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致使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尿液中出现葡萄糖者称为糖尿病。
糖尿病一般分为两大类型,Ⅰ型糖尿病为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往往幼年发病。Ⅱ型糖尿病为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所致,成年肥胖者多见。另外部分女性孕期有糖尿病的表现,分娩后可恢复正常称妊娠糖尿病。
病因主要有以下因素:一、遗传因素,不少病人有阳性家族史,国外报告约25%-50%。二、自身免疫,如果某抗原的化学结构与胰岛β细胞酷似,则识别抗原产生的抗体将针对分泌胰岛素的胰腺β细胞发动免疫攻击,抗体可以是病毒或以外的物质。三、胰岛素拮抗激素的作用。
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Ⅰ型不同,并非因自身细胞的破坏所致,主要在基因缺陷基础上存在胰岛抵抗和胰岛素分泌障碍两个环节。早期,有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血浆高血糖得以维持正常;中期,胰岛素抵抗加重,虽有高胰岛素血症,仍不能代偿,出现餐后高血糖,且胰岛素愈高,受体愈不敏感,形成恶性循环,加重高血糖症;后期胰岛素抵抗的存在,但胰岛分泌降低,导致空腹高血糖症,高胰岛素血症也渐趋消失,甚而低于正常,血糖进一步升高。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少则数年,长则数十年,从正常血糖到间歇餐后高血糖,以致发展到持续性空腹高血糖;从无糖尿病到有糖尿病;从无症状到有症状;从无并发症到有并发症是一个长期的病变过程,约90%中年以上Ⅱ型糖尿病患者,食欲良好,体态肥胖,精神体力一如常人,往往因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偶然发现。
糖尿病对机体代谢的影响。糖代谢紊乱其主要结果为高血糖和糖尿,脂肪代谢紊乱其结果为脂肪合成减少,病人多消瘦,但早期症状Ⅱ型糖尿病由于多食而肥胖,脂肪入肝脏沉积,肝肿大为脂肪肝,在重症病例中,由于脂肪大量分解,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酮体,而致酮症酸中毒。蛋白质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负氮平衡,即体内蛋白质分解大于合成,因此病后消瘦、乏力,抵抗力差,易感染,创后不易愈合,小儿生长发育受限,以及体内B族维生素缺乏。
糖尿病对机体机能的影响:首先胰腺中胰岛素数量和β细胞数大减。二是血管病变,目前威胁糖尿病病人生命最严重的病理为心血管病变,约70%以上病人死于心血管性病变的各种并发症。三是肾脏,有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导致肾功能衰竭。四是肝脏,常见为脂肪肝。五是心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病变,导致心肌梗死。六是神经系统,以周围神经系统病变最为常见,表现感觉障碍,肢端麻木等症状。
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Ⅱ型糖尿病多见于老年,患病率随年龄而增长,自45岁后明显上升,至60岁达高峰。患病数较15年前增长了三倍多,其主要原因是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现代化,体力活动减少,营养过剩。
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就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预后较好。建议45岁以上有家族遗传史、肥胖、尿多等现象的人,每年检查血糖、尿糖一次,成本低,方法简单。
无症状糖尿病经饮食或运动等治疗,可使病情较易得到控制,防止和减少慢性并发症。
有症状糖尿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由医生拟定食疗、药疗、体能锻炼等综合性治疗方案,可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县疾控中心 李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