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溪乡史姆村三面青山环抱,双溪水缓缓地沿村而过,滋润着层层叠叠的山峦坡地、沃野肥田。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素有“磐安小桂林”之美称。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绵延不绝的双溪水,不仅滋润着这一方山山水水,而且教化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
清朝末年,就有诸多文人积极参加赶考。赶考回来之后,潘朱海成为很有名气的教书先生。潘朱银因家境贫寒,就开始自学医术。他勤奋好学,学医过程中,边学边实践,热情地为邻近山村的父老乡亲们看病,哪家有人生病了,他随叫随到。且效仿三国时期东吴名医董奉,乐善好施,给百姓看病之后,从来不取分文。他对病人相当负责,每隔一段时间就上门询问病情、改药方,直至病人痊愈为止。因其医术高、医德好,而誉满瑞山。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的儿子因担惊受怕,把父亲留下来的几担价值斐然的医书烧毁了,据说烧了整整一天也烧不完,最后灰烬装了满满一箩筐。憾哉痛哉!
民国中期,出了潘达旦、潘志法、周承模、潘春朝等一批文人。潘达旦毕业于国民党师范学校,在当时而言文化程度已相当高了。潘志法、周承模先生均写得一手好字,至今史姆村人无人能及,遗憾他们的墨迹没能流传下来。潘春朝发奋读书,成绩显赫,成为民国公费生,村里德高望重的大太公就奖励他家一亩“养贤田”。但因家境贫寒,为了饭碗,他毕业之后就不得不提早参加工作了。潘春朝的父亲是个很有名的眼医,他扬善积德,热心地帮人家看眼病。只要病人讲述出自己的眼睛如何不适,他听了就能开出药方,效果出奇地好!后来,他把这一绝招传给了女儿;再后来,失传了。绝招虽然失传了,然他们的精神却代代相传。
到了民国末期,又涌现出了一批读书之人。如,潘孟迪、傅汝堂、周贻忠。其中,傅汝堂也成了一名教书先生,把自己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周贻忠学有所成之后,一直在杭州工作。
解放之后,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人才。史姆村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人才。傅健,毕业于浙江财经学院,在江西省农业厅工作。周清跃,毕业于浙江大学,之后一直在中国铁道部工作。潘建伟,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其祖父潘汝火,幼年家贫书读得少,后开了一铺南货店,晚上记账时把黄酒的“酒”写成了“周”,大家看了哈哈大笑。他虚心请教他人之后才得知“酒”字的正确写法。此后,南货店赚的钱多了,家里富裕了,他就把年仅十五岁的儿子潘孟迪(潘建伟之父)送到杭州念书。潘建伟祖父从此为后代打下了基石,培育出了今日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潘建伟。
如今,村子里依然十分重视教育,为了提高学子们读书的积极性,为了多培养人才,建立了教育奖励机制:沿袭古时“养贤田”的奖励精神,凡考上大学本科的孩子,均可领到500元奖金。500元的奖金,对当今家庭而言,算不上什么,但却体现了一个村子的村风民俗:对读书的热衷、对文化的重视、对精神的追求。
村子里,还有这么几位老人,他们辛苦操劳了一辈子,把自己的儿女培养成才之后,依然勤俭节约。他们舍不得为自己买一件新衣,舍不得乱花一分钱,却大方地把积蓄默默地支持村子里家庭较贫困的孩子,200、500、1000、2000……从不吝啬。还不时地去关心这些孩子的生活、学习,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和鼓励。
有如此睿智的村民,有如此慈善的老前辈,相信人杰地灵的史姆村,必定会培养出更多的学子,将文化脉络代代传承。(出水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