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带母读大学”学子闫希来与母亲的幸福合影。长城网 赵永刚 摄
看上去有点偏小的格子衫内衬白色T恤、深蓝色的运动裤搭配一双白色运动鞋,闫希来入夏装扮朴素而整洁,21岁的小伙子闪耀着无限的青春和活力。
在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就读土木工程专业的闫希来的名字可能不被人熟识,或已被人忘却。但河北景县高中生“带母上学”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刻骨铭心。
把时间退回到6年前。2005年,父亲的猝然离世,让患脑血栓多年已瘫痪在床且神志不清的母亲成了闫希来唯一的亲人。当时年仅15岁的闫希来用幼小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民房,边上学边照顾母亲。很快,闫希来的感人事迹成为全国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闫希来也成为“90后”的励志典范。
“考上大学后,我还会带着妈妈一起去读大学。”2009年,闫希来顺利考入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学院专门腾出招待所的一间十几平米的房间作为母子的宿舍,闫希来母子如愿在大学安了“家”。
早上忙碌的一个半小时
经常在容纳数百人的阶梯教室里上课,让闫希来养成一个习惯:早上7点半之前赶到教室,占个前排的座位,麻利地掏出MP3和英文视听材料,塞上耳机开始“磨耳朵”。时至8点,当大多数学生踩着铃声、卷着课本、拿着早餐冲进教室时,闫希来收拾好耳机,桌子上已换上了上课要用的课本和笔记本。
而在7点半之前,闫希来已经忙碌了一个半小时。
早上6点之前起床,对闫希来来说是雷打不动的作息时刻,他的生物钟也早就调整到了这个时刻。闫希来母子宿舍使用的是张上下铺木板床。6点,睡在上铺的闫希来睁开眼睛,下意识地扒着铁杆床沿看看下铺半瘫在床的母亲。这时,母亲大多数时间还在休息,有时已静静地坐在床边。闫希来会轻手轻脚地穿好衣服,沿着床梯下地,先帮母亲清理干净简易马桶,之后拿上自己的洗漱用品走出宿舍,到公共水房用五六分钟的时间洗脸、刷牙,回来后伺候母亲穿衣、洗脸、梳头、整理床铺,并为母亲倒上一杯白开水。
6点半前,闫希来拿上饭盆走出宿舍,到约500米远的学校食堂排队打饭。米粥、鸡蛋羹、豆腐脑、馒头、包子、咸菜和凉拌菜,母子俩的早餐基本上在这几样饭菜间变换。带回两份早餐,闫希来和母亲一起就着简易木桌开始吃饭,因为母亲右手活动不便,每次吃饭前闫希来都会将饭菜就近放在母亲身边,把勺子放在饭盆里。在照顾母亲吃完饭后,闫希来会习惯性地给母亲打个招呼,告知母亲自己要去上课了,叮嘱她“在家好好呆着”。所有这些事情要在7点前完成,因为闫希来还有自己的“工作”。
7点,闫希来会准时来到学校给他安排的勤工俭学岗位,和另外4位学生一起,打扫办公室,扫地、墩地、擦桌子、打水……用大概20分钟的时间完成。
7点20分左右,闫希来带上书本前往教室。因为是流动教室,座位不固定,而阶梯教室又太大,只有提前去才能占到前排的座位,去晚了只能坐在后排,就听不清楚老师讲课。
下午和晚上的课程比较宽松,闫希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母亲和复习功课。
理解妈妈的“指令”只能靠猜

闫希来排队给母亲买饭。长城网 刘延丽 摄
闫妈妈用手指杯子是她渴了,指饭盆是她饿了。
因为患脑血栓,语言神经中枢受到压迫,神志也不清醒,闫妈妈只能靠用手指和发出长短不齐的音调,来告知闫希来自己的想法;而闫希来只能靠猜测,来尝试判断母亲的意图。
有一次,闫妈妈想吃肉,但就是表达不清楚。看着母亲反复比划的几个动作,闫希来不知所措。是不舒服吗?母亲摇摇头。是想出去透透气?也不是。是没休息好吗?也不是。是不是饿了,想吃东西?母亲将手放在嘴边开始从左向右比划。闫希来这才恍然大悟,母亲比划的像是吃鸡腿的动作。是想吃肉了?猜对了!母亲脸上绽放出笑容,左手来回在脸颊、脖子、面前舞动。
“妈妈的意思挺难猜的,但她的想法都很简单,每次我猜出来后她都会很高兴。”虽然与母亲在沟通方面存在一些困难,但每次猜出母亲的想法,看到母亲兴高采烈的样子,闫希来都很有成就感。
闫希来也在试图理解母亲想要表达的意思。吃什么饭,是闫希来经常会问母亲的问题。一天三顿饭,闫希来都会在宿舍陪母亲吃。大多数情况下,闫希来去食堂打饭;时间充沛时,他也做饭。买饭之前,他会先和母亲沟通一下,看母亲想吃什么,大致猜测一下;买饭时,他会买两份不同的回来,母亲喜欢吃哪份就让她吃哪份,剩下的自己吃;买回来后,他会记下母亲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今后再买时也好注意多买些母亲爱吃的。母亲不爱吃面条,闫希来谨记于心。
5月8日是母亲节。每当有人问闫希来怎么给母亲过节时,闫希来的答案总会是:“给妈妈多买点肉吃。”很多人会感到疑惑,有太多的方式给妈妈过节,为什么偏偏选择这种方式。“因为妈妈喜欢吃肉。”
“因为妈妈喜欢吃肉。”有了这句话,没有人会再提出任何疑问。为了妈妈喜欢,闫希来愿用无数次的猜测被否定,来换取弥足珍贵的一次肯定;愿挤用自己所有零碎的时间,陪伴妈妈左右,忘却校园里的欢歌笑语,不考虑象牙塔里的花前月下;愿放弃“90”后对新潮的所有追求,精打细算,节约开支,以备母亲不时之需。
“没感觉到个子长。”上大二的闫希来仍穿着上高中时同学送给他的格子衫。低保、老家土地承包费、勤工俭学“工资”、甘肃好心人资助,闫希来母子一个月的收入算下来也就四五百块钱。而物价一直在涨,现在基本收支持平。闫希来曾有个账本,现在也不用记账了,能省则省。“每月要交20元的手机月租都有点心疼。”但他是家里唯一可以与外界进行联系的人,因此这个手机还得用着。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不能放弃解决问题的心态”

