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普查 全面挖掘
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渐入佳境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活”的遗产,日益成为大众关注和保护的焦点。我县虽复县时间不长,但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内容和形式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县相关职能部门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从普查、宣传、申报、展示、传承等各个方面入手,使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开展普查摸清家底。从2007年开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历时2年共搜集非遗线索12591条,普查到重点项目1686个,经过分类和筛选,整合成710个项目,涵盖了民族语言、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手工技艺、消费习俗等18个类别。同时,还完成了民俗用具登记造册、普查资料整理合成、普查数据库建设等工作。特别是我县自行编写的非遗普查数据库软件,被省文化厅确定为省级非遗数据库建设样本。县文广新局因非遗普查工作成效显著,2007年被省文化厅评为“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先进集体”。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以“文化遗产日”为契机,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保护宣传活动,既有非遗实物展示,又有优秀民间艺术展演,还有非遗保护座谈会,普及了非遗知识,提高了民众的保护意识。深挖非遗内涵,编撰了《磐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非遗集萃》和《赶茶场》。其中《磐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非遗集萃》系统介绍了我县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22项,囊括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多个门类;《赶茶场》分五个大章,详细叙述了“赶茶场”的起源与历史沿革、基本内容和形式、传承保护和发扬等内容,共50000多字。
积极申报构建体系。为提升非遗项目保护层次,我县极其重视保护名录申报工作,年年有所突破,成绩喜人。2006年,“炼火”被列入首批浙江省非遗保护名录;2007年,“迎大旗”、“亭阁花灯”、“赶茶场”、“磐安吹打”被列入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2008年,“赶茶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2009年,“叠牌坊”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2011年申报的《乌龟端茶》、《高照马制作技艺》、《磐五味生产加工技艺》等五个省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已获专家组通过。目前,列入县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有59项,其中市级20项、省级5项、国家级1项;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名,金华市民族民间艺术特色村3个,金华市优秀民间艺术家3名。
全面展示打造精品。利用各种平台举办大型文艺活动,展示全县优秀非遗项目:2007年“赶茶场”系列大型活动,2009年“磐安县民间艺术大展演活动”,2010年“中国磐安炼火之夜”,2011年第五届中国·磐安中药材交易博览会开幕式民间艺术展示活动。通过一系列展示展演,“赶茶场”、“炼火”、“先锋”、“大力士摔跤”、“龙凤呈祥”等一大批精品项目得到了有效挖掘和传承,进一步扩大了民俗文化影响力。积极组织优秀非遗项目到外地展演交流,2009年,我县的“亭阁花灯”获“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迎世博扎灯大赛”银奖;2010年,在永康举行的第五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暨浙江传统表演艺术绝技绝艺展演上,我县节目《乌龟端茶》获得了全省绝技绝艺优秀奖。
促进传承推动发展。建立传承人访问和报告制度,对传承人传承活动受阻、大病逝世、有重要艺术成果等情况必报;对传承人家庭困难、大病逝世、收徒传艺、有重要艺术活动、有突发事件等情况必访。利用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对于招收学徒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给予资金奖励,每年春节前都要组织人员走访传承人,送去慰问金、生活必需品,关心他们的生活、健康。积极创新传承途径,开展非遗项目走进校园活动,“乌龟端茶”已在小学生一代中有所传承。(陈飞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