窈川这个地名,令人忍不住想起“窈窕”这个词语。记者查阅词典,发现“窈窕”意为“深邃、幽美”,可以形容女子,也可形容山水。王安石有诗云:“一路紫台通窈窕,千崖青霭落潺湲(潺湲:河水慢慢流的样子)”,仿佛是对窈川的最好写照。
窈川村地处高山环绕、溪水中流的山间谷地,依山麓沿溪两岸带状分布,从上至下,分设窈川一、窈川二两个村民委员会。始祖唐朝进士郑瑞(754——832),于贞元十七年(801)从东阳东门紫荆里迁此,至今1210年。村民小组30个601户1836人。磐新公路、横锦至窈川公路在此交汇。
窈川始祖郑瑞和两位宰相的诗文
窈川郑氏,自古以来淳朴、勤劳而刚毅,人才辈出,文化底蕴丰厚。如宋时有一生清廉的郑文灿和进士郑清臣;元时有郑氏崛起的创基人郑翌;元至大年间有廉吏郑子奇;明洪武时有数次封赠而不仕的郑世贤;南明弘光元年有被鲁王敕封为“外卫经略”的郑太鉴;清初有保护了四邻八村安宁的剿寇英雄郑孝元等等。
窈川始祖郑瑞,字仁表,唐建中年间进士,拜起居郎(起居郎: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的官员),有“天瑞有五色云,人瑞有郑仁表”的美誉。
后来郑瑞因桐木人符咒事件而受牵连,刘邺上殿奏本,说郑瑞参与其事制造邪谋,心怀悖逆,皇上看后信以为真,下令锦衣卫赴东阳,抓捕郑瑞。这时郑瑞回家休假,对朝廷发生事件毫不知情。此事急坏同僚挚友崔敏,他下朝回家后,就急忙修书一封,派得力家将连夜赶赴东阳叫他即刻逃生。郑瑞接信后,也无法可想,只有外逃一条路。于是携家人连夜出东门,越南岭一路沿江避难至窈川。
郑瑞看到窈川百姓悠闲自在的渔樵耕读生活,山峦中繁花似锦,花蝶纷争,河流清泉喘鸣,茂林修竹的优美环境,加上这次突如其来的变故使他看透了仕途上宦海沉浮的险境,产生了一种留恋田园风光生活的强烈愿望。于是决定在窈川这块宝地上建宅定居,郑瑞就此成了窈川郑氏世居的开山鼻祖。
对于这段经历,郑瑞同僚好友李泌的文章可以为证,窈川郑氏宗谱记载有李泌的《赠郑瑞迁居窈川记》一文:“东阳之东百里许有窈川,窈川之间林壑幽邃、山水融结、泉甘土肥……见崔巍者、苍翠者、高者下者,皆山之奇也……始知瑞今居于此非偶然也……”落款时间为“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岁次甲申春三月”,也就是说此文为郑瑞迁居窈川三年时所写,署名“衡阳长源李泌”。
衡阳长源李泌何许人也?
李泌(722——789),字长源,京兆(今西安)人,唐朝大臣,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德宗时,官至宰相,封邺县侯,世人因称李邺侯。后为幸臣李辅国等诬陷,隐居衡阳,是南岳衡山的一位传奇人物,为儒家、佛家、道家所共同赞颂。李泌在衡阳度过了12年修身养性、纵情山水、博览群书的生活。所以有“衡阳长源李泌”的署名。
同年,唐代大文豪、德宗时宰相陆贽(754年~805年)题写了窈川八景诗即覆钟拥奇、兰屏积翠、金鹅落日、木马晨鸡、江湖秋镜、盘泉晓钟、洪潭声雷、漫滩月色。今录《覆钟拥奇》于此:
覆钟拥奇
覆钟独起青连天,恍若太白峨眉巅,
孤崖削玉堕寒月,飞梦垂碧摇春烟。
露膏雨沐日滋洗,玲珑幻作摎枝机,
草堂摇卧足养恬,安得龙形献天子。
陆贽所吟咏的金钟山在窈川乡政府附近,高约80米,上小下大,顶部呈平面,像一座金钟,故名。
窈川郑氏后人辛勤劳作,购置了大批田产,人口迅速增加。在宋末嘉熙庚子(1240年),到元初大德丁末(1307年)郑翊把窈川郑氏分成三大支房:后马派、前山派、塘下里宅派。
南明鲁王敕封郑太鉴“外卫经略”
郑太鉴(1584—1650)世居窈川,是窈川郑氏富八十六公第四子,字守照,号震山,娶湖溪张氏,生三子一女,女儿嫁给东阳吴宁托塘张希镜(张国维之叔)。
明宏光元年甲申(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翌年被杀。1645年闰六月,兵部张国维在绍兴拥鲁王朱以海(公元1618-1662年)监国。清军南下,所到之处守将开城迎降,莫敢以一矢相抗,形势迫人,必须得有一个万全之计保护鲁王。张国维考虑到山区地势险峻,或可结寨抗清。就想到了婶娘祖地——东阳窈川,婶娘就是郑太鉴之女。于是张国维就带鲁王到窈川避难。
