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浑激荡的先锋号声
幽默诙谐的寿龟端茶
惊险刺激的炼火表演
国家文化部网站日前公布消息,深泽乡荣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这次,全国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1~2013)”称号的县(县级市、区)乡镇(街道)共有528个,其中浙江省有20个,包括余杭(滚灯)、萧山(花边)、嵊州(吹打)、嘉善(田歌)等。深泽乡是金华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乡镇。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运用民间文化资源或某一特定艺术形式,通过创新发展,成为当地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并广泛参与的群众文化主要活动形式和表现形式,并对当地群众文化生活及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县(县级市、区)乡镇(街道)。
深泽乡距县城5公里,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境内有商周文化遗址,曾有“地僻民风古,山深鸟语娇”的诗句传世。山的刚毅、水的灵性孕育了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独特的民俗风情。据调查,目前深泽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5个,有3个省级、5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炼火”、“先锋”、“四吹”、“铜钿鞭”、“寿龟奉茶”、“四轿八车”、“西方乐”等。其中,“炼火”为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目前正积极争取国家级“非遗”项目;“先锋”、“寿龟奉茶”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化保护遗产,“先锋”、“腰鼓”、“采茶舞”分别荣获中国第七届艺术节金奖、八婺民间艺术节银奖等;有“炼火”、“四吹”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人,分别是陈有根、陈元喜、吕贤宝;有省级文化示范户5户,分别是陈茶花、陈玉德、陈秀珍、陈元喜、陈益锋等户。
文化底蕴的深厚、各级政府的重视和老百姓的广泛参与,使深泽乡的民间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繁荣。2006年,深泽乡被评为第三批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深三村被评为金华市民间民俗特色村。2009年,“炼火”荣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大发现。
近年来,深泽乡成立了农民先锋队、农民女子腰鼓队等民间表演队,他们擅长表演腰鼓、秧歌、走马、铜钿鞭、民间小戏等,全乡共有300多人常年活跃于各种民间艺术活动。其中,民乐队和民间舞蹈队有成员100多人,其余各团队均达20人以上,整合了深泽乡零散的传统文化资源,带动了深泽民间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当地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针对民间艺人老龄化,尤其是有些项目人才缺少的实际情况,深泽乡投资建立了民间文化传承基地,邀请老师前来授课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中老年健身球、舞蹈、腰鼓和民乐。通过加大宣传动员、增加演出机会、以老带新等措施培养新人。现已培养两名10岁的小孩子表演《寿龟奉茶》,10多名小孩表演“小乌龟”。
深泽乡民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周边县市享有一定的地位和名声。近几年来,深泽的各文化团队已受邀参加全国各地的文化展演100余场。“先锋”、“四轿八车”、“炼火”、“寿龟奉茶”等节目,曾多次受邀参加杭州、宁波、温州、丽水等地的大型演出。在文化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提升了磐安的知名度。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深泽乡党委、政府积极向外招商引资,投资8000万元,建立民俗文化园,建造100亩炼火场,带动300多人就业,成为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历史文化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丰富多彩的的民间艺术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将为深泽插上腾飞的翅膀,推动当地的民间文化艺术走上传承发展“快车道”,这朵藏在深山的民间艺术奇葩将会更加绚丽多彩。
深泽三大特色节目
“炼火”,又称“踩火”,是流传在磐安一带、具有地域神秘文化色彩的传统民俗,是古代“祓除”习俗的遗存。炼火的场景与先民狩猎归来围着大堆篝火庆祝狂欢的场景极为相似,因赤脚在通红的炭火上表演而得名。后来,炼火又与“方岩胡公”等地方神祗信仰相结合,兼具驱瘟、避邪、祈福、治病、求平安等信仰目的,形成一整套仪式规范。每年重阳节和胡公祭日,磐安均要举办大型炼火活动。
“先锋”,作为民间艺术在磐安农村流传了几百年,它号声雄浑、气势壮观。“先锋”广泛应用于舞台及庙会中。本地婺剧团在开场的“闹台”前都要吹奏三声“先锋”。庙会活动中,龙灯过场、翻龙、出龙、出虎、出狮时也要吹奏。吹奏的队形有八字形、一字形,并排两行或前后两行等,吹奏时数十支号角齐鸣,动作整齐划一,干净利落,场面十分壮观。2007年《磐安吹打》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
“寿龟奉茶”,又称乌龟端茶,从婺剧小戏《浪子踢球》中的一段独舞演变而来,流传已有160多年。表演幽默、诙谐,节奏分明,形象逼真,表演难度较大,是一个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节目。该节目上世纪80年代就被收录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近几年来,多次参加县、市优秀民间艺术展演活动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