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宅村位于玉山台地中央、万苍乡政府的东南部,离县城45公里,离乡政府驻地1公里,紧靠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山古茶场及磐安工业园区、十八涡景区、管头村农家乐和水下孔景区。
村庄“隐藏”在一个避风向阳的小盆地中。村后飞凤朝阳,村前有形似握拳的五指山匀称排列,村中凤池如镜,与地物、天景相映成趣。九曲流水环绕,流入玉虹溪,村口树木参天。
茶叶茭白 致富之路
安宅村地理条件较好,村庄与外界沟通联系主要依托墨新线、40省道、62省道和周边高速公路网络,距县城车程约40分钟。
安宅村盛产茭白、香榧和茶叶等农产品。其中茭白色泽洁白、肉质细腻、口感甜脆、营养丰富,素有“水中人参”之称。香榧是干果中的珍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生态龙井茶更是茶中珍品。茭白基地及安康公司投资的香榧、杨梅基地也是吸引游客的农耕景观,茭白成熟的季节,茭白田遍野绿色,郁郁葱葱,具有独特的田园景色,基地所在的大青谷已被列为农业观光园。目前,全村共有茶叶700多亩,茭白500多亩。
村民陈阿姨家种有茶叶5亩,光春茶每亩就有6000元的收入。她告诉记者,种茶比种稻谷、玉米、番薯等作物省力,春茶采摘虽然忙一点,但过了春天,农闲时间就多了。家里的白茶都是陈阿姨自己炒制加工的,她家共有5台炒茶机。陈阿姨说,茶叶价格好的时候能卖到150元一斤,价格低的时候也有80元一斤,一年下来光茶叶收入就有3万元。此外,家里的4亩茭白一年也有1万多元的收入。
安宅村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几乎家家户户种植茭白。玉山茭白因其品质独特,声名远播宁波、萧山、杭州、诸暨等市场,引得各地商贩蜂拥而至。几年来,在安宅村公路边自发形成了一个茭白市场,由于市场面积太小又紧挨着公路,一到收购旺季就车水马龙,茭白成山。
历史建筑 文化传承
安宅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宋嘉泰年间,陈梦弼荣登进士,宋文思王爱其才貌,招为王府郡马,留下一段佳话。陈梦弼当年来安宅游玩,被这里的山水深深吸引,流连忘返,于是在附近造郡马府,逝世后就安葬在安宅村的凤山脚下,郡马墓至今仍保留完好,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梦弼年少时刻苦攻读,崇尚儒家风范,为官清廉,他的美好品德也作为一种文化流传了下来。安宅村的陈氏宗族,就是郡马后代的一个分支。宗谱记载:“陈姓,系名门望族,源远流长……十七世梦弼公,以才貌俱佳,被宋文思王招为郡马,赵香亭公主随归故里。其曾孙子楷公,官授两浙奏差。乔迁安宅,礼仪传家,耕读励志,繁衍生息,至今已有七百多年。”陈氏的郡马文化、耕读文化使得安宅村有了耐人寻味的文化底蕴。
安宅村内有不少历史建筑,保存完好的有陈氏宗祠、安宅大会堂、余庆堂、团长故宅、王泽今故居等,每一处古迹,都伴随着一段传奇故事,是游客探寻历史的上佳场所。安宅村民至今还保留着赶庙会的传统习俗,庙会的地点就设在谷将山,每年农历十月十八,参加传统民俗娱乐活动和乡土表演的村民达2000多人。崇教寺也是安宅村民聚会的地方。谷将山、崇教寺为安宅村群众文化活动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对于古民居修缮保护,安宅村向来十分重视。由于长期没有修缮,许多古民居被白蚁侵蚀,一动就碎裂,加上存在卫生、透风、火灾等众多隐患,修缮工作困难重重。村党支部书记陈金平介绍说,修缮重在保存更多旧的东西,对已经严重破坏的则要仿古重建,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具有相当手艺的工匠,也很难还原当年的工艺式样。因此修复工程量巨大、专业性强、成本高。起初,村民对于修缮工作并不理解,乡里和村里的干部就积极动员、大力宣传,给古民居的主人介绍文物保护的价值和开发前景。慢慢的,村民的观念转变过来了,主动配合古民居修缮工作。这样一来,民居修缮工作得以专业、有序进行,古民居群完整地保留下来。去年,安宅村就筹集40多万元对陈氏宗祠进行了修缮。
余庆堂
农家新居
新村建设 改善环境
走进安宅村,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村民们脸上写满了喜悦。陈金平说,建设新农村,不仅要有漂亮的房屋、宽阔的道路、现代化的设施,更重要的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与新农村相适应的思想文化观念。为此,该村从精神文明入手,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领群众走向共同致富的道路。陈金平带头在自己家里办起了来料加工点。目前,全村已有六七户人家从事来料加工。
新农村建设就要有新气象。该村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目前,20多亩的新区建设已完成前期工作,村便民服务中心正在装修当中。今年全村共铺设排水排污管道300多米,硬化路面1500平方米,2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基本建成。
为了解决垃圾问题,杜绝脏乱差现象,该村把经营城市的理念应用到村庄管理。合理配置垃圾筒,建立长效卫生管理机制,落实保洁员,对村中道路及公共场地实施全天候保洁。通过新农村建设,村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绿化意识得到提高,改变了以前的脏乱差局面,河道漂浮物及白色污染没有了,农民生活区垃圾成堆、臭气冲天的现象基本消除,村中道路畅通无阻,绿化、卫生、文化配套设施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