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新闻网
浙新办[2006]51号 浙ICP备07000304号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在线投稿
首 页|新闻中心|专题报道|民声在线|磐安视频|磐安旅游|理论园地|海螺评论|大盘山文学|生活频道|政务公告|磐安摄影|浙江网联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产业富民 文化育人——玉山镇林宅村
www.panews.cn 磐安新闻网 来源: 磐安新闻网  2013-08-27 08:09

  林宅村旧称临泽,迄今约有1000多年历史,古迹众多、人文荟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庵堂基、大界牌、接官亭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址。林宅行政村下辖马山塘、小溪头、上蒋等7个自然村,有600多户1600多人口,是玉山镇第二大村。

茭白产业 开辟致富之路

  林宅是茭白发展最早的村,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小面积种植,之后逐年扩大规模,村民获益匪浅。“经过近30年发展,现在已成为村里的百万产业。”经联社成员李江南告诉记者,该村基本上每家每户都种植茭白,多的农户有10余亩。目前林宅本村茭白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茭白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一半以上,估计平均每户收入约为1万元。

  据李江南回忆,茭白于1987年前后开始种植,当时只有几户农户种,种植面积仅两三亩。在种茭白之前,村里的农田都用于杂交水稻制种,但是村民收入并不高。在这之后村民也试种过杜仲、雷竹笋等作物,经济效益都不理想。在农业部门指导下,林宅村开始试种茭白,并到丽水市缙云县学习取经。1990年后开始大面积种植,村里还注册了“磐龙玉白”商标。“种茭白工夫省,成本省,早些年时每亩就有1000元,这比种其它农作物收入好。”李江南说,10多年前茭白种植面积已达300余亩,当时根本不用去动员,村民们都自发种植茭白。

  因林宅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种起来的茭白肉嫩、味甜、形美,而且洁白如玉。玉山茭白因其品质独特,名声远播宁波、萧山、杭州、诸暨等市场,引得各地商贩蜂拥而至。几年来,在村公路边自发形成了一个茭白市场,但是由于面积太小又紧挨着公路,一到收购旺季就车水马龙,人头攒动,茭白成山,严重影响了公路交通。于是村里对市场进行了扩建,设定了20多个交易摊位,由村里统一招租。

  为促进茭白产业更好地发展,林宅村成立了茭白协会,成员由茭白种植大户、村里各生产队长等组成,约40人。协会旨在交流茭白种植技术和经验,提高村民的技术水平。同时,村里还对茭白进行了统一包装。因组织、效果等因素影响,这些做法没有很好地坚持下去。

  玉山茭白品质比周边县市都好,但为什么就卖不出更好的价格。李江南认为,农业部门要多给予技术培训和指导,多带茭白种植户外出考察学习,改变茭白生产技术参差不齐的局面。要加强市场管理,统一包装销售,避免形成混杂经营的局面,不能让村民各自为阵、降价销售,给外地商贩串通压价收购以可趁之机。要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改变“有质无牌、有质无价”的尴尬局面。

  林宅村茭白的发展对周边乡镇产生了辐射带动作用。进入台地区域,记者看到公路两边都是茭白田,一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成了一道独特的美丽风景线。据农业部门有关人士介绍,玉山台地茭白种植面积达2.1万亩,去年总收入达1.1亿元。可以说,茭白已成为玉山台地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

  除了茭白,茶叶、高山蔬菜是村民收入的又一来源。李江南告诉记者,林宅村有三分之一村民种高山蔬菜,种植时间已有10多年。

新村建设 改善人居环境

  “我们这房子去年11月底结顶,今年4月开始装修,争取年底前住进新房。”看到记者到来,张红伟放下手中的活,满面笑容地向记者谈起新农村建设给百姓带来的变化。未启动新农村建设前,张红伟一家三口住在村里地势最高的1间危旧的泥墙屋里,十分拥挤,其中一边墙上还有一道约10公分的裂缝。“我们住在泥墙屋里有10多年时间了,一直想造新房,苦于前些年屋基批不下来。”

  据了解,林宅村已近20多年未批屋基,不少村民住房紧张,其中少数危旧房已不能住人。

  为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该村于2010年启动新农村建设,把胡家弄至姓蒋弄作为红线范围,拟将范围内的67户农户7000多平方米的旧房全部拆除。新农村建设涉及每家每户的切身利益,起初部分村民对拆迁工作不很支持。通过做村民思想工作,2011年9月,该村正式启动新农村建设。

  为了最大限度调动村民积极性,林宅村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在2011年9月旧房拆除开始实施后一个月内自行拆除的农户,村里补助每户1000元;对那些到西坑畈等地租房居住的村民,3人及以下的家庭给予一年内600元的补助,4人以上的补助1200元;对那些不能解决住房问题的拆迁户,不强制其拆除旧房,村里将旧房收购,让村民居住6个月作为缓冲期;对旧房拆除后不在村里竞标造新房的拆迁户,村里给予屋基补偿费,等等。

  “一期工程安置的30多户农户基本上已经结顶,年底前准备住进去。”村党支部书记胡湘伟告诉记者,平岗下小区(新农村建设一期工程)占地30亩,可安排90多间地基。二期工程东坑畈小区计划明年启动,可安排30多户90间地基,目前土地征用工作已完成。两个小区建好后村民的住房问题基本得到改善,特别是住房困难户、无房户、危房户等群体的住房问题得以解决。

