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从磐新线大路边一个不起眼的小道往里走,行驶在山谷涧蜿蜒小路上,感受着大山平静的节奏。不久,一个排排新楼披着彩霞的村落就呈现在眼前,这便是窈川乡塘坑村。该村共有农户70户,人口210人,山林面积5300多亩。这个坐落在深山怀抱中的小村,虽然名不列地图,身不在典籍,但她像一个精美而小巧的“世外桃源”,吸引着上海、杭州等地的游客前来休闲旅居。
新村建设起步早
村党支部书记马炎茂是塘坑村的老干部,从18岁开始当村干部,至今已担任了6届村党支部书记和3届村委主任。塘坑作为我县第一批新农村建设三个试点村之一,“摸着石头过河,甩开膀子大干”是对当时工作形势最好的写照。从2000年到2004年末,塘坑村先后完成了对70户农户的拆迁与安置,其中拆迁旧房136间,安置新基147间,在原地建回的基础上,只占用了不到2亩的土地。至此,该村基本上完成村庄旧村改造,这在当时几乎是一个奇迹。马炎茂回忆说:“这个过程离不开村两委的努力,更离不开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通过反复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充分体现群众意见,5年间,旧村改造无上访、村民之间无争吵。”从马炎茂的工作日记中看到,光是记录村民代表们的意见与建议就达100多页。他说,这样制订的地基拆迁安置方法操作性强,分配均衡,原则性强,牢牢扣住了两个关键点:一是定额分配地基,二是抽签决定位置。
近年来,塘坑村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也一并跟上。2000年,完成村机耕路拓宽,并于2005年进行了道路硬化;2002年,投资6万元建成了村庄防洪堤,并完成了村中道路硬化7000平方米;2008年,投资7万元修建了村口污水处理池;2009年,投资25万元完成了通往车岭与黄油油两地3公里生产路建设;2010年,投资50多万元建设了库容5万立方米的山塘水库(用于观光旅游,还可在枯水期供应饮用水),并通过努力,争取到20多万元资金建造了村综合楼;2011年,修整了排污管道,筑起了拦水坝,村里还花了1600多元放养了800余尾鱼苗,如今都已长成了“美人鱼”。期间,该村还通过土地整理开发荒地200余亩,种上了香榧,套种了桔梗,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壮大。
“看到整洁干净的新农村,这几年间的辛苦又有几个人能体会呢?”面对记者的采访,马炎茂慷慨万千。原来的机耕路是在1981年间建设的,最窄处只有2.6米,最宽处也只有3米。2000年初,在对村机耕路拓宽时,由于没有财政补助款项,村民们只能自发组织投工投劳,利用薄弱的集体资金与自筹款项进行建设。2004年,时任县委书记刘树枝在下乡调研中发现这个小山村建设如此漂亮,便要求财政、交通、扶贫办等有关部门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于是,防洪堤建设和道路硬化才得以完成。“我们旧村改造有两个遗憾:第一是由于建设较早,前期上级补助资金几乎空白,日子过得比较艰难;第二是村庄的建设规划还是没有跟上时代节奏,当时要是多征几亩地,把房子的间距拉开、房子的长度加宽,那么现在农家乐发展就会好得多。”马炎茂说道。的确,对于农家乐住宿来说,房子宽度长一点,就能多建一个厕所,多放一张桌子。现在一个房间,两张床铺还难以安置。
家家外出打工忙
传说很久以前塘坑村居住在一处名为黄油油的山岗上,后来有人发现不远处的山涧里夜晚会发出夜明珠般的亮光,认为这是吉祥之地,于是整村都搬迁到了现在的地址。马炎茂说,这是一处典型的簸箕型地势,可说是一块聚财宝地。
自1981年村机耕路做通后,塘坑村便有不少青年走出大山,前往广东、山东等地淘金。但是,整体来说村里还是处于一贫二穷的状态。马炎茂说,新农村建设就是一个契机,当时全村经济条件较好、能够造上房子的只占三分之一,剩下的农户经济条件比较弱。但是,他们看到一户户造起了漂亮的新房子后,便不甘人后,开始了新一轮的“城市淘金”热潮。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村民的钱包反而越来越鼓了。5年时间,95%农户完成了新房建造。现在,70户农户中,有小轿车的农户达到了40多户,成了名副其实的“富裕村”。
