卖给当地农户,让他们发展食用菌,而这一切要通过郑焕平的帮助。8月份记者在老西沟采访时,郑焕平发现蘑菇园区的工人在采摘平菇时技术不当,他当场向他们传授采摘的手法,并告知他们因采摘方法科学与否会导致每公斤平菇市场卖价差达到0.60元。从2008年5月底到目前,郑焕平每个星期都要到120多公里外的怀柔基地进行指导。此外,他和维生宝公司进行了协商,明年采用订单的办法收购怀柔的香菇,凡和郑焕平合作的农户(一般每户种3-4万袋),由维生宝公司提供菌棒,郑焕平负责收购产品,使每个种植户有3-4万元的收入。
开拓新的种植模式 发展林下经济
郑焕平是个硬汉子,他觉得干事业就得凭真才实学、凭过硬的技术吃饭,凭自己的劳动和人品吃饭,因此他不愿求人,按市场规划去做,也从来没有得到过政策上的补助。在种植香菇的过程中,他试验了一种新模式——“杨树+大棚”模式,即在冷棚的两侧种上杨树。由于种菇要经常浇水,而杨树喜湿,土地潮湿有利于杨树的快速生产,杨树长大又有遮阳作用,可使气温降低,这样又有利于香菇生产。他测算了一下:一个大棚的周围可栽100多棵杨树,杨树5年成材,到时树的价值每根至少可达50元,那么光杨树的收入就可达5000元,平均每年可增效益1000元,而且这种模式有利于绿化环境,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
此外,他还计划明年在兴各庄的林地里建立100个大棚,发展林下经济。他介绍,在林地里种大棚香菇,有许多优势。首先是温度低,夏季室温38度时,林下只有32、33度,有利于香菇生产。其次,林地出品的菇,质量好于暖棚,口感相对更纯。
别人眼中的郑焕平 一个能干的好人
“他这人,好!为人好,对朋友忠诚,守信用”、“答应了的事坚决照办,言出必行”、“这人信得过”、“技术上有一股钻劲”——和郑焕平打了10多年交道的县食用菌办公室技术人员李强是这样评价他的。
据介绍,郑焕平在北京种菇之初,许多技术上的问题常常向李强请教,每次电话一打就是半小时、一小时,对遇到的问题一股劲地钻透,有时夜深了李强想睡觉了,郑焕平还是不肯罢休,一定要把问题钻透。
“他这样搞技术的人自有一条路,书生气重,直筒子。”郑焕平的一位亲戚也道出了他的看法。在1996年前后,郑焕平帮天津的一个朋友来磐安采购香菇,对质量把关极其严格。当时就有同乡朋友劝他对质量要求不要那么高,对本地人要宽松些,他回答,“亲情和质量是两码事。这些香菇运出去,代表的不是我个人的形象,而是家乡的形象,产品质量要更加严格才是。”事后,人们了解到这次来磐收菇,他完全是帮朋友的忙,没有赚一分钱。和朋友合作做生意,他有一条原则,有利共享,如果亏损宁可先让自己吃亏。
他也是一个讲求效率、朴实不摆架子的人,早些年,他无论到哪里总是开着一辆福田农用车,当地的许多朋友一直劝他:“在我们眼里,你是浙江来的大老板了,老开着一辆农用车,与你身份不相符。换辆轿车吧”。他觉得,做生意重在效率又不在于面子?一直没有买。直到今年,他要经常外跑谈业务,开个农用车有些地方还进不去,远途也不便,才买了一辆丰田轿车。至此,他才成了个开着轿车的种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