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湖,前峙万苍,后倚玉屏,日观群山耸翠,夜临菱湖月照,环境清幽,风光旖旎,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为诗书礼传家钟灵毓秀之地也。斐湖村距万苍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辖斐湖、桥亭、长蛇头、洋横路4个自然村19个生产队,全村现有农户527户、1549人,是我县十大行政村之一。
一棵古树,见证了生态斐湖的创业历程
古树
山上斐湖湖上山,山村景色独一秀。站在山上看,斐湖村坐落在山脚下,而站到山脚看,斐湖村又似乎建在山上。
在斐湖村中有一棵古树,叫枫杨树。据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农介绍,这棵古枫杨树是斐湖村周姓太公进村时种植的,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古树又高又大,树高20多米,树围14米,胸径4.6米,内空心,能放一张小方桌,四个人还可以坐在里面避暑打牌。现在这棵枫杨树枝繁叶茂,谁也想不到,过去有一年,这棵古树也曾经历一场“危机”,树叶发干,树枝枯萎,村民以为古树将死,正当村民为之惋惜的时候,说也奇怪,古树又发出了新芽。“枯木逢春,这是好的征兆啊!”村民高兴地说。
斐湖村党支部书记周瑞明说,去年村里农民人均收入5800元,农民主要经济收入靠茶叶、茭白、高山蔬菜以及苗木种植。斐湖村山地面积人均达5分,而土地面积人均不足2分,是典型的山多地少的村庄。所以,除了一部分留在家里从事农业以外,大部分劳动力都选择了外出务工。
“党的政策好,对于种植香榧等都有补助,发展特色种植业很有希望。”种植户周路明说。今年,他种了3亩高山茄子,每天采摘在400斤以上,茄子生产旺季时每天最多可达2000斤。去年,他种植的茄子平均每株收入20多元,一年光这一项收入就达10多万元。他每年都要参加金华苗交会,每次回来,都感到自己的规模还不够大,希望有关部门在土地流转上给予支持。
村种植大户周庆治、周文明、周树棠等8户农户都有自己的香榧、红豆杉苗圃,种苗达20万株,届时收入可观。
村民创业激情很高,村干部当然也不甘落后。在今年的创业承诺中,路灯绿化工程已完成,共安装了路灯120盏;新塘产业化道路已完成2.2公里;种杏路路面硬化,已完成了一半;第一期农民公寓已经在建15套,年底完成;启动耕读文化博物馆建设,需拆迁18户,已拆15户。接下来,他们将工作重点放在全面推进省中心村和县秀美乡村建设、推进空心村改造、香榧基地和状元纪念馆与亭阁建设上,以提升斐湖文化示范村的品位。
周瑞明说,斐湖作为金华市第一批生态村,在规划修编和老村改造方面都不敢有任何马虎。结合中心村“全拆全建型”改造模式和休闲旅游业开发要求,2008年编制了高品位、高标准的村庄规划。2008年实施示范整治,改善了村容村貌,垃圾清扫集中收集,路面硬化,水质净化,绿化美化亮化。2007年至2009年,实施了两期空心村改造,两期山头新区建设。建成了标准化篮球场、配套了健身设施,完成了大会堂地面硬化和村办公室装修,成为全县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重点村。
斐湖村还另辟新区,实行“一户一宅”政策,采取村里建设“农民公寓”的方式进行屋基安置。公寓设有小套70-80平方米、大套120-130平方米两种户型,按照“一户一车库”的构思进行设计。小套2个单元,用于安置特困户、单身汉、孤寡老人等,还作为农户拆旧房建新屋的过渡用房,同时达到节约土地的效果。规划中的房屋前后间距13米,同样的土地由原先的二三十排房屋缩减为五排,新区6间为一幢,每幢前后都是道路,建成后的村庄空间将变得宽敞,交通更为便利,采光更好。
一座书屋,记录了书香斐湖的文化沉淀
万仓书屋
在磐安书院史上,以书屋命名的并不多见,历经数百年而得以幸存的则少之又少。万仓书屋得以幸存,是斐湖人民重文守护的成果。在那幽远绵延的群山之中,万仓书屋记录着斐湖人躬耕苦读的家风祖训,承续着先祖贤能的文脉诗风。
