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边上的鱼米之乡,古镇中的文化重地,方圆十里,五座园林,处处庭院幽深;一镇之地,以丝绸闻名,曾经富可敌国;嘉业藏书楼,深藏文化底蕴;丝竹袅袅,演绎诗画水乡;人文荟萃,巨贾云集,江南好,最忆是南浔。”这是2005年中央电视台给“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南浔的颁奖词。南浔镇位于浙江省北部,湖州市东部,东北部与江苏省苏州市毗邻。属太湖流域和杭嘉湖平原,居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腹地。南浔乃千年文化古镇,浙江省百强镇,全国工业千强镇之一,为南浔区政府所在地,是浙江湖州接轨上海的东大门。我们到南浔参观,感受最深的还是古镇的文化。
南浔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的地方。南宋时起,南浔镇就商贾云集,经济繁荣。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上,原产地南浔的湖丝作为代表中国参展的唯一产品一举摘得金银奖牌各一枚。1915年,南浔的辑里丝曾与贵州的茅台酒同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近代,镇上出现了一大批靠经营蚕丝发迹的丝商巨富,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是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南浔镇因此成为“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的江浙雄镇。南浔镇历来名人辈出,从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宋、明、清三代,南浔籍进士41人。现在全国有影响的南浔籍专家、学者有80余人。
南浔是水乡。“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跟我们山区相比,我们是粗犷,他们就显得灵气。“春风悄然踏古道,绿野芬芳弃尘嚣。碧波摇影寻旧梦,青楼游客追新潮。莲庄情隐君思儒,南浔宅显名挥毫。水流舟启无限意,悠悠穿行罗锅桥。”一曲《游南浔》把我们带入了黛瓦粉墙绿柳拂水的江南水乡。
在南浔,我们主要参观了私家藏书楼嘉业堂和江南第一巨宅张石铭故居。这两个庞大的古建筑能够完好保存,堪称奇迹。
走进嘉业堂,让人震惊的不仅仅是它藏有许多海内珍本、孤本以及60万卷书籍规模,更是领悟了它所释放出的文化力量。据悉,嘉业堂藏书楼曾经历两场大灾难:日寇侵华和十年“文革”。然而,嘉业堂藏书楼能够安然无损,靠的是许多有识之士的保护。大军南下时,周恩来同志十分关心浙江两大藏书楼(南浔的嘉业堂和宁波的天一阁),要陈毅司令员派兵保护,不使损失。
张石铭故居,位于南浔镇西街,是清光绪年间以诗人董说旧宅改建的。占地4792平方米,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各式楼房150间,其风格奇特、结构恢宏、工艺精湛,尤其是众多精美生动的木雕、砖雕、石雕以及从法国进口的玻璃刻花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建筑和文物价值,称它为“江南第一巨宅”,实不为过。
启发和感受:水乡古镇景色优美,镇北运河东西横延,镇中河流南北穿越,河街相交桥梁通便。南浔古镇以其格局独特、风貌完好、文化深厚、民风淳朴而成为江南水乡众多城镇的典范和代表。南浔镇政府从1982年开始着手对古镇进行保护性开发,使大批民宅、民居、园林等古建筑得以保存。开发和保护不会矛盾,新的建之容易,古的拆了就无。因而,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保护好古老的建筑就显得非常重要。值得欣喜的是,我县对此不仅很重视,而且还富有研究。如何开发和保护?县农办主任孔令维的《特色文化村保护与利用》和县文广新局局长潘玲玲的《保护与开发传统文化》专题文章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