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是个好地方。一道长长的海湾盛拥着一弯蓝蓝的海水,背倚着齐鲁大地这片敦厚的土地,形成了青岛独特的人文和宜人的气候,更还有她那天然的港湾和包容的气度。
林苗文就在这里创业。这个来自我县尖山镇林庄村的闯荡者,17年前,他在近乎穷困潦倒的境况下来到青岛。历经17年拼杀,成功地创建了青岛市百强民营企业——东海龙塑钢材料有限公司,不仅给他带来了滚滚的财富,实现了他创业的梦想;还让他兼容并蓄,融会齐鲁的智慧和山里人的灵气,形成了他独特的性格情趣和经营理念,让他的“东海龙”从青岛这个港湾出发,叱咤于商海,腾飞于山东。
春天里开始的创业,却遭遇冬天般的严酷
林苗文原在我县供销系统工作。那时在供销社工作是很令人艳羡的,更何况脑袋活络的他还是供销社领导心目中的好苗子,这培训、那先进都有他的机会,大家公认他会认准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1988年,在供销社里干得正欢的林苗文竟然提出留职停薪创办塑料厂的想法。
那是一个春天,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人们经历了久久的压抑而创业劲头勃发的春天。尖山人嗅得了市场的先机而相继办起了塑料厂,颇有市场头脑的林苗文也做起了自己创业的梦想。
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在鲜花和祝贺声中,大通塑料厂开业了,林苗文踌躇满志地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
跑市场,接订单,抓生产,开头的一切都很顺利。这鼓起了林苗文将企业做大的欲望,他特地跑到上海去找大厂、大公司联系业务。似乎天遂人愿,林苗文果然“接”到了一笔大业务:上海一中日合资企业的业务员给了他一笔价值20多万元的吸尘器管生意。此时的林苗文脑海里满是“挣钱”,生意的风险意识鲜有概念。他按业内行规,向该业务员支付了一笔钱数不菲的“回扣”后,带着新接的订单兴致满满地回到尖山开始组织生产。
林苗文的噩运就从这笔订单开始。正当他采购上了订单要求的全部材料,购置了业务配套的全部设备,招聘了生产所需的企业员工,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之时,一个几近灭顶之灾的打击不期而至:1989年的那场风波,让他所接订单的那家厂家生意锐减,厂家单方面取消了合同,那业务员也似人间蒸发从此杳无音讯。
那时的市场经济还很不规范,林苗文除了干瞪眼之外别无他法。而此时的他已经支付了全部材料款,并已完成了大部分业务的生产。望着堆得小山似的吸尘器管,这些曾让他希望膨胀的塑料管子,一夜间成了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的伤心果。林苗文就此历了长达六年之久的挣扎迷茫之境。
生产戛然而止,所有的投入都成了不能变现的死钱,债主上门催钱,上家逼要材料款,工人讨要工资,林苗文陷入了重重的债务之中。一时间,他求东家,告西家,四处筹款借钱,让他饱尝了人间冷暖。
林苗文现在回忆起那段日子还忍不住泪花盈盈。他说,那几年,他家就靠他妻子的那一点工资生活,一个月百来块钱,过得真不是人过的日子。有一年过年,他家穷得连拜年货都买不起,无奈之下一家人硬着头皮年前就住到老丈人家里,美其名“是与老人们一起过年”,实际上图的是“省那点可怜的拜年货”。
夏天里的仓惶出走,却收获了秋天般的丰收
人在困境,对内不能养家糊口,对外不能办厂经营。期间,林苗文挣扎过,彷徨过,他曾向尖山镇租过房子想重新振作,也曾到玉山镇办过塑料厂想东山再起,可都因资金问题而难以遂愿。
“在老家我是实在混不下去了。”经历了数次碰壁,面对着沉重的债务,林苗文萌生了远走他乡创业的想法,并留意起这一方面的信息。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林苗文听说“山东塑料管生意好做”的信息。他稍作了解后,于1993年年初,一个人悄悄地北上山东进行考察。
从济南到青岛,再从青岛到即墨,一路考察,林苗文最终将重点放在即墨。他了解到,即墨市场上吸排油烟机管销量很大,每天都有大量的管子进出。并为了进一步了解即墨市场的情况,他在即墨一住就是三个月,白天逛市场、看行情,晚上回到小旅馆里忙盘算、作规划。
三个月后,林苗文回到老家,一头扎进远行的准备之中。他请人刻制了两副吸排油烟机管模具,私下里对原有机器进行了改装、清理……一切都在悄悄地进行,小心翼翼地谋划着。
林苗文说,经历了创业的失败,面对前途未卜的这次远行,当时的心情十分复杂。他没有回头路,但又不能输,也输不起。心情就此变得起起落落,沉重的心理压力让惯来不尚迷信的他为这次远行特意去挑了个日子。
1993年9月9日上午9时,在这个让林苗文一生记忆的日子里,他开着那辆破旧的面包车,拉着两车设备,带着7个职工正式向山东出发了。
那天,太阳一大早就热热地炽烤着大地,8个人挤拥在那狭小的车厢里,沉闷的氛围掺合着窗外飘进的热浪,让人有一种近乎窒息的味道。此时的林苗文心里似打翻了五味瓶,有希望,也有辛酸;有憧憬,也有迷茫,酸甜苦辣一齐拥上心头,沉沉地压着他的内心,让他久久回不过神来。
