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溪上的拱桥
山城永不消逝的彩虹
文溪是我们的母亲河,总长4500米,她如弯弓穿城而过。解放前,除了双溪口的道德桥,文溪上只有4座系着铁链的木桥,洪水一来,木桥随波逐流。解放后,县政府为了方便市民交通,修建了不少石拱桥。特别是1983年恢复县建制以来,雄跨在文溪上各色各样的桥有10多座。一座桥就是一个景点,一座桥就是一段历史,一座桥就是一种文化。
道德桥 一张弯弓弹奏千古传奇
道德桥 曹献麟摄
位于双溪口的道德桥是县城现存最古老的拱桥,建于民国17(1928)年,为钢筋混凝土独拱桥,长35.53米,高6.88米,桥中面宽2.8米。光绪壬辰(1892)年,陈光云、陈立品起头在双溪口造石桥,一年后被洪水冲毁。光绪壬寅(1902)年重建。民国十一(1922)年又被洪水冲毁。后成立写桥会进行重建“洋桥”,设计者为天台一道士,民国十三(1924)年动工兴建,取名为“道德桥”。2009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道德桥是安文通向深泽、新渥的交通咽喉。传说1943年1月12日,日本侵略军一千余人马由朱锡岭窜入安文镇进行烧杀抢劫后向深泽方向进发,当日寇来到双溪口的道德桥头准备过桥时,桥下顿时洪水滔滔,桥上突然狂风呼啸,战马见此情景,不禁鸣嘶起来。日寇认为,战马突然鸣嘶,是一种不吉祥的征兆,就随即掉转马头打道回府。于是,人们说道德桥有神灵,不但能威慑日寇,保一方平安,而且能跨越时间与空间,让追求者通向胜利的彼岸。
道德桥历经80多年风雨洗劫,依然雄跨在文溪之上。在双溪口公路大桥建成之前,它是连接深泽、新渥、冷水、仁川、双峰五个乡镇的唯一桥梁。五个乡镇莘莘学子到安文高中求学从桥上走过,桥上不知留下多少学子的脚印,桥下水面不知漂过多少青春的身影。多少行人过客从桥上走过,得到道德的熏陶。站在桥上,俯视河面,河面好像一块翡翠,桥身好像一道彩虹挂在蔚蓝的天空中,与周围环境交相辉映。
北镇桥 两道彩虹悬挂人间秀色
北镇桥 陈振华摄
北镇桥是县城最具时代气息大桥,始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乾隆四十一年(1776)重修,以块石为墩,巨木为梁,桥上建屋二十五楹,并塑佛像供香火。规模宏大,历经三年建成。1942年被洪水冲毁后,重建为石台墩木桥。1952年磐安县人民政府以“民办公助”,修建为石台墩木梁结构手车道桥。1978年拆建为石拱公路桥,长85米,宽5.5米,高6米,计6拱孔。每孔净跨8.8米,荷载汽—13,拖—60。2002年11月19日动工拆建为中承式钢管单跨拱桥,长64.36米,宽22.3米,总投资480万元,于2003年8月30日建成通车。
北镇桥是安文镇最热闹的大桥,大桥两岸,商店里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宽阔的街道上人流如潮。夜幕降临的时候,大街上的灯火次第亮了起来,一排排路灯如同一串串闪亮的珍珠项链,打扮着大街小巷,美丽的霓虹灯宛如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特别是桥上的两拱钢管像两弯美丽的彩虹充满诱惑,令人驻步观看。那些灯火一会儿像鲜花一样慢慢开放,一会儿又像彩虹一样缓缓舞动,真是美轮美奂。
瑞山桥 廿副楹联描尽山光水色
瑞山桥是县城最具文化气息的大桥,建于2010年,长60米,宽5米。是县城唯一的廊桥,也是一座文化长廊。桥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余正所书,桥廊上雕刻着21副楹联,全为我县楹联爱好者所作。21副楹联写尽磐安山光水色和安文“四奇八景”。其中一副描写磐安山水风光的长联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社员杨西湖所书。瑞山桥取名的由来为北宋开宝元年(968)东阳县设瑞山(今安文)巡检司。
瑞山桥造型秀美,她真有“虹气临虚,影摇波月”的气势。桥拱上建有廊屋20间,当中两间高高突起。屋檐的翼角高翘,几条雕刻精美的青龙盘踞在屋脊上,有的回首遥望,好像在赞美山城景色;有的昂首向天,好像要腾云驾雾而去。桥头上,还安放着四只威武的石狮子,它们日夜聆听着桥下那哗哗的流水声,默默地守候着这美丽的廊桥。廊桥是一道奇异的风景:早晨,云雾缥缈中的廊桥犹如披上一层薄纱,那朦胧的身姿更显秀美、轻灵。傍晚,一抹夕阳的余晖洒在桥身,那粉红的身影倒映在水中,仿佛蛟龙潜水。山花烂漫时节,绿树红花衬着廊桥,浓艳而不失淡雅。寒冬腊月,白雪覆盖,廊桥越发妩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