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来到维新乡丁埠头村,一下车记者就看到施工队在溪边忙着铺设石子路,一打听,这条共有700多平方米的石子路是今年丁埠头村秀美乡村建设中的一个投资比较大的项目。
据介绍,在秀美乡村建设上,该村投资8万元,已完成了200多米溪边防护栏建设;投资2万元,建造了600平方米花坛,并栽上了花草树木;8间两层楼休闲长廊,现已完成图纸设计和预算方案;在新农村建设上,已完成了500多米排污管埋设和2000多平方米赤膊墙粉刷。
2005年,丁埠头村拉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序幕。通过几年的旧村改造,该村已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逐步变成一个醒目的新农村。到2008年底止,该村分二期共拆迁了75户(全村126户,不含自然村),拆迁总面积7665平方米,安置总面积5566平方米。共投入资金190多万元,完成了自来水工程、生态沼气池、生态公厕、260米护栏及路灯安装、路面硬化、体育运动场所等项目建设,还建造了休闲公园2个。2009年又拆迁了18户,完成拆迁面积2322.91平方米,已安置面积1496平方米,同时投资30万元完成了防护堤坝建设,投资131万元实现了两个自然村的通村公路建设,引进了灵江源漂流项目,多家农乐正在建设中。
村庄规划是旧村改造的龙头和灵魄,只有对村庄建设和改造进行高标准、前瞻性的统一规划,才能确保建设科学有序,避免随意性,增强特色美和整体美。为此,该村两委邀请专业规划机构——浙江师范大学城乡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中心来该村实地观察,进行科学规划。规划完成后马上召开村民代表讨论通过规划方案,还制定了本村的旧村改造实施办法,在个别征求意见、层层召开会议基础上,先后修改了四稿,直到2005年6月份才召开全体党员、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并通过。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村民自治和民主决策的总体思路,实行了专业决策和民主决策的有机结合。
旧村改造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在实践中丁埠头村始终坚持按章办事。被拆迁的房屋经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分地基与建筑两部分)给予补偿;与拆迁户签订协议,在限定时间内拆除的农户给予奖励;新基实行“一户一宅”争取就近就便的原则进行安置,如拆迁户不愿在第一期安排新基经旧村改造领导小组同意,与村委会签订协议书后,可以在后几期改造中落实。安排新基收费标准,按评估机构评估的新基价格。拆迁农户的旧面积多于新基面积部分,按照每平方米100元的标准由村统一收购。新基安置后的房屋必须按规划,统一立面建设,由村统一组织放样后施工,由村干部专人负责监管。
在坚持按章办事的前提下,该村也有灵活变通的地方。旧村改造过程中,每户家庭碰到的问题可能不同,比如有些拆迁户家中还有两个孩子在学校读书,还有上辈老人要照顾,如果房子拆了,近几年可能无力建新房,遇到这种农户,该村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动心,从而使拆迁户愉快地如期把房子拆掉。对一些喜欢老地基不愿到新基安置的农户,该村要求是干部的主动让出老地基,与干部有关亲戚、朋友要求干部做好细致的工作落实到新基安置。同时,采取优惠政策,到新基安置的农户给予奖励,并适当的降低新基安置费等。
旧村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年二年就能建设出一个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来。为此,在县农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该村又抓住了特色村创建的机遇,找到了由重点整治村向县级示范村过渡的有效载体,让村里能够有机会每年制定目标,并一步一步地进行落实和建设。该村的总体目标是力争在盘峰、维新、高二三个乡镇中率先完成市级示范村创建工作。在没有列入示范村建设的情况下,采取村民自愿集资和多方募捐的方式筹集资金,例如村内小公园建设、堤坝建设拉到企业赞助30多万元,两个自然村机耕路建设村民主动集资26万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