一路奔波,两天一夜的车程似乎让林苗文感觉不到疲惫。车一到租来的厂子,他们8个人就临时当起了卸车工,满满当当的两车设备和一车生活用品,他们花不了几个小时就全部搬进了那狭小的厂房里,并当天就开始安装。连续三天四夜,林苗文没白天没黑夜地在车间里干着,一直忙到第四天机器开始正式生产,他累得撑不住了,可还是舍不得离开车间,捡着车间的一角,铺开一块硬纸板,合着衣在那里一睡就是一天一夜。
有心人天不负。他们生产的吸排油烟机管在即墨市场上出奇的好卖,一天一个面包车,拉到市场上去三下五除二就被各摊位分抢一空,而且都是现金现货交易,利润也相当可观。如此持续了两年,到1995年,林苗文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花52万元钱买下了租用的厂房,并投资新建了职工宿舍和办公楼。
当“即墨盘龙塑料厂”七个烫金大字揭幕时,林苗文流泪了。八年了,八年的创业他终于拥有了一片自己的土地,拥有了自己的厂房。此中的情感旁人很难体会。林苗文说,他对这座厂房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它,不仅仅给他带来了财富,让他感受到了成功的滋味,更重要的是它洗去了压在他心头多年的“租厂受辱”之耻。
那是林苗文在尖山办厂最困苦的时候,挣扎之中他想另起炉灶租用一处公家的房子,找到一领导去商谈时,对方说:“你原来那个厂都办不好,还想办厂?那些房子宁愿空在那里也不会租给你的。”这番话,字字如针扎在林苗文的胸膛里,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随着盘龙塑料厂的挂牌,一切都过去了。林苗文不仅拥有了自己的厂房,有了自己的办公楼,有了一定的积累,而且还与青岛红星电器厂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关系,实现了他从做市场向做企业的转变。
经风历雨的磨砺,终成高尔夫球场上的潇洒
林苗文的企业在此后的几年得以迅速扩张。1995年,青岛红星电器厂被海尔兼并,随着青岛海尔的发展,他的业务也呈几何级的速度扩张,至1998年企业存款已有400多万元。一起与林苗文创业的妻子最体会丈夫创业的甘苦,想想从一贫如洗的过去到现在的家业,想想丈夫的艰苦和磨难,她劝林苗文“不用再拼命去挣钱了,这些钱只要大家省着点用也够用一辈子的了。”可林苗文心里不这么想,他看到了企业的前景,心里并不满足于眼前的这点成就。
1999年,他投资400多万元在即墨市龙山工业区购置了80多亩土地,并于2003年完成了厂房新建。这次扩张,他更改了厂名,将新厂起名为“青岛东海龙塑钢材料有限公司”。
从“盘龙”到“东海龙”,林苗文跨越的远不止一个台阶。如果说以前多少还有些家族企业痕迹的话,那这一次跨越,他的企业完全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了严格的公司制治理结构,实现了从创业到做企业的蜕变。让林苗文从公司管理、经营琐事杂务中脱离出来,专事重大事务的决策研究和企业发展的宏观决策。企业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期,销售产值连年以翻番的速度增长。目前,青岛东海龙塑钢材料有限公司除是青岛海尔的稳定供应商外,还与海信、大连三洋、韩国PCIC等多家国际著名家电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关系,产品甚至远销中东、欧洲……
林苗文的目标是“两年内企业销售产值要做到一个亿”。为实现这一目标,目前他已有具体的项目,企业二期厂房也正在紧张的施工之中,届时,他将上马一流的注塑生产线,重点开发高端客户。
宏图在胸,按理林苗文应忙得不可开交,可我们在青岛采访的数天里,少见他为企业之事操心,偶有事项请示,他也总能在几分钟之内处理完毕。
林苗文说,他已好多年没参与企业具体事务的管理了,现在我的最大任务是“打打高尔夫,锻炼锻炼身体”。
现在林苗文是青岛华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的金卡会员,他每天早上5时30分起床,驱车10多公里到球场上去练球。偶尔,他会约三、五朋友来一场高尔夫球赛。
林苗文对高尔夫文化十分推崇和享受。他说,你到高尔夫球场去打球,在那绿茵如席的球场上,浅水缓坡,矮树低柳,即便站上一时半会也是一种享受。
林苗文享受着高尔夫文化,也将它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他不舍高价置业“上实·海上海”房产,只是因为它与青岛高尔夫球场相邻;他整个暑假将儿子送到华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训练,目的是想让他从小感受高尔夫文化……
林苗文说,高尔夫文化是一种高雅文化,它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情趣。因此,尽管享受它花费较多,尽管攒钱也不容易,但他觉得将钱花在高尔夫球场上还是物有所值。他联系到家乡,联系到他熟悉的一些企业家朋友说,现在,一些企业家把持不住自己,有了钱后不知道如何花钱,沾上了一些不良习气,有的甚至还染上赌博恶习,耽误了生意、事业不说,有的甚至还赔光了家产。他说,创业容易守业难,企业成功后一个人一定要注重个人的情趣和爱好,这或许是企业最大的软实力。
风雨之后是彩虹,林苗文高尔夫球场上的潇洒又何尝不是他经风历雨、苦难磨砺后的那道彩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