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酷的造型
诙谐的表演
“乌龟端茶”,又称“寿龟奉茶”,是流传于磐安深泽一带、距今已有160多年历史的婺剧小戏《浪子踢球》中的一段独舞。讲的是古代有一个浪子和一位小姐在一起嬉戏,小姐的佣人——乌龟端茶给他们喝,乌龟得到赏钱后所表现出来的喜悦心情。2007年,乌龟端茶列入金华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从文化主管部门获悉,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单公布,我县的乌龟端茶(传统舞蹈)等5个项目入选,至此,我县省级非遗项目增加到10项。记者采访了陈伟玉,听他讲述传奇式的从艺经历。痴迷戏曲,拜师学艺得“真传”
65岁的陈伟玉看上去面容清秀,体态匀称干练,虽然上了年纪,但举手投足轻盈矫健,一点也看不出老态。“为了保持良好的体能,增加身体关节的柔韧度,我从不忘锻炼,经常要玩玩前空翻、后空翻。”他指着屋外梁上悬挂的两个铁环对记者说。
陈伟玉从小爱好戏曲表演艺术,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就是乡里的文艺骨干。当时,深泽乡联合深一、深二、深三、深四、罗家、田口、马讨山共7个村成立文艺宣传队,从中挑选的人员都是各村的佼佼者,凭着良好的体态和诙谐的性格特质,陈伟玉演起了丑角,并且小有名气。同时代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还记得,陈伟玉最拿手的是与一女角配合表演的《王小二磨豆腐》,那个幽默、戏谑的神态让人忍俊不禁。由于这些经历,加上长期练就的戏曲基本功为以后的《乌龟端茶》出神入化的表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伟玉24岁那年,村里两位70多岁的婺剧爱好者,因为年事已高,担心《浪子踢球》失传,收虚心肯学、身体条件佳、悟性高的陈伟玉为徒弟,将《浪子踢球》的舞蹈技艺传授给他,于是师徒三人共演《浪子踢球》。一个演浪子,一个演小姐,陈伟玉演乌龟,活跃在磐安一带。后来两位老人先后去世,陈伟玉就将《浪子踢球》中最精彩的片断——乌龟端茶进行了继承和发扬,继续为老百姓演出。因为他演的乌龟端茶音乐节奏分明,每个跳步都落在强拍上,锣鼓点与动作配合紧密,音、舞风格诙谐,将身怀绝技的端茶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受老百姓喜爱。业精于勤,《乌龟端茶》享盛誉
陈伟玉至今仍然记得很清楚,当年为了学好《浪子踢球》,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用心观摩、学习师傅的技艺传授自不必说,为了学好一招一式,就是吃饭的时候也不忘揣摩,甚至睡觉时躺在床上也要“过遍电影”,灵感一来立即跳下床练习一番。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刻苦学习和演练,陈伟玉的技艺长进很快,除了能与师傅配合登台,还能单独演出。当时,陈伟玉随乡文艺宣传队一般从古历十二月外出,在安文区域巡演,受到各地群众的欢迎。虽然当时报酬仅为每天1.5元,但和参加生产队劳动的社员比还是高了不少,加上表演是自己的爱好,陈伟玉也是做得兴致很高。就这样,不间断的舞台实践,使陈伟玉的表演艺术日渐成熟,逐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陈伟玉迎来了艺术的春天。1982年,金华电视台对陈伟玉的节目进行拍摄,自此名声进一步扩大,每年邀请不断,至今演出已逾百场。
陈伟玉捧出一叠相关资料摊在八仙桌上,上面有各地发来的邀请函和奖状,记载了他的各项荣誉:2011年被评为金华十大民间文化达人入围奖;2010年在第五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传统表演艺术绝技绝活展演活动中获“优秀表演奖”……其事迹也在县、市、省各级媒体上刊出。晚年心愿,期盼传好“接力棒”
陈伟玉表演时所有跳进动作都是主力腿下蹲的“下桩步”,翻、转、旋等动作连贯,一气呵成,头部动作模拟乌龟形态,伸头慢、缩头快。整个身子像蛇一样前后左右上下扭动,茶盘跟着舞动,茶盘和茶杯却不翻倒,水也没有倒掉,甚至将托着的茶盘倒立,茶盘和茶杯也不掉下来,茶水纹丝不动。当这些表演带给观众以惊叹和享受之时,你可曾知道,陈伟玉是带着一条伤腿在做着这一切。
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一天,陈伟玉摸黑去看田水,结果不小心滑倒,跌破了膝盖,在安文医院动了手术,住了一个月后回家休养。出乎意料,回家后约摸两个月,又一次摔倒导致关节错位,不得已第二次进了医院并做了手术,住了20多天。经历了这两次受伤,虽然陈伟玉竭力康复锻炼,但膝关节的灵活度受到了严重影响。“表演时也许观众难以发现,但自己感到与受伤之前的巅峰状态还是有差距。”一贯对自己严格要求的陈伟玉说。
随着年岁的增长,陈伟玉在表演上逐渐感到力不从心。但由于表演是一项技艺活,对从艺者有身体条件要求,也要具备一定的悟性和表演潜质,所以,没有几年的“传、帮、带”,很难出师。他先后带过五、六名徒弟,目前感到基本符合条件的有两人。另外一点,陈伟玉作为非遗传承人,不是专业演员,要参加生产劳动,感到精力、经费上也受制约。“我真心希望能在后人中传承这门传统技艺。希望县里对我们非遗传承人不但在荣誉上进行鼓励,也出台相关政策在物质上给予扶持,以期把这门技艺发扬光大。”陈伟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