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保质期=保存期
保质期又称最佳食用期,国外称之为货架期,指食品的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适宜的贮存条件下,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如果色、香、味没有改变,在一定时间内仍然可以食用。而另一种叫保存期,即产品可食用的最终日期。在保存期之后,食品会发生品质变化,产生大量致病细菌,如果食用,则有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和急性传染病。所以,过了保存期的食物,必须丢弃。
误区二:不浪费就是“美德”
很多人认为,食物过期后只是口感变差、风味改变、质量下降,只要没有严重发霉变味,就应该尽可能吃掉,避免浪费。
节约固然是美德,然而这种“美德”却容易伤身。比如水果放置时间长了,会出现部分腐烂变质,各种微生物就会不断加快繁殖,产生大量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会向未腐烂部分继续扩散,即便吃的是未腐烂部分,其中的毒素依然会对人体呼吸、神经等系统形成威胁。而水果腐烂后的成分中可能含有亚硝酸盐,对人体有害,食用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情况,严重的还会出现中毒症状。糖果、薯片、方便面等,由于高糖分、水分含量少等因素会对细菌的滋生等变化有所抑制,因而,过期后,看上去也还很正常。吃了这些貌似正常的过期食品,后果很严重,比如过期方便面,其引起的化学变化在体内蓄积,将更容易使细胞癌变及引发慢性病。食用过期食品导致的食物中毒一般分为“生物型”和“化学型”两类。人们如果食用了被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的食品,就会引起急性食物中毒,甚至导致急性传染病发生,这种情况属于“生物型”中毒。过期食物在受细菌感染的同时,也有可能发生化学变化,过期食物容易生成多种霉菌,霉菌本身是无害的,但是霉菌的代谢物即霉素,大多是有毒的,还有亚硝胺、丙烯酰胺等物质,导致化学型中毒,诱发癌变、心血管疾病甚至基因突变,这种情况属“化学型”中毒。所以说,过期的食物最好别吃,特别是一些含糖类较高食物。
粮食也有保质期。比如大米保质期一般也就几个月时间,时间越长,大米的营养越差。无论是动物油或植物油,在保存过程中应注意低温、避光,而且保存不宜过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