万仓书屋位于斐湖村中心,前拱万苍挹秀,后倚玉屏迭翠,簇拥在古老的村落之中,与周围的古塘、古树、古民居相映成趣,透出一种特有的气质。据《种杏堂周氏宗谱》记载,万仓书屋建于乾隆四十年,为周世耿所建,迄今已近250年历史。周世耿对自己“不能卒业”的遗恨转化为对子孙的期盼,倾注在书屋之中,将书屋建得很气派:明清厅堂式的结构,三开间两层的规模,鼓础圆柱,飞檐斗角,雕梁画栋,与周边的民居民房形成了鲜明对比。即便是当今,万仓书屋虽历经风雨,并经多次重修,也比村内最好的建筑显得雍容优雅。
周氏的子孙后代也似乎从这厅堂楼宇之间读懂了先祖的良苦用心。书屋的第一代学子、周世耿的四个孙子周有元、周有宰、周有华、周有声皆中秀才,留下了“兄弟四联辉”的佳话。据周用宁考证,从清乾隆到光绪140年间,一个不到150户的小山村,就出过进士1人、秀才17人、监生8人。热闹的求学之景绵延100多年,足以让先人告慰,让后人自豪。
曾任教万仓书屋的进士韦学炳留下《万仓书屋》诗一首:“庭阶弟子蕙兰香,江左风流在谢王;大小有山罗锦绣,东西列屋贮缥缃。满腔文史供三味,半夜书声彻万仓;愧我今朝怀马帐,未曾薰沐得登堂。”一句“半夜书声彻万仓”,形象地展现了书香斐湖的情景,生动地描写了斐湖学子求学的刻苦和用功。
2009年12月,万仓书屋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走进万仓书屋,一股书香之风飘然而至。书屋内欢声笑语,中堂上挂满书画作品。“秋树读书春楼听雨;虚室生白排闼送青” ,“诗礼传家,代代儿孙能大达;书房毓秀,莘莘学子竞风流”,这不正是书香门第的不懈追求吗?2011年,斐湖村被评为省级文化示范村。村干部表示,在文化礼堂建设方面,他们将再次做出榜样。
一部村志,记载了人文斐湖的历史变迁
盛世修谱,在我县农村家谱到处可见,而村志则不多。在斐湖,记者有幸见到了厚达521页的《斐湖村志》。翻开《斐湖村志》,概述、大事记、农业、山林、个体工商业、道路交通、水电、消防、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村民、人物、各姓家族史等一一呈现在眼前。说《斐湖村志》是斐湖村的百科全书一点也不为过,一部村志,记载了人文斐湖的历史变迁。
《大事记》云:乾隆二十年,孟珍考取邑庠生,为斐湖第一个秀才;1963年,周秉达杭州大学毕业,为斐湖村解放后第一个大学毕业生。《村志》还介绍了斐湖村从1978年开始,到1998年止,县级以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有15人之多。而现今,斐湖村有党员63人,村民代表38人,在外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多达200人,其中不乏杰出人物。
周应岐,1918年出生于斐湖村,从国民党陆军通讯兵学校毕业后,参加了国民党空军。他曾任国民党空军情报部门无线电台台长,国民党空军少校,配合抗日英雄“飞虎队”活动荣获抗战一等功。期间,有许多人劝说周应岐撤退到台湾,周应岐看到国民党大势已去、腐败不堪,不愿意跟去。北平和平解放后,周应岐领了路费、带着妻子和儿子回家。原想回斐湖村老家,但当时正在进行淮海战役,道路不通,他就沿途辗转到贵州。半路上小儿子周秉明出生,而周应岐又不幸患上霍乱,一病不起,1949年病逝时,年仅32岁。其时,大儿子周秉志只有2岁,周秉明只有半岁。在遗嘱中,他要求两个儿子必须找回家乡斐湖村认祖归宗。早些年,周应岐的小儿子、贵州大学教授周秉明几经周折与故乡取得联系,与魂牵梦绕半个多世纪的亲人团圆。
周树华,1937年出生,1955年服役。1958年9月转业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79年11月,调国家司法部,先后任办公厅信访处干部、秘书处负责人、第一副部长、党组代书记等职务。他还曾担任中顾委委员李运昌的秘书,为中国的司法工作作出了应有贡献。
斐湖村不仅人才辈出,更是“长寿之村”。古有周世茂“寿星之家”,父子两代四人均沐高寿,被赐牌匾“迹继香山”;现有31位80岁以上老人同处一村。有老人说:“斐湖村生态良好,环境优雅,空气清新,居住生活在这样的村落里,我们很开心。”
有村民告诉记者:“古有斐湖八景:万苍素练、菱塘波漾、石门金锁、玉屏耸翠、丹凤朝阳、九肩松涛、灵岩仙迹、石涡清泉,现有小十八涡、小华谷水库、板坑森林公园、状元牌坊、万苍书屋、金华至台州古道等景点。真希望有识之士能够来斐湖村投资旅游。”采访中得知,已经有多批客商到斐湖村进行考察,他们对斐湖村的旅游开发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