闫希来母子在大学“安家”。长城网 赵晓慧 摄
“跟个小孩似的。”闫希来如此评价母亲。他清楚地记着母亲是在他12岁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患病的,之前母亲给他留下的印象是“挺疼我的”,当时他也曾像其它家庭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生活。
对闫希来来说,更大打击的是2005年父亲患上了食道癌,尽管花光了全家的积蓄竭力救父,仍无力回天。
接连遭受打击,让幼小的心灵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惑和压力。“自己力量太小,眼看着父亲离去、母亲患病却没有办法,心里挺难受的。”闫希来说,直到现在,他仍感觉很内疚。为此,他常常在一个人的时候偷偷哭,在看到一些弱势群体的报道时感同身受。记得在一堂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修养课上,老师给他们放了一些山区的父母一生操劳养育儿女的幻灯片,再次拨动了闫希来这根最脆弱的神经,他的泪腺几近溃坝。
不幸的遭遇磨练了闫希来超出常人、超越年龄的心智,坚定了他直面困难、永不妥协的意志。闫希来对自己进行了总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解决问题的心态,都不能产生放弃的想法,一定要坚持。”
每当有人对他的事迹致以敬佩之情时,闫希来则认为:“别人没遇到事,别人遇到难事也会这样。”
希来,希望到来之义。闫希来表示,他现在有两个最大的希望。一是愿用自己的经历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二是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其他生活困难的人。
大二上学期,闫希来加入了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今年4月5日清明节,他参加了协会组织的清明烈士陵园扫墓活动。过些日子,协会还将给石家庄周边县市贫困山区开展募捐活动,闫希来表示,他的几件衣服有点小了,还有一些不用的书本,届时他将把衣服和书本捐出去。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闫希来表示,让母亲身体在短期内恢复正常不现实,条件也达不到,但他愿“母亲身体状况保持稳定,和妈妈在一起享受平淡的幸福。”
母亲节 不同的祝福同样的爱
长城网5月7日讯(刘延丽马冬冬)5月8日是母亲节,为表达对母亲的爱,很多儿女心里早已有了“谱”,但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每个人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为母亲送上自己的祝福,献上最真挚的爱,希望母亲健康平安幸福。
羞于出口
“妈妈,我爱您”
“我知道5月8日是母亲节,但从来没有想着要过,因为觉得那样太刻意了,不好意思!”走进省会某商场,一位30岁刚出头的女清洁员正在认真工作,她笑着对记者说,其实自己心里也在为母亲祝福,但就是“爱在心口难开”。当记者问会不会为母亲特意做顿饭时,她说每天全家都在一起吃饭,这就是简单的爱,不用“风风火火”的一顿饭来表示。
而一位导购员也有同样的想法,她说,母亲是一位朴实的农村老太太,在老家一般不过这个节日,所以从来没有给母亲送过很“潮”的礼物,比如鲜花、贵重的衣服,给妈妈做顿饭就可以了。说完,她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她说自己打工在外,前些年母亲没在身边,牵挂天天在,现在每日都可以看到母亲,这对于母女来说就是一种幸福,每天都是母亲节。
遥送祝福
“妈妈,我想您”
老家远在四川的汪先生在外工作已有十几年,提起母亲节,他愧疚万分。“每到母亲节或者节日,我的心里就会酸酸的,我自到外工作以来就很少回家,在西藏呆了五年我只回过两次家,而现在也很少回,更别提为母亲过节了。”他说,身不在家乡,但心却在母亲身边,祝福必须到。希望老母亲健康长寿快乐!
在省会生活了六年的编辑佩佩说,我是母亲的贴心小棉袄,母亲是我心灵的避风港,无论在哪里,我都会牵挂祝福母亲,母亲节来临,我要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她,希望她开心、平安、永远健康!
精选礼物
“妈妈,节日快乐”
“周日是母亲节,我早想好了,为妈妈买一件外套!”来省会工作才一个多月的小谢对记者说,前几天回了趟湖南老家,妈妈也随她来到石家庄,每年的母亲节她都会为母亲准备礼物,今年也不例外。“手镯、项链这些妈妈都有,都是我送的,价钱都不是太贵,但妈妈很高兴,买礼物我以妈妈的需求为第一。妈妈知道我爱她,希望她节日快乐!”喜悦与欣慰洋溢在她的脸上,尽管同样作为一位母亲,心里也有儿子不在身边的难过,但看到母亲的微笑,她也便心满意足了。
“为妈妈买个按摩椅,为妈妈健康着想!”“为妈妈精选一个玛瑙的项链,妈妈也很爱美的!”“为妈妈送朵康乃馨”“为妈妈送个吻”……答案种种,不计其数,儿女们想尽一切办法来“讨好”母亲的欢心。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心里多么地爱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母亲,用一生来诠释一个字——爱,而儿女们也愿意用一生为母亲回馈最诚挚的爱。母亲节到了,您的祝福送到了吗;母亲节到了,孩子们的心声,母亲您听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