  采访中,胡湘伟告诉记者,林宅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离周边景区较近,比较适合搞旅游开发,去年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与杭州老板签订了投资意向协议,但因旅游规划等因素,目前仍处在进一步洽谈阶段。在平岗下小区启动建设前,村里组织了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户代表100多人到绍兴、乌镇等地学习取经,并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发展农家乐。但因村民未尝到农家乐的甜头,村庄也没有主干道通过,交通不便,大巴车开不进去,更没有停车的地方,发展农家乐计划暂时搁置。如果随着西坑畈工业区块的发展,交通主干道能够延伸到林宅村,到时再动员农户兴办农家乐。

美丽传说 为生态旅游增趣

  林宅村有一片古树群,枝繁叶茂,一到夏天,这些树的庞大枝干为当地村民撑出了一片阴凉。太阳当头,经常有村民手里拿着蒲扇,坐在大树底下避暑。这里面有一棵一千三百多年的银杏,一千多年过去了,“她”安静地守护着这方百姓,夏天叶子亭亭如盖,秋天白果果实累累。关于这棵银杏树,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说一千多年前,周氏的开山祖宗周旺夫妇,天生一副热心肠,烧香拜佛积德行善。寒冬腊月,夫妻俩去灵溪庵拜佛回来的路上看见雪地里倒着一位讨饭的阿婆,夫妻两人把阿婆搀扶回家过年,过完年老阿婆要走了,周太公给老阿婆削了一根拐杖,此时,老阿婆突然记起年前自己手里就有一根拐杖,在村口昏倒后拐杖就不知去向了,在她的执意要求下,周太公帮老阿婆找回了拐杖。

  老阿婆拿到拐杖,来到村口的缓坡上,一使劲就把“拐棍”插进泥土里,并吩咐周太公好生看管这棵树,周太公不想违背老阿婆的意思,就去灵溪舀了水浇树,想到天气还很冷,周太公还拿了一把稻草搓成稻草绳,一圈一圈围在“拐棍”上,一共绕了18圈。这一切老阿婆都看在眼里,她告诉周太公,栽的树是棵奇树,可以保佑全村人健康长寿,草绳是“金腰带”,绕了18圈周氏子孙里就要出18条“金腰带”。

  周太公并没有把老阿婆的话当真。时间过得飞快,当初老阿婆种下的“拐棍”很快长成了大树,村里的孩子们也成为了国家的栋梁。1208年,周师锐考中宋嘉定右科状元,并成为一代抗金名将,与他同时代的林宅周氏子孙也连连中举,真的有十八条“金腰带”同朝为官的场面,老阿婆的预言得到了应验,林宅村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状元故里”。周氏家族当时曾被誉为“婺之望族”,人们用“车轩趋道,巷此鸣珂,人居稠密”来形容它的兴盛。

  林宅村的民间传说多达数十个,不论是山水还是风俗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前年,村里编辑出版了一本以该村民间故事为内容的《状元故里的传说》,这些传说给这个古老的村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今年我们投资5万元对村中池塘进行了维修,把溪水引到池塘,使‘死水’变成了‘活水’,让整个村庄‘活’起来。”胡湘伟告诉记者,下一步村里计划对古祠堂进行修缮,并结合新农村建设,把古树群打造成休闲旅游的观光公园,同时进一步加强村中景观建设。届时游客既可以到林宅村感受历史,又可以体验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美好生活。

 

银杏王

新区一角

  

村名石

  

茭白田

 
作者:  记者 楼俊俊 李津/文 张明华/摄      编辑: 陈兆贤   孔海燕   初审: 陈兆贤   终审: 孔初阳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
新闻导读 更多>>>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决定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 看着看着就哭了,这里的每一个瞬间都刻骨铭心
· 联播+丨践行多边主义 习近平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 习主席“四新”建议新在哪儿?
· 为“重要窗口”添最靓风景——鄞州奋力推进全域全面高质量发展纪事
· 龙游充分挖掘乡村生态潜力 变“输血”为“造血”:老廖的奔富“三部曲”
· 一战结束百年 美欧关系再临考验
· 美国宣布重启对伊朗能源和银行等领域制裁
· 4年来首次 俄宣布制裁乌克兰数百个人、实体
· 第63届贝尔格莱德国际书展开幕
· 土耳其将在叙利亚境内展开新一轮军事行动
· 叙利亚局势四方峰会呼吁在叙全面停火
· 推进儿童之家建设
· 在建设“重要窗口”中彰显更大担当 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熊建平来磐开展“三服务”活动
· 金艳调研应急管理工作时要求 提升安全监管能力 提高应急实战水平
· 牢记总书记嘱托 建设重要窗口┃穷山村成为旅游村 ——从灵江源村的蝶变感悟“两山”理念的真理力量
· 决战决胜 奋斗有我·优秀“磐管家”┃施凯强:用心用情“三服务” 做好企业贴心人
· 确保高水平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少”
· 加压奋进 磐安2019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特刊】和美乡村 身心两安
· 【专题】“一把手”谈乡村振兴
· 【专题】第十二届中国·磐安中药材博览会
· 【专题】我们这样抓落实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专题】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 扫黑除恶
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浙新办[2006]51号 浙ICP备07000304号 广告许可证33072740000002
磐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磐安新闻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