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淡淡才是福
——记佳村99岁老寿星胡洋海
99岁老人读报不用戴眼镜
老寿星的家有两个,是两个儿子相距仅二三十米的两幢新洋房,两幢新洋房的一楼都有他的房间。这是儿子、儿媳为他特意安排的,目的很简单,免得他上、下楼麻烦。“儿子好,媳妇好,还有国家的政策好,每个月有110元工资,我的福气真是好。”老寿星笑得很灿烂。
精神矍铄的老寿星是玉山镇佳村人,名叫胡洋海,出生于1916年8月28日,今年虚龄已有99岁。近一个世纪以来,平平淡淡的生活竟也过得有滋有味。
一粒子弹还在右腿里
个子偏小的胡洋海走路有点瘸,这不是天生的,而是他年轻时结义兄弟的“馈赠”。30岁那年,有一天,担任保长的胡洋海,与玉山镇王里村也是保长的结义兄弟一起到东阳开会,返回后,要把各自带着的20响快慢机手枪交回区里。在交回手枪时,结义兄弟从“斤包袋”里取出手枪时不小心走火,一枪打在并排站着的胡洋海右腿上,鲜血直流。因为当时东阳已被日军占领,不敢去医治,只得把胡洋海送到天台县治疗。医院的水平不高,只能进行常规的包扎治疗,没能把子弹取出来。王里村的结义兄弟为了治疗胡洋海枪伤,卖掉了自家的5亩水田。“69年来,子弹一直在父亲右大腿肌肉里,摸起来感觉有罗汉豆这么大。”儿子胡方贤说。
村里的土厨师
右腿挨了一枪后,胡洋海不能挑重担了,但仍然是个干农活的好手。因为当过国民党的保长,解放后,胡洋海被划为地主。他当保长时人很和气,没有民愤,思想改造过程中,常要集中劳动,村里常安排他干轻松一点的活。平时,照样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照样要挑担,也能挑一百七八十斤,耕田、插秧等农活还是队里的好手,每天都能挣到10分标准工分,队员都对他没有意见。
不只干活不错,胡洋海还是个村里的土厨师,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只要村里有上规模的宴席,村民都会请他去掌勺,他也是有求必应,他做的菜很合村民的胃口,也很少收报酬。土厨师的活一直干到82岁。可能是耳濡目染的缘故吧,二儿子胡方贤无意间也掌握了炒作手艺,父亲“退休”后,子承父业,长期以来,胡方贤成了村里的掌勺土厨师了。
看书读报不用戴眼镜
胡洋海小时家境还好,读了7年书,相当于现在的初中生,因而养成了看书读报的习惯。佳村是玉山中学所在地,学校有图书馆,老师那里也有不少书,他就常常去借阅。玉山中学撤并后,搬到西坑畈,成为磐安县第三中学,有空时他也到三中去借。胡洋海最喜欢看的是《三国演义》、《岳飞传》、《水浒传》等古典读物。书借得多了,看得多了,家里就置办了一张专门用于读书看书的小桌子,他的好一部分时间是在小桌子边度过的。97岁以后,家属要求他减少看书时间,他也很听话,主要是看报纸为主了。一有空,他就随意地走到村老年协会,与老朋友聊聊天,顺便拿几张报纸看看。但是他觉得看古书更有“肉头”,他说,今年还看了《薛丁山征西》呢。看书也好,读报也好,今年99岁的他,全都看得清清楚楚,根本不用戴眼镜。记者采访老寿星的那天,他刚好叫儿子找了一张《磐安报》,尽管已是晚上,他看得很认真,还把2014年7月25日《磐安报》第三版《半个世纪的拥抱》这篇报道念给两媳妇听(如图),媳妇也听得很感动,都说,双溪乡82岁的傅永茂照顾妻子的事情真的很好,值得学习。
饭吃硬菜吃嫩鱼吃鲜早睡早起
胡洋海99岁了,眼睛还很亮,耳朵有点背,但儿子媳妇把嘴巴凑到他耳朵附近,他还是听得很清爽。在聊天时,记者发现,这位老寿星在生活上有一些独到的做法。
一直以来,胡洋海有个爱好,就是搓麻将,但只以娱乐为主,最多也只是10元一圈,从来不会玩大的。前些年,妻子健在时,每当胡洋海去搓麻将,她就会把荔枝干、肌苷之类塞到他的口袋里,叫他肚子饿时随时吃点;有时,她还会泡一杯白糖茶,端到他打麻将的地方叫他喝;有时,他打麻将回家迟了,她还在沙锅里给他炖了热菜呢。他的这些“不饿肚子”的特殊待遇,让同村的麻友们很是羡慕。胡洋海还有一个饮食习惯,猪肉不能缺少,蔬菜要吃嫩的,米饭却吃硬的,猪肉则要吃沙锅里炖的;鱼不新鲜就不吃,如是儿子刚钓来的,就很喜欢吃,也能多吃。97岁之前,他的生活基本能自理。有时,小儿子从外地回来,还是他做的饭菜呢。今年他已99岁了,牙齿只剩一个了,还是要吃硬的饭,中餐能吃2两米的饭,早餐则吃面食为主。也是怪,快要一百岁了,抽香烟还是雷打不动,一天一包,价格是10元至20元一包的。逢年过节,他的子孙们常常会很兴奋地去看他,偶尔会送他几包好烟抽抽,让他笑得合不拢嘴。当听说有的是100元一包时,他会心痛地说,太贵了。胡洋海的作息习惯是春夏早睡早起,晚上6时基本上已经睡觉了,第二天广播未响,他已在洗脸了;秋冬则是早睡迟起,一起床就可晒太阳了。
胡洋海的大女儿已有78岁了,最小的儿子也已56岁了,已经是五世同堂了,身体照样很健康,记忆力很好。当记者问他有没有住院过时,他乐呵呵地说:“平时偶尔也吃点药,但除了30岁那年枪伤住院外,没有住院过。”