后来,清兵乘朱以海主力与南明隆武帝作战的机会,渡过钱塘江,张国维兵败身亡。鲁王得知噩耗,在藏身的山洞中悲愤万分,手持宝剑走出山洞,大呼“苍天啊!苍天!我不复大明江山,无颜再见窈川父老!”言毕举剑向岩石猛刺,此剑竟深深插入岩石中。据传解放前,此剑尚在岩石中,凡人不能动,但年复一年,时间长久剑身断裂,剑头一段深嵌岩缝,手摇能动,却拔不出。如今剑头已无,遗迹尚在。次日黎明,鲁王在张煌言保驾下率兵下山,与郑太鉴及窈川父老作别,走天台,入海至舟山,避走台湾。1662年在台湾去世,1959年鲁王墓在台湾被发现。
鲁王在窈川期间,郑太鉴送粮送水,鲁王感其恩德,临别时手颁敕书,封“外卫经略”(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水浒传》中的鲁达就是“经略相公”帐下的军官。)敕书毛笔恭楷书写,中间有朱砂大印,至今还在。敕书云“……察有逸民郑太鉴,一诚无伪,依稀怀葛之氏……授外卫经略职衔……”,落款时间是“弘光元年(1645年)八月”。
1942年5月惨案
1942年5月,国民党新编第九军的一个加强营,押着挑夫和大批军用物资及银行转移到窈川。
日军第七零师团约20000人,从宁波出发过奉化新昌(部分过东阳、天台)。日军过东岭、西岭、胡宅岭头、尖山、雅庄、溪滩、尚湖、王村、尖公岭、里西坑、玉长坑到窈川。这天早上,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在窈川上空进行了低空侦察,飞了三圈后,升空飞走。中国军团部即刻转移,部分留守。中午时分,日军先头部队进村,迅速占领制高点,在万济桥上架起机枪,开始扫射。
日本人分兵在村头巷尾,田野和附近山上搜索,见人就打,当时被打死的村民有:郑银兴、郑洪祥、郑立东、郑立川、郑立福、郑求福、郑康林、郑沙奎、郑满天、郑宜春等;被打重伤的有:郑立灯、潘银娇、傅来香、傅瑶仙等共40余人。小学教员陈圣卿左脚打伤至残。村头路边溪滩屋角到处是尸体,臭气冲天,放眼望去,繁华的窈川古村变成断壁残垣,满目疮痍,一片伤员的呻吟声、嚎啕声……日本佬禽兽不如,抓到妇女,不管老少都要奸,当时一个流浪女就这样被轮奸致死。日本兵以杀人为乐,有一个军官太太怀里抱一个孩子,手里牵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后来牵着的孩子没跟上,碰上日本鬼子,被鬼子一脚一脚踢着玩,最后一脚踢到溪里,被水淹死。
日本鬼子在窈川烧毁房屋260余间,特别是精美绝伦的郑氏宗祠也被毁,祠堂里罕见的珠串大宫灯被烧。
后来,有村民在挖地时挖到有手无脚、有脚无手、手足全无、上下各半的尸骨……实在是惨不忍睹。
典雅的江南三合院
虽然郑氏宗祠惨遭毁坏,但窈川的民居三合院保存还好。窈川三合院一般由三幢房子组成,平面呈“凹”字形,“凹”字形的凹处为门洞,门洞高大气派。中间的空地可作晒场,可种花草树木,显得开阔大气。别致的是,各院均有题名如:尚睦堂、树德堂、尚德堂、忍和堂等等。
尚德堂为郑汝童建于道光十年(1830年),正中三间,左右两厢屋各六间,共十五间。宅体三花金字马头,八字台门,两个侧门,青砖灰瓦,大天井,墙体用墨线勾勒加壁画,台门正中青石板上书写“青山绿水”四字。内饰壁画木雕构件都采用有吉祥长寿寓意的动物图腾,精美绝伦,栩栩如生,清翠鲜艳的花卉、小白菜呼之欲出,充分显示了当时主人的财力和对建筑审美艺术的欣赏水平。
院子取名“尚德堂”寓修身之德是人生立足之本之意,尚德堂从郑汝童到现在共历五代。目前保存较好,还住有九户人家。
忍和堂为郑宜坦于同治二年(1863)所建,九间,坐北朝南,正屋七间,东西厢房两间。外墙配以高大的三花金字马头,墨线勾勒花卉,青石门口上方书写笔法苍劲有力的“爽气西来”四个大字。内饰的木雕构件,用寓意吉祥的动物,结构典雅,风格古朴,线条流畅。拱型穿堂横梁也雕有花卉,方型格栅,柱础有圆鼓型和方型,阶沿用八尺长的青石板铺砌。整体看上去美轮美奂、古朴自然,体现了古人高雅的审美情趣。现住六户人家,保存较好。
取名“忍和堂”其意为教育后人做人要宽宏大量,“忍”字心头一把刀,事后方知“忍”字高,“忍”是雅量,“忍”是高远。到今天“忍和堂”已历五代150余年。
壁画
木雕构件
门洞墙
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