村民们说,大家都闯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当初真是逼出来的,房子拆掉了没地方住,没办法一定得出去赚钱。村党支部书记马炎茂就是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羊”。年轻时,他就到海南、山东、新疆等地养殖蜜蜂,后来又转行买了两台挖机搞起工程承包。村民杨飞增、杨满增两兄弟都做红木,早年间在广东、海南等地学技术,后来随着东阳红木市场的崛起,也就不再到遥远的海边去打工了。于是兄弟俩就各自带了个徒弟在东阳南马、横店等地干起了红木开料技术活。几年间兄弟俩不仅都在安文买了房子,还买了轿车,日子过得相当红火。村民马向军、马向平兄弟俩都做物流,他俩虽然刚30出头,但是做物流已经有10多个年头了。一个在磐安,一个在杭州,现在光是车子就有4辆,老家的房子造得很漂亮,还在安文买了好几套房子。“追赶花期”走南跑北的马长大、马飞妙两兄弟,是远近闻名的养蜂大户。马长大、马飞妙两兄弟运着一箱箱蜜蜂前往全国各地追赶花期,开始他们的“甜蜜事业”。海南、江苏、天津、内蒙古从南到北在外一漂就是一年,而这一年期间他们则要追花夺蜜,风餐露宿,千里奔波。由于所选择养蜂的地方都较为偏僻,没水、没电是常事。虽然养蜂生活很艰辛,但是他们看着背后那一个个蜂箱,想到收蜜的那一刻,都会露出甜蜜的笑容。兄弟俩说,他们在外地养殖蜜蜂已有10多年了,由于蜂蜜一直销路好,一年能赚20多万元。养蜂虽然很辛苦,但一想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就觉得自己的生活比蜜甜了。
塘坑村人走的是一条逼出来的致富路,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会闯、能闯、敢闯成就了如今富裕的塘坑人。马炎茂说:“你要是一年只赚个10万元,在我们这里都算不上会赚钱呢!”
母女联办农家乐
塘坑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群山环抱,空气清新,房屋漂亮整齐,村子左右还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们,厌倦了空气中汽车尾气的味道,听烦了市井喧嚣和马路噪音。向往自然,追求宁静。村民厉菊仙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城市人的需求,2012年9月26日在自己的家里开起了天然居休闲山庄,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运营,生意不错。厉菊仙说:“房子是原来就造好的,结构稍作修整;水库里养着鱼,田里种着蔬菜,山上还有各种野菜,吃饭烧饭的成本也很低。对于我们来说,人来了就是纯利润。”前来居住的游客以上海、杭州等地为主,平时退休在家老人来住比较多,碰上节假日,也有很多年轻人来这里居住游玩。去年国庆长假,就有40多人在天然居山庄里住了多天。今年春节期间,有7位上海的游客还在天然居山庄里过了个农村新年。还有上海13个客人因为大雪封山,车子已开到安文了都进不来,后来经过县委、县政府组织公路沿线群众扫雪,在大年初二公路得以通车,13人又从上海风风火火赶到天然居,一住又是10天。有时候也有幸福的烦恼,今年国庆假期,经女儿马风平介绍,上海70个游客前来居住,可是村里仅有的2个农家乐一共只有55个房间,规模明显赶不上了,只能把剩余的8人另做安排。
巾帼不让须眉。天然居的生意这样好,这与厉菊仙的女儿马风平是分不开的。今年28岁的马风平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邮政局上班,作为一个女孩子,这份稳定、舒坦的工作本应该是非常适合的,但是不甘心一辈子平庸的她毅然辞去了这份工作,独自一人来到上海打拼。起初是摆地摊做起了小商品生意,嗅觉敏锐的她很快就发现当时的上海在涉外家政、保姆培训等领域市场大,能提供服务的公司少,于是就在香港注册了家佰利国际家庭服务集团,很快就做成了第一单生意。几经风雨,如今这家公司做成了品牌家政,全国连锁,专业提供雇佣和一站式家庭服务,公司越办越大。之后,马风平还创办了上海联环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这几年马风平还帮助家里开起了农家乐,专门介绍大批生活在上海这座大城市的人来到浙中绿肺、养生磐安体验自然。看着农家乐生意这么好,马风平还开玩笑地对母亲说:“我是不是应该专门回家帮你开农家乐呀!”
“在塘坑这个小山村里,看到的全是一片绿色,听到的尽是鸟儿婉转悦耳的鸣叫,晚上睡觉再也听不到汽车尖利刺耳的喇叭声。这“世外桃源”,真叫人流连忘返。”上海一游客如此说。但也有游客这样反映:“这里空气好,生态好,又安静,就是娱乐设施太少了。”
针对游客们的意见,塘坑村两委已在玩乐方面做起了文章。在修建山塘水库时,就预先修建了一条人工瀑布,供参观旅游。接下来村里还打算利用好那片森林,在山上修建游步道,装上路灯,供游客散步。此外,村里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搞好文化礼堂建设,增添娱乐设备。让娱乐更丰富,让农家乐更有